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凭什么教育一定要是不快乐的?

池晓 池晓题大作 2019-10-25
文/池晓 图/谷歌



这几天,复旦大学钱文忠教授的演讲稿《凭什么教育一定要是快乐的》再次引起讨论。这篇文章我不是第一次看到了,最近几年,此文一直都以各种各样的标题在我的朋友圈里阴魂不散。


从一个研究审辩式思维(Critical Thinking)的教育者的角度,这篇讲稿在逻辑上漏洞百出,滑坡推理、稻草人谬误、诉诸情感、晕轮效应、循环论证……比比皆是,不值一驳。
但是转念一想,作为一个致力于结合游戏和教育的大玩伴,作为一个想和更多人一起讨论和实践教育常识的人,文中混淆的教育观念,抱残守缺的态度,以及围观群众拍掌叫好的场面实在让我深感担忧,必须一驳再驳,以正视听。

这篇文章中很多观念可能是大部分中国家长都认同的。比如,他提倡恢复全国高考,而且是裸考,不要加分。高考是指挥棒,高考是公平的,高考是最不坏的制度。比如,提倡家长要看孩子的日记。比如,提倡胡萝卜加大棒的教育模式。比如,季羡林老师教导他的“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槽点太多,无力尽吐。只挑以下两段“真话”,小题大作一番。




钱教授说:“我们教育的主体思路是对孩子不停地让步,给孩子更多的快乐,给孩子更多的游戏时间。天底下哪有这样的教育?如果说过去的教育都不对,那俞敏洪校长是怎么培养出来的?徐小平、王强是怎么培养出来的?我们不是过去的教育教育出来的吗?我们是随地吐痰了还是耍流氓了,我们什么都没干,挺好。我觉得教育不能再一味让步,我们对孩子要真的负责任。不要迎合社会上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什么素质教育,什么应试教育。应试是最基本的素质。
钱教授又说:“我现在只希望孩子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孩子考不考国内的大学我无所谓,我只希望他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好好过完这样一辈子。”

钱教授自己能够考上北大,但以他为代表的这一小批人的“成功”,似乎只能证明制度本身在应试上的公平。绝大多数人是付出了同样努力却考不上北大的,他们在非应试方面的才华就应该被这么“公平”地淘汰吗?


而换个层面讲,前段时间的高考配额调整事件,也让更多人幡然大悟,原来高考在应试上也不公平。或者说,高考是公平的,但高考对某些人更公平一点。


既然认为应试是最基本的素质,那么钱教授至少应该对自己的孩子如此要求吧。可是他却说,自己的孩子只要身心健康就好,不一定去参加“公平”的高考来上国内的大学。钱教授对自己的孩子如此让步,是对孩子“真的负责任”吗?难道钱教授觉得自己的孩子连最基本的素质都不需要吗?
教育别的家长时反对快乐教育,提倡应试素质,自己做家长时却奉行另一套标准。这不就是典型的说一套,做一套;嘴上说不要,身体很诚实嘛。

知行不一,也许是在这个悖谬时代里生存的必备技能。但是,作为家长,你的知行不一也让孩子在思想上困惑纠结,却在行为上模仿,一方面模仿家长的真实行为,一方面也模仿知行不一的处世态度。与此同时,知行不一也最容易被孩子看穿并且引起反感,可能影响到你们的亲子关系。




然而,比知行不一更可怕的,是知知不一。
现在的家长,可以在认为考试成绩非常重要的同时,也认为考试成绩并不重要。这就是乔治·奥威尔所说的双重思想(double think),即他们可以同时接受两种相互矛盾的信念。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现在可能要加上一句,“应试即素质”。
拥有双重思想的人,会成为服从界的达人,听话圈的翘楚。因为他们没有主动形成观点的能力或意愿,却精通表演,善于配合。
钱教授提倡的胡萝卜加大棒的教育便是培养双重思想的极佳途径。这是一套规则清晰的教育反馈系统,孩子听话的时候有胡萝卜,不听话的时候大棒伺候。这培养的是人吗?如果真的这么喜欢胡萝卜加大棒的教育,养条狗啊!
对教育的理解背后,就是对人的理解,钱教授描述下的这种人是你孩子要成为的样子吗?
所以,家长们不要迎合钱教授们这些“似是而非的说法”。多多回视自己的教育经验,关注自己孩子的感受,思考人是什么,在快乐教育这个议题上,真正形成自己的看法。
这几年,“快乐教育”饱受争议,而快乐教育究竟是什么,却从未被说清。我不愿过多陷入争论的话语泥潭里,我更想谈谈我所理解的快乐教育,仅供参考。
1起点快乐

