在玩校里,没有厌学的问题。因为在这里,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玩。
但我却认为最适合游戏的年龄是12岁之后。大脑发育规律告诉我们,那时候大脑的边缘系统已经成熟,而额叶也开始发育,这意味着那个年龄的人已经具有完备的情绪情感,理性思维也开始萌芽。
这与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基本吻合。皮亚杰通过实证研究,发现12岁左右的人开始从具体运算阶段进入形式运算阶段,这意味着人在这时候才开始具备抽象思维和形式逻辑思维。
这时的游戏将是一件情绪饱满,热忱充实的事,并且可以借此训练刚刚发育的理性思维。
作为一个人,什么才是我们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
智能是用科学的判断方法确认和开发人类大脑的潜能。智能不是智商,智商测试很大程度上仅仅反映了人的语言智能和逻辑智能,或者其他智能通过语言智能和逻辑智能的表现水平。所以智商测试既无法判断约翰·纳什这样的白痴天才的致命缺陷,也无法判断阿甘这样的弱智可能实现的成就。
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浮躁的问题恰恰是因为孩子们在学业上只看到了唯一的一种可能性:考试升学。实现天赋和才华的渠道因此被局限,建立快乐和自信的路径因此被压抑。而真正看到并体验过更多可能性的人,反而会更快的确认自己的天赋,也认识到自己的局限,更早的进入为自己的天赋负责的踏实状态,也不恐惧未来的不确定性。而被压抑和局限着的人则成为了尼采所描述的那种人:他们体会不到伟大事物带来的永恒的愉悦,而始终处在无休止的骚动之中。
在勤奋努力之前,必须先勤奋寻找,寻找值得自己为之努力的事物。
目睹了太多人因为不理想的智商测试成绩而终生自暴自弃之后,加德纳决定终生不参与任何基于他的多元智能的测试标准制定。我们既然承认了每个生命异乎他人的特殊性,就不该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不同的生命。
玩校的工作人员要始终有不设围墙和固定教室的意识,拆掉观念里的墙,走出观念里的教室,而不是以现实条件来自我设限。以自己的知行合一和学以致用来为学生的知行合一和学以致用创造条件。让孩子们不限场域的玩,也不限场域的学。
在学生们目之所及之处,我们也要贴一些标语,用LED屏展示一些信息,但不会以名人名言、商业广告和学校通知为主,而大概会是一些带有神秘感的警句:“Carpe diem”“ Excelsior”……以及一些诗歌和段子,为孩子增加自主学习的材料。
开课是老师的义务,选课是学生的权利。
当然,这些都是我一厢情愿,先入为主的思考,我希望我的学生和同事能通过议事规则来丰富和修改这些规定,包括校徽、校旗、校服、校歌的创作和更改,学校本身作为一个真实存在的机构,应该首先创造让学生们与真实世界发生联系的机会。
我的第一反应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或许他们是对的,可能这句话只能在这个范围内运用,因为我发现,兴趣作为最好的老师,并不够格,热爱是更好的老师。
兴趣可以浅尝辄止,以图精神愉悦,而不真正学到什么。但热爱,往往是心无旁骛,全神贯注,刨根问底,难以却步。更好的学习,是根本没意识到自己在学的时候就已经学到了东西。
2
自我挑战和创造本身就是自我挑战和创造的最大动力和成果。
爱因斯坦说:教育就是把在学校所学全部忘光之后所剩下的东西。我想,这大概就是因为学校的学习总是强迫,而不是自愿。
雷夫老师利用学习动机的六个阶段创造56号教室的奇迹:1、我不想惹麻烦;2、我想要奖赏;3、我想取悦某人;4、我要遵守规则;5、我能体贴别人;6、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
第六阶段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师生长期信任和互相欣赏的基础上逐步实现。
我们要保护的何止是安全,孩子们好奇、求知、想象、创造的天性才是最应该受到教育的保护的。约翰•杜威表达过这样的意思:童年的延长就是可塑性的延长,会为社会的进步提供进一步的推动力。
我们的保护,离不开学生的自愿被保护。在学生理解这种保护的过程中,他们自己会慢慢参与,学会自我保护。
王阳明先生有言: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在资金、资源、资历都不那么完备的条件下,借助精益创业思维,我要先做出一个最小可行性产品:一个尽可能精简的全日制假期学校,你也可以认为是一个夏令营,但我会坚持如上理念,实践核心课程,这个过程里,我希望自己初心不减。
我们不会主打在线教育,但是一定会把线上资源作为重要的参考资料和技术手段。
不过这个想法现在距离落地还比较遥远,现在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支援,欢迎转发此文给你认为需要的人。
欢迎各路投资人、基金会、企业、教育机构接洽合作。
欢迎各位理想主义教育者和有志青年前来搭伙。
随时欢迎您与我交流!
感谢郑林允先生提供的编辑意见。
感谢兜兜帮我修改错别字。
版权说明:封面图片的素材以及文中所使用的图片均来自网络。
本文欢迎转载,但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