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Aha| 周贤:和一群等风的人在一起,就是一所最好的学校

周贤 Aha社会创新学院 2023-06-21

创新催生公民

教育通向自由




和一群等风的人在一起,

就是一所最好的学校


为什么每一位教育创新者

一生中都应该参加一次非大会大会

 

By:  周   贤


The schools are the people, and not the places. Where there are people, there is a school.

三人行,必有我师;多人聚,则为学校。


    


最近我在金融时报上看到了一篇关于中英数学教学异同的文章,里面谈到这样一种说法:"…. 中国式的教学严格、专注而且能够保持一致性。而英国式的则是 ‘一英里的广度、一英尺的深度’ ” …  

言下之意,这两种教学方式各有各的好处。前者虽然以灌输为主,范围较窄,但是能够灌得深灌得多;后者虽然花样繁多,涉及面很广,但是每种知识点只能学到一点点。所以,算是各有千秋吧。

此类说法,传播久已。这几年,类似于 PBL(项目制学习)的新教育探索层出不穷,这是一件很好的事。然而对于很多普通家长来说,这样的创新教育方式,其效果很难被 “看见” ,更难以确信 “其有效” 。所以,类似于PBL就是 “一公里广度,十公分深度” 的说法也往往被教育者们所引用,来说明 “这一种至少不比传统的那一种差”。听起来很有道理,然而其中的误解之多,却需要引起我们的警惕。

当我们把学习效果比喻为一种游泳池面积的表述方式时,无论是传统教育模式的 “十公分窄度,一公里深度”,还是PBL的 “一公里广度,十公分深度”,暗含的依然是对于 “知识点总量” 的计算,不同的只是容器的形状而已。由这样的演算方式,才能够得出 “两者各有千秋” 的结论 —— 因为拼到最后,游泳池里的知识点总量是一样的。

正是由于这样的“默认心态”,所以很多教育者在尝试PBL等创新教学方式时,不由自主的把设计重点落在了 “如何让过程中的覆盖材料更为繁多” ,让广度更广一点;或者把最终成果展示(如一段项目演讲,或者一个手工作品)看成是最重要的效果展示,因为这样的成果展示就是那个能够说明总容量的游泳池。

就本质而言,虽然“教学手段” 变化了,但是其“教育范式” 依然固守在1.0的框架里。(注:点击可见《教育的新范式》文章)

真的只能如此吗?



这几年来,Aha社会创新学院和很多教育创新伙伴,一起推动着教育3.0的变革之旅。

教育3.0的美丽愿景,和抵达的具体路径 “社会化学习” 方式,也正在日益被教育创新者们所了解和实践中。

在教育3.0中,展现的是这样一幅教育景象:“鼓励学习者自己成为学习的网络连接者、内容创造者、体系建构者。在这样的学习组织里,每个人都有权利和能力在社群中创造自己独特的学习体系和节拍;同时,又通过自己的智能和产出,丰富和扩展了社群本身的智识。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对于从小到大就被 “原子化生存” 对待,进而成为习惯的我们,很难理解、体会和感受其中的真义。

—— 什么叫做创造自己的学习节拍?(我们所有的学习流程都是被规定好了的) 

—— 如何让自己的智能,丰富了社群本身?(我们在传统的学校里,都是在一起“各自学习”,从来没有机会去创造一个共同的、缺你不可的学习体验)

—— 什么又叫做联结者和构建者?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复杂体系,那么这里的 “构建” 又是什么意思?

