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主流媒体看綦江】哇塞,綦江横山农村这东西,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开始走向全国……

2017-02-28 綦江微发布

说起横山昆词,

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

给新婚大喜的人“走轿子”,

为举办寿宴的老者“吹坐场”,

为有亲人过世的人家“打锣鼓”

……

但是你知道吗?除了这些,

横山昆词其实还有一个响亮的名字,

那就是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更厉害的是,作为一种文化符号

横山昆词不仅在綦江当地享有盛名,

历经几代变更和传承

如今已走出綦江,走出重庆,走向全国!


今年就让我们走近横山昆词市级传承人张在其

一起来听他讲讲横山昆词的发展史

1横山昆词

如果说起为什么在海拔1000多米的綦江区横山镇有昆词这样一个文化遗产,如今就连横山昆词的市级传承人张在其也难以完全说清楚,他自祖辈那里获得的信息大致是这样的:横山昆词源于唐朝,本是苏州昆曲在綦江的另一种表现,明末清初,昆曲传入川、黔,经若干前人演绎、创新和发展,把昆曲先前的古筝、古琴、洞箫演奏改作了二胡、笛子齐鸣,后来,又添上锣鼓钹镲唢呐,更加切合当地山区民众粗犷奔放刚烈豪爽的性格特征,于是,就有了今天的横山昆词。

然而,张在其说起自己和横山昆词的结缘故事,一幕幕却非常清晰。



“偷师学艺”成最小表演者

一有空,张在其就要认真研究昆词的内容,让古老的横山昆词能让更多的人喜欢。夏昌铭 摄


张在其1966年出生于横山镇回龙村,从张在其家步行到横山场镇,只需要一刻钟的功夫。


张在其的爷爷张树清是横山昆词的第三代传承人,经常带着张在其的父亲张桂银以及一帮族人奔走于周边乡村,给新婚大喜的人“走轿子”,为举办寿宴的老者“吹坐场”,也为有亲人过世的人家“打锣鼓”。虽然叫法不一样,但都是一个内容:进行昆词表演唱。


从小耳闻目睹长辈们进行昆词表演,年仅6岁的张在其凭着出色的记忆力,已经悄悄背熟了许多首昆词的唱法。


有一天,趁着爷爷张树清到横山赶场去了,张在其邀约几名小伙伴,在自家堂屋摆开锣鼓、吹起笛子唢呐、拉起二胡,像模像样地搞起了一场昆词表演。担心被赶场回来的爷爷发现遭挨打,这帮小孩还专门安排了“暗哨”,在大人们赶场归来的路上埋伏着,以便及时报信。不料,那天张树清赶场回来却选择走另外一条小路,“暗哨”没有发挥作用,张在其和小伙伴们的昆词表演还是被发现了。


原以为要被平时教育晚辈非常严厉的爷爷痛打一顿,可没想到的是,这次,张树清不仅没有责怪张在其,还对他说:“你既然这么喜欢昆词,那今晚我们就一起演一回,看看你究竟有哪些本事。”当晚,张树清把横山昆词表演队的队员们召集到家里,专门为张在其伴奏,检验张在其的唱功。一场演下来,张在其的表现让长辈们大惊失色:6岁的他竟然能够比较完美地唱出所有常见的昆词。


张树清发现了孙子的才华。从此以后,张树清的昆词表演队就多了一名年龄最小的队员,张在其常常趴在爷爷的背上走村串乡,开始了自己的昆词表演生涯。


“因为都是晚上表演的多,耽搁了睡觉时间,上学后,经常在课堂上打瞌睡,因此被老师罚站了不晓得有好多次。”说起40多年前的糗事,张在其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收入微薄但从未放弃

横山昆词的表演很吸引人。(资料图片)


到了小学毕业,1979年,13岁的张在其已经“专业”从事昆词表演7年,在当地小有名气。当时的綦江县文工团到横山招生,张在其顺利考上。从此,进了县城,跟着文工团的老师学习各种乐器,参加文艺表演,并且拿上了每月25元的工资。虽然没有单独搞昆词表演了,但张在其闲暇时总爱唱上几段,“因为昆词已经根植在我的心底里了。”