快乐的起点只有一个指标,就是自愿。无论是自主选择还是接受建议,经过学习者自己同意的学习,包含了兴趣要素的学习,至少是一个快乐的开始。
2过程快乐

快乐的过程并不意味着需要一味的赞赏、鼓励和夸奖,更不是打鸡血、灌鸡汤。但也没必要有外界强加的恐惧。

快乐的过程也并非一帆风顺的过程。很多人提倡的挫折教育,是故意让孩子去吃苦,这在某种程度上是本末倒置:你是希望孩子遭遇更多困难还是学会克服困难?我们都知道,学习并不容易,无论是自己多么感兴趣的领域,学习的过程本来就会遇到困难,而克服困难本身就是一件成就感十足的快事。学习不会轻松,但学习可以快乐。生活本身已经够残忍了,没必要再去刻意制造残忍。



孩子犯错误要惩戒吗?我的看法是,在事前告知的情况下,可以有所管教。那么,可以体罚吗?思路还是一样,我们的目的是让孩子认识到错误并且改正,体罚是否是最佳的教育方法呢?我看未必。好的办法是让孩子学会自控自省,而不是让孩子因为恐惧体罚而被迫约束自己的行为。
笑点比知识点更重要,好性格比好成绩更重要,孩子越小越是如此。让他知道世界的可爱,有一个安全的创造氛围和表达空间,比起在可怖的世界里战战兢兢地寻找标准答案,要幸福多了。
3结果快乐

快乐的结果不需要刻意装扮,经过努力自然形成的学习结果本身就有快乐的属性,完成一副绘画作品,创作一首诗歌,赢得一次比赛的冠军,读完一本书,制作一台“神经联动”装置,建一座意面桥,拍一部微电影……学习过程结束的瞬间,也是快乐结果抵达的瞬间。
在成就感、自我价值感的催化下,孩子对学习本身的热情增加,也能够更加自信从容地应对难度更大的挑战,让每一个学习任务都成为终身学习的过程和新的开始,而不是必须忍受的和必将卸下的重负。在快乐的创造中寻找自己,在快乐的玩耍中爱上学习。
这便是我对钱文忠教授《凭什么教育一定要是快乐的》的反驳。

凭什么教育一定要是不快乐的?请家长们放下手机,好好看看你的孩子,孩子的眼神会给你答案。



特以此文在儿童节这天为快乐教育正名。还教育以快乐,在学校的每一天都会是儿童节。
钥匙玩校,笑声最多的学校。
很多人问我钥匙玩校的英文为什么是kiid。首先,基于kid的改写,当然是强调以儿童为中心的教学侧重。而多出来的一个i,一方面是多一点智能(intelligence),多一点创新(innovation),多一点独立(Independence),多一点理想主义(Idealism),另一方面,代表了“童年的延伸”,童年的延伸,是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的延伸,约翰·杜威说,童年的延伸是可塑性的延伸
愿儿童们快乐成长,成人们童心不忘。也祝钱文忠教授快乐晚年,童心发现。
2016年6月1日



对钱教授原文感兴趣的请移步

http://dwz.cn/3vaXjy


对好教育感兴趣的请继续阅读



钥匙玩校夏令营:从消费者到创造者

(〇)“埃尔特”神经联动营在游戏中学习STEM7月4日-9日(6天)  
15-18岁此营低调免费!欢迎小创客们参与
(一)招牌通识营重走人类创造之路7月15日-23日(9天)  
12-16岁

(二)电光火石主题营在碰创中成为明亮的人7月24日-31日(8天)  
12-16岁

(三)鸡蛋通识营用一颗鸡蛋连接更广阔的世界8月03日-10日(8天)  
10-14岁

(四)游戏制作主题营从玩游戏到做游戏8月12日-21日(10天)  
12-18岁
地点四川成都
咨询电话普通话客服:15198112103四川话/普通话双语客服:13378360191

咨询微信13378360191

点击“阅读原文”查看详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