在我们的学习生涯里,恐怕大部分人都很少有机会,去真实体验和逐步掌握 “如何构建一个为自己服务,同时自己也在为社群服务的教育3.0” 所需要的各种能力。由此,作为一个创新者,真正去在教育实践中进行尝试的时候,往往也会有无从下手的感觉。

“学习在窗外,他人即老师,世界是教材” ,这三句耳熟能详的话,就是作为抵达教育3.0的真实路径: “社会化学习” 的宗旨。

从表面上来看,这三句话的理解非常简单,似乎做起来也不难:

“学习在窗外”,增加一些游学的机会不就是吗?“他人即老师”,让社会人士来讲一些经验,甚至用互联网技术远程视频,也不那么难;“世界是教材”,那就更容易了。

真的就是如此吗?如果这样做了,是不是就能帮助学习者们,去创建自己的教育3.0图景呢?很显然,是不行的。



前不久,为了庆祝全世界最著名的科学期刊 《Science 》创刊125周年,Science公布了125个最具挑战性的科学问题,以提醒全人类,我们应该关注和探索的前沿科学研究方向。其中涉及生命科学的问题占46%,关系宇宙和地球的问题占16%,与物质科学相关的问题占14%以上,认知科学问题占9%。其余问题分别涉及数学与计算机科学、政治与经济、能源、环境和人口等。 

排在第一位的是:“ 宇宙由什么构成?”  

而排在第16个的问题,则和我们教育3.0息息相关:

第16个重大问题:

“人类合作行为如何发展?” 

翻译一下:
如果回到人类本身,为什么我们的协作行为总是如此困难?

这也是这一年来我重新在思考的问题:“学习在窗外、他人即老师、世界是教材” 这三者自然是一个互相联结、彼此促进的结构。同时,从另一个维度来看,这三者又有另一种逻辑秩序:

—— “学习在窗外” 是一种权利:没有这种权利,后两者根本不可能发生。

—— “他人即老师” 是一个能力:没有这种能力,其他两者不可能有效。

—— “ 世界是教材” 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动力。当学习者们有了“学习在窗外” 的权利,同时又在学习过程中不断实践和提高“他人即老师” 的能力,那么就会自行拉取 (pull)大千世界里的每一个元素和材料,而不是被动的被推(push)着去完成学习的目标。

如果从一个学习组织系统来看(譬如说一个班级、一个学校、或者一个学习社群、甚至一个知识成长型企业…...),只有建立了能够促进学习者们不断体验 “他人即老师” 的空间,并不断提高学习者们这方面的能力,其本质结构才能转换成新形态的动态学习网络或者真正的智能社群结构。

从更深的维度来看,“他人即老师” 从根本上颠覆了 “只有权威才能做老师”,或者 “只要是老师,自然就是权威” 的因果对应关系。教育通往自由的起点,即来源于此。



然而,“他人即老师” 恰恰也是社会化学习中最难的部分。

什么是 “他人” ?

“他人”,并不仅仅专指成年人。事实上,身边的同学就是最好的他人。

“他人”,也并不仅仅是大咖,不仅仅是那些需要我们高高仰慕,已经被贴上传统成功标签的那些人。

只要是和自己学习场景和兴趣有关的个体,都可以成为 “他人” 。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自主去捕捉和鉴别;而不是等着别人来安排好。我们是否能够发现每个人的优点并真诚的尊重,而不是通过固有的标签来分门别类。

“他人即老师”,也并不仅仅只有到了课堂上,才有老师这个角色。学习无处不在,到处都是教材;自然,人人都可以在某个场景里,为我们提供最匹配的学习指导。

关键在于,这样的学习其实是一场共创之旅。学习者自身是否有很好的沟通表达和问题提炼能力;又是否掌握了动态回应,帮助彼此互相激发,共创一个新可能的心态和能力。而不是期待别人都为自己服务到位,轻轻松松的喂到脑子里就好。

“他人”,其实还可以是另一个自己。

我们的教育里缺乏对于 “自我反思,自我觉察,自我内观” 的演练和学习。往往要到了成年以后,才越来越觉得内省的重要;但是也会缺乏相应的能力。我们难以和自我相处,不知道自己的需求到底是什么,更不知道如何帮助自己成长。在日复一日的纠结人生中,最难放过的,“往往是另一个自己”。

“他人”,还是对于一个 “由人构成的复杂社会” 的整体认知。

在自己的家族中找到无数的他人,在一个专业的领域中找到无数的他人,在一段国家的历史中找到无数的他人,在各种尘封的记录和互相矛盾的表述中找到无数的他人,在默默无名的逝者中找到无数的他人,在一个时代大潮中找到无数的他人。

这样的“他人即老师”,才是一个人终身都可以实践的空间;而与此相匹配的能力,才是一个人终身都可以练习的能力。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帮助学习者们去真正感受教育3.0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也正因如此,我们这些教育创新者,才有可能参与和回应《Science》杂志所提出的未来最具挑战的第16个重大问题:“人类合作行为如何发展?”




