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要读《社会创新启示录》 (Aha223)
Aha社会创新学院
第 223 篇文章
Aha, a School for Citizens to Innovate
我们相信:创新催生公民
社会创新方法
我们为什么要读《社会创新启示录》
--《社会创新启示录》中文版前言
作者:顾 远
(蓝脑袋小编:从上个月起,我们一直在分篇连载Aha学院最新的出版书《社会创新启示录》,好多蓝脑袋说读起来不过瘾;所以,今天的好消息是:只要点击左下方的“阅读原文”,输入你的邮件地址,我们就会把这本书的电子全版本免费发送给你。但是但是,在看任何一本有分量的书之前:先了解一下为什么要读它。今天的文章就会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正在发生着什么,我们为什么一定要读这本《社会创新启示录》。
所以,蓝脑袋标准流程为:
动作一:认真的看这篇文章
动作二:点击右下角“阅读原文”
动作三:输入您的邮件地址
动作四:看好书啦!!! )
————————————————
进入新千年以来,社会创新在全球范围内正变成一股蓬勃的力量,日益深远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然而,在不同的国家,社会创新可能意味着不同的内容。在意大利,社会创新主要发生在第三部门和合作社,而在非洲,社会创新更多地指向社会企业和对社会创业者的支持。在韩国,社会创新主要体现在如何动员公民社会的力量,呈现出浓厚的公民行动主义色彩,而在中国,社会创新这个词的普及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在最近几年里大力推动的“社会管理创新”。
更有甚者,一方面,很多人在谈论着社会创新,这个领域也已涌现出了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而另一方面,无论是在概念的定义上,还是在所使用的流程、方法、工具上,似乎都还没能形成共识。这种情况与商业创新和技术创新领域相比有着显著的不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们对社会创新的深入探讨和实践,也不利于构建出一个可以有效支持社会创新的生态系统。
正是在这个背景下,英国著名的社会创新“智库(Think Tank)”和“行动库(Do Tank)”杨氏基金会(the Young Foundation)联合英国国家科技艺术基金会(NESTA)于2009年推出了The Open Book of Social Innovation一书。本书搜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社会创新方法、工具,包括了来自上百家机构的实践案例,充分展现了这个领域的活力和已经取得的成就。更重要的是,本书并非只是简单地罗列方法和案例,而是在实践基础上提炼出了一整套社会创新的基本流程,并分析了在流程中的每一个步骤中所需关注的重点和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同时,本书还更进一步地从社会经济(social economy)的四大“部门(section)”的角度,分别阐述了每个部门可以如何参与和助力社会创新。
于是,本书虽然自谦地表示只是一本“方法书”,却在实际上为社会创新这个新的领域建构出了分析框架,打下了理论基础,也阐明了许多基本原则。因此,这本书对于与社会创新有关的各个利益相关方——无论是社会创新的研究者、实践者,还是社会创新的支持性机构,或者政府和社会投资人,都能带来启示作用。正因为如此,我们才将这本书的中文译本起名为《社会创新启示录》。
在本书中,社会创新被定义为“其结果和方法本身都具有社会效应的”创新。这就意味着,社会创新中的“社会”两字既定义了某项创新(新的产品、服务、模式,甚至观念)理应是为了满足社会需求、解决社会问题的,也表明这项创新的过程也应是“社会性的”:动员了社会力量参与、在过程中催生了更多的社会关系和合作,从而加强了社会进行创新的能力等。这样的定义从很高的立意上阐释了社会创新所能产生的影响。它不仅可以激励广大的社会创新者,更是对社会创新的一种“正名”,使其避免沦为某个内涵泛化、什么都可以套用的平庸的流行词汇。
本书成书于2009年,书中的一些案例已经过时,有些当时“将要”发生的事情现在已经成了“事实”,甚至是常识。但这并无损于这本书在今天的价值。在本书所列举的众多方法中,我认为最值得重视的是两类,一类体现的是对于“人”的重视。社会创新无论是结果还是过程,都极其重视“人”的作用。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人们不再满足于仅仅是“福利(welfare)”的改善,开始更加关注“幸福(wellbeing)”的提升:不再只是关心上得起学,而是要求获得更好的教育;不再只是关心能看病,而是要求看病的过程中有更好的体验。所以我们会在书中看到各种关注人的体验的创新案例。同时,我们也会看到大量用于鼓励公民参与研究社会问题、贡献解决方案的方法。此时,公共服务和公民之间的关系被重新审视,公民们不再被视作只是坐等社会问题被别人解决,期待自己的社会需求由他者来满足的一方,而是被发动起来主动参与,在自己所接收的服务中更多地发声、发力。于是社会的权力变得高度分散,社会的结构变得更加扁平。
另一类方法则意味着打破很多传统的范式、框架,挑战习以为常的观念和假设,从而重新审视我们所面临的社会环境、社会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比如过去被称作“废物处理”的领域在新的视角下变为“物资循环利用”的领域,诞生了许多创新。再比如,在传统方式下,社会服务机构向社会弱势群体提供服务,再由政府向社会服务机构支付费用。而在新的方式下,政府直接将服务费交给被服务对象,由他们挑选和评价社会服务机构。这不仅意味着用户可以对服务表达意见,更意味着改变了过去对“弱势群体”的某些集体无意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个方法是“重新规划人生历程”。一直以来,人类的生活整体而言被划分成了童年少年的受教育阶段—>成人后的工作阶段—>退休后的养老阶段。如果这种标准化的人生阶段划分被打破,由此带来的将是教育、职业、养老等领域一系列的重大变革!