三年后,为了鼓励乡镇发展文艺宣传队,綦江文工团把张在其推荐到他老家横山(原名回龙乡)文化站,与十多名文艺爱好者组成宣传队,添置些笛子、唢呐、手风琴等,自编自演文艺节目,在全乡各村为乡亲们送上当时并不多见的“时尚表演”。尽管很多时候都是为了宣传计划生育、好人好事,但是“到哪里都是人山人海的观众”。在感受到乡亲们喜欢现代文艺的同时,张在其在心里也深刻地意识到:昆词这种祖上留下来的宝贝,如果不传承发扬下去,真是无法挽回的损失。


后来,宣传队一解散,张在其立马把以前在一起搞昆词表演的同伴们约在一起,重新拉起队伍,开始继续传统的昆词演唱。


“辛辛苦苦唱一场,通宵达旦也挣不到两块钱。”虽然收入微薄,但张在其和同伴们却再也没想过放弃。“昆词里面的很多内容都是教人向善向上,我理解了那些,就没有办法再让自己甩掉了!”虽然只上过小学,但谈起昆词来,张在其俨然是一位学者。


2010年,张在其的父亲张桂银被命名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横山昆词代表性传承人。张桂银去世后,2014年,张在其也被市文化委命名为横山昆词的代表性传承人。横山昆词迎来了传承发展的春天。



希望有更多人知晓横山昆词

张在其向文化工作者介绍横山昆词。 罗云希 摄


2017年2月17日,笔者在横山镇见到张在其,他正在向镇里汇报,希望申请能在区级层面命名横山昆词的代表性传承人,镇里面也能够参照上级的做法,命名几名昆词传承人。“这样,不同年龄不同水平的昆词坚守者,就形成了梯队,更利于传承发扬。”


实际上,通过多年努力,张在其和横山昆词已经逐渐走出了一条持续发展的道路。如今,张在其和他的昆词表演队,常常现身于綦江、江津、巴南等地表演,业务最忙的时候,“一天要接到好几个邀请电话”。他们甚至还被邀请到湖南长沙、贵州遵义等地表演。薪酬也涨至每天至少200元,收入最高的一个月,甚至可以上万元。


但是,愿意从事昆词学习和表演的年轻人却并不多。因为学习昆词,不像普通音乐那样可以通过看乐谱来熟悉,而必须要师傅一句一句地演唱示范、口口相传,长时间反复练习才能出效果。“一般年轻人受不了、坚持不下来。”张在其说,就是自己的儿子,也不愿意学昆词,而是选择了更感兴趣的建筑施工。


“昆词的内容,你一旦明白其中的深意,就一定会着迷。”张在其说,这些年,自己先后带了不下30位徒弟,徒弟们又带出了一批徒孙,横山昆词这项可能有上千年历史的文化遗产,终于不用担心没人记得了。但是,如果能够有更多的人知道、听到昆词表演,相信横山昆词还会传播得更好、更广。


让张在其感到欣慰的是,他那年仅6岁的孙子,已经表现出对昆词很浓的兴趣。“我打算让他先把文化知识学扎实,将来对研究和保护昆词更有帮助。”


厉害了,横山昆词

希望能一直传承下去




消息来源 重庆日报农村版 作者 夏昌铭



綦江人都在看  

央视刚刚曝光!手机已经实名制的赶紧看看!太可怕了!


喜大普奔!綦江这些街镇即将通公交!仅需2元就可到达!


3月起至年底,綦江这条路交通管制!高峰只能单行!!!


禽流感进入高发期!如何预防?这些事你要知道


千真万确!这个村书记春节三天都悄悄做一件事





如您有新闻线索请拨打023-85888236;

投诉建议等方面的问题,请拨打023-85888226。

编辑:王瑜 值班:刘克洪  总编:代文鸿

长按二维码关注綦江微发布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