好啦,终于说到这篇文章的副标题了:

为什么每一位教育创新者,一生中都应该参加一次非大会大会?

在去年我的一篇文章 《在意外中学习,在混序中成长- 好的教育,从一场非大会大会开始》里,介绍过什么是非大会大会。

我们再来打开词条看一下:(以下文字摘自维基)

 

Unconference 这个字眼最早出现在1998年。随着互联网的流行,出现了颠覆传统会议模式的 Unconference。相对于传统大会自上而下,品牌赞助,名人宣讲等组织形态,Unconference 充分体现了Web20的精神:开放、平等、自由

 

Unconference 有四个原则,即

适客参会(Whoever comes is the right people) 

适事发生(Whatever happens is the only thing that could have) 

- 适时而启(Whenever it starts is the right time)

适机而止(When it’s over, it’s over)


Unconference的架构极其简化,召唤大家来参加的是对于主题的热情与责任感,贯穿其中的就是参与者自发性的感受到思想激荡的主题。


会议没有嘉宾贵客,不设主旨发言,没有规定的休息时间、茶点时间,整个会议里面充满自由开放的气氛,每个人在各个时刻都知道他/她在这个会议当中是自发性的选择行动。


Unconference 讨论主题不只可以依照时间先后让召集人自行选定排列,也可以在某一时刻由参会者临时开启新主题。参会者对那个主题有兴趣, 随时加入该主题的讨论;或是在各主题讨论组中间来回穿插,听取各组的讨论;或临时想到想讨论什么话题,就立刻拿起纸笔,写下想讨论的主题,自己再发动一个讨论组。


每个走动的参会者的双脚就好似创意的搅拌棒,不停搅动出新思维新想法。 


在创新时代,这种新的会议流程和形式显得很重要。它容易激发参会者的热情与责任,启发灵感。与会者各有自己的专长,在各自的领域研究时往往会发现某些一个人难以克服的困难,也会发现一些对于未来的机会点,到Unconference中,与更多志同道合者在一起,进行脑力激荡,有时候会议结束的时候,新一代的产品或标准也由此而诞生。

 



非大会大会,就是一场“他人即老师” 的大会。召唤大家而来的,是对于主题的热情,所以 “适客” 很重要。与此同时,是不是 “适客” 的另一个表现则为:“责任”。

在非大会大会里,除了上文所讲的四个规则之外,还有一条重要的原则:“用行动说话” (用脚说话)。

如果你既不是在学习中,也不是在贡献中,那么就应该用礼貌的方式移动双脚,找到一个场所去参与新的学习或者发起新的话题,(而不是等着别人安排或者无所事事)。这是你自己作为一个参会者的责任所在。


在一场非大会大会中 ,“自由与责任” 同行,“实现自我与尊重他人” 并在,即能创造自己的学习节拍,又为整个社群共同创造更为丰盈的智识。

这,就是一幅教育3.0的真实场域。

这,也是为什么群岛大会自创办之日起,就选择 “非大会大会” 形式的原因。



这样的大会,必然“看起来是混乱的”,然而并非是“无序” 的。

就如我去年的文章标题,“在意外中学习,在混序中成长”。而要让人们在其中感受到这一点,凝结其中的是有效的规则、适时的涌现、并行的结构和精心设计的支持系统。  

无论是 “创造” 群岛大会,或是 “参与” 群岛大会,本身就是一次学习的过程。

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起学习,如何在混序中推动进化,如何在不确定中创新,如何在与更多的人共事和协作。 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新的学习空间,把由此而得到的体会和反思迁移到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 

这也回应了很多人问我的另外一个问题:“假如他人都是老师”了,那么我这个教育创新者是不是就不应该存在呢?或者,(在一个班级、一个学校、一个公司、一个社群…..里)我的角色又应该是什么呢?