创新是一种社会行动,也是一种个人行动。从前者的角度,影响创新的因素有文化、制度、体制等因素;从后者的角度,因素则是个人的动机和能力。一个个体所做的创新活动会改变与某个社会问题有关的系统,而与创新有关的社会系统也会对创新产生规范,抑制或者鼓励创新。人们在日常谈论社会创新时,往往聚焦于某个特定的好“点子”。而这本启示录在很多时候并不是着眼于某个具体点子的好坏,而是将注意力放在了如何构建一个让某项社会创新可以持续发展的“市场”上,在这个市场上存在对社会创新的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为了催生出这样的有效需求和供给,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特别是政府的作用和社会投资的作用。
从这个角度来说,本书谈论社会创新时非常重视“系统”的视角,强调“跨界”的合作。比如对于某些特定的服务或者技术来说,并没有现成的市场存在。在这种情况下,政府采购能够创造足够的市场需求,为创新创立崭新的市场。书中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来体现社会创新系统中各个部分的作用。大部分的社会变革并非纯粹是至上而下式的或者纯粹是自下而上式的。社会变化牵涉到上层和底层的联合,也就是所谓“蜜蜂”(那些有想法和能量的创新者)和“大树”(那些有权力和资金让事情能够规模化发展的大机构)的联合。这种系统的视角和对跨界合作的重视,对于今天中国社会创新领域的发展尤为重要。
最后再多说几句与这本中译本的诞生有关的话。我本人是在2010年第一次读到这本书,受益匪浅。2011年在韩国的亚洲社会创新论坛上,我遇到了本书的作者之一Murray,并和他做了深入的交流。2012年,Aha社会创新学院推出“闪翻”项目,组织志愿者翻译国际上优质的社会创新文献并向公众免费发布。我们并不把这个项目当作是翻译项目,而是当作一个可以帮助更多人通过这个过程进入社会创新领域的学习项目。2013年,在推出了《斯坦福社会创新评论十周年经典译文集》之后,我们把翻译这本Open Book列入了计划。在联系了杨氏基金会和英国国家科技艺术基金会获得正式授权之后,我们在当年的年底发起了一次大规模的“闪翻”活动。
为了保证译文的质量,也是为了让更多人通过这个活动来学习社会创新,我们特意组织了A、B两组译者。前者是来自网络招募的社会志愿者,后者则是上海对外经贸大学翻译硕士班的同学。两组译者独立译完后,我们安排他们相互交换译文并交流,还组织了一次线下的工作坊来加强学习的效果。(有两位译者分别从北京和武汉专程赶来,令我们非常感动!)
这本书纯粹从语言上来讲,不算很难,但一来社会创新这个领域还很新,再者原书内容在很多地方非常简省,涉及到大量的背景知识,所以翻译非常困难。在收到译文初稿后,我和同事又分别进行了三轮校对,才算有了现在这个我们认为尚可拿得出手的终稿。原本,我们还打算推出注释版,就书中所提及的方法、案例、机构等补充背景信息,以便读者学习。但我们在初步尝试之后发现,它的工作量将会非常巨大。同时,我们也认为,随着社会创新的概念和实践日益普及,读者对于书中内容的理解能力必然已经大大提高,无需再画蛇添足。
在Murray发给我的邮件中,他写下了这样一句话:“Looking through the book again, I see that there are no examples from China which, judging from the paper you sent, is an omission. Perhaps the time will come soon when you can compile an Open Book of Social Innovation in China.”的确,在这本广泛搜集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创新实践方法和案例的启示录中,提及中国的仅有四处。或许,这反映了中国社会创新领域在当时的现状。那么时隔6年之后,我们是不是已经发展到了可以编撰一本中国版的社会创新启示录的时候呢?
最后,感谢杨氏基金会和英国国家科技艺术基金会的中文翻译授权,感谢Aha的同事们和两组志愿者的热情参与。如您在阅读本书的过程中发现任何问题,或者有任何建议,欢迎您与我们联系,联系方式在书的最末页。
预祝您阅读愉快,并期待中国社会创新的发展中有您的贡献!
顾 远
Aha社会创新学院
2015年5月
(点击左下方“阅读原文”,获取《社会创新启示录》电子全版本)
————————————————————
长按下方二维码就可以订阅Aha学院最新原创文章,获取最实用的“社会创新”和“社会创业”观点、案例和方法。
本作品采用知识共享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3.0 为本地化版本许可协议进行许可。
帮助所有关注社会领域的个人和组织
提升“创意,创新和创业”的能力
微博:新浪@Aha社会创新学院
微信:AhaSchool
网站:www.ahaschool.cn
联系邮箱:info@ahaschool.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