从表面上看,就像教育3.0的那一副图画中所描述,老师更像一位导游,带领着大家体会学习旅途中的各种意外和惊喜,并帮助每个人都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成长路径;而一个真正的好导游,需要不断设计和构建的,是整套不断进化和响应真实世界的群体学习支持系统。 

在群岛,有专门的组织设计体系 “TOTS方法论” ,来帮助每一个共创者在真实的场景中,“做中学、学中练”。 我们也期待在接下来的共同推动和学习活动中,把这样的教育3.0 组织设计能力,传递给更多的教育创新者。


最后,说到这篇文章的主标题:

和一群等风的人在一起,就是一所最好的学校。

这几天我刚刚看完著名社会学家,《想象的共同体》作者本尼迪克特.安德森的自传《椰壳碗外的人生》。在我看来,安德森就是一位典型的教育3.0学习者。他强调学术研究要跨越传统大学所划定的固定学科栅栏,溢出学院的高墙与孤岛。

在他的自传里,讲到东南亚民族的谚语中,会用 “椰壳碗里的青蛙” 来形容一个人的眼界狭窄或者迂腐不化:“在青蛙头上扣上一个椰壳碗,它会以为头上的天空就那么大” 。所以,这本自传的名字,也是作者的一生就被形容为:《椰壳碗外的人生》。

那么,什么样的人才会拥有椰壳碗外的人生呢?

安德森继续说到:

“ 在印度尼西亚,当有人问你要去哪里而你要么不想告诉他们要么尚未决定的时候,你回答说’lagi tjaji angin’,意思是“我在等风” 。好像你是一艘帆船,正在驶出港口冲向浩瀚的大海。

学者们倘若对自己在一门学科、一个系统或者一所体制中的地位感到舒适自在,就会设法既不驶出港口,也不等风。但值得珍视的是等风的准备,以及当风朝你的方向吹来的时候去追风的勇气。当这样的机会一闪而过的时候,你必须非常勇敢或者鲁莽的抓住它。对真正具有生产力的学术生命而言,这样的冒险精神在我看来是至关重要的。”

这段话给我非常深刻的印象。在当下的大环境下,教育是一个全民都认为无法再忍受的社会问题;然而教育创新却依然是一个小众的群体,并受到来自现实和文化的各种制肘;教育系统又是一个庞大的强耦合体系,要在里面闯出哪怕一小片天空,都是非常艰难的事。

尽管如此,我们这样一群人,并没有停止努力。我们既没有停止等风的准备,也在时刻捕捉风的气息,并当机会过来的时候,自当会有追风的勇气。

这样一群等风的人,每年都会相聚在群岛大会,展开一场智慧的大爆炸,共创一次思想的嘉年华。—— 这不就是一所教育3.0的学校吗?


一群等风的人 相聚在一起

共创一次非大会的大会 

就是一所3.0的学校 


“学习在窗外,他人即老师,世界是教材”,正在我们这些教育创业者身上发生,也将被所有的参会者所体验,所感受,所参与。 




群岛大会 2019

 目前仅余个位数公开船票 

8张双人房间票  

1张6人房间票(该张票仅限女性)


直接点击 “阅读原文” 

直接购买 先到先得

时间:5月10日(周五)-5月13日(周一)

地点:宁波. 舟山群岛. 某岛 

岛位:180人

会费:一站式,含所有会议活动及食宿

          A票 3880元/人(双人住宿) 

          B票 3280元/人(六人住宿)


注:本次大会海岛为半开发自然生态区,不适合未成年人参加,故只发售成人票。对安全条件和身体情况有较高要求的人士,不建议参会。谢谢理解。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