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冯印涛丨不负如来不负卿​——读《河北师院笔记》断想

冯印涛 风语风情 2021-09-09


 ( 一 )其志不衰,其力不减,赵振军老师仍在用心续接着将要封尘于岁月的河北师院那段历史。   《河北师院笔记》是赵振军老师继《洋河南往事——河北师院写实》之后的又一部纪实体著作,以重要事件重要人物重要节点为牵引,生动展现了河北师院从张家口洋河南搬迁至石家庄十多年不平凡的发展历程。    我不知赵老师用了几多时间进行回忆和整理,只知完稿后赵老师在第一时间用邮件发给了我,并嘱我一定要为此写点什么,我不敢应之为序。    在网上看来看去,总觉得这种阅读像是清流过石,没有温度,不能浸润,远不如手擎一卷看着舒适和惬意。我便花了几天的时间,又一页页地打印出来。几百页的文稿托在手里,沉甸甸的,那里面每一个字仿佛都有岁月累积的重量;然后小心翼翼地翻开,感觉那些本以为隐匿的场景、声音,和网上阅读不能触发的情愫竟扑面而来……(二)    我和赵老师因《河北师院报》而结缘。    我是1986年考入河北师院中文系的。入学后,有了大把大把的阅读时间,大多时候抱着中学阶段渴望的书籍读得昏天黑地。同时,也像其他同学一样,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社团,参加了院广播台、神州诗社等。院广播台由院党委宣传部管理,院报是院党委宣传部主办的党委行政机关报,所以在工作上就和宣传部有了接触,对院报有了一些了解。那时,院报在广大师生中影响很大,不仅反映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工作的新面貌、新气象、新经验,更是广大师生写作交流的一个平台,尤其是副刊“晨曦”,刊载的多是师生创作的小说、散文、诗歌等文学作品。一有新刊,同学们争相传阅。有的毕业多年还珍藏着当时的一两期院报,每逢入学毕业等特殊日子,就拍几张发黄的照片在微信圈里“炫耀”一番。有一男同学上学时是痴迷的诗歌爱好者,当时在院报发表过一首小诗。毕业20多年后,出差与既不是一个班级、上学时又不是很熟悉的一位女同学相遇。同学餐叙的时候,这位女同学竟声情并茂一字不差地背诵出当年的那首诗来。这位男同学激动得一塌糊涂,一夜无眠,一生自豪。这足见当时院报对学生的影响力和吸引力非常之大了。    1987年秋,心怀崇敬和梦想,我从院广播台走进院报编辑部。赵老师说我是第一个走进院报的学生。从此,我开始了课堂、院报、宿舍三年三点一线的生活,直到大学毕业。当时院报编辑部只有赵振军和杨玥娈(现任河北省摄影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两位老师,我和之后进入院报的几个同学就把院报编辑部当作在学校的一个“家”。    赵振军老师是河北师院1977届毕业生,毕业留校后一直从事宣传工作,从1984年筹备院报复刊开始,一直负责校报编辑工作。从《 河北师院 》院刊复刊到更名为《 河北师院报 》后的发展,赵老师可以说倾尽了时间和精力,像对待自己的婴孩一样小心呵护、精益求精,对每项工作都要求非常严格,容不得一丝马虎和懈怠。    我在院报期间,采写了大量新闻稿件,有消息、通讯、人物特写、评论等,同时还创作了不少小说、散文、杂文、诗歌等,累加起来,应该有六七十篇。每一篇作品,赵老师都会不厌其烦逐字逐句地精心修改、打磨,甚至几易其稿。他常说:“脍不厌精,文不厌改,好文章要经得起推敲,经得起读者的检验,就要反复修改。”我和几位同学发表的作品,都凝结着赵老师的心血。除了采写外,我们还参与了编辑工作。最初的院报还是铅字印刷,头排版前,根据编排顺序和文稿字数画出版样。画版样时,先要把每篇稿件标题多大占几行,正文多少字占多少列多少行,甚至是否需用对开标点符号都要明确地标出来。如果数错字数,多一个字或少一个字,都会对版式造成影响。看着老师们娴熟的动作,以为看看就能上手了,当自己做起来才知道其中的不易。赵老师一边教一边鼓励我们,有时我们数错了画错了,他就亲自动手,也不批评,只是提醒应该注意什么。但对我们来说,每一次提醒,都是一次深刻教育,既为做不好而自责,更有一定要做好的决心和斗志。那是一种精神上澎湃的力量。    校对,也是一项技术活。因为当时的排版是专业工人把一个个铅字拣出来进行排列组合,每错一个字,都要更换一个铅字,工作量非常大。从小样(单篇稿件的校样)开始到大样(整版稿件的校样),我们几个同学都参与校对,最大限度减少出错率。三校后,才能上机开印,开印前,赵老师还要亲自校对一遍。有一次,我们几个自认为校得不错,感到绝对没有毛病了,不用赵老师再校就可以开印了,在赵老师面前把胸脯拍得嘭嘭直响。赵老师拿过大样顺手翻了翻,对着一个大标题指了指,我们上前一看顿时汗就下来了,原来一个人名后两个字颠倒了。赵老师笑了笑,没说什么,又认真地看了一遍,还发现了几处错误。这之后,我们几个校对时倍加小心,赵老师又教了我们不少校对方法,校对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直到现在,无论看书看报还是看电视,见到错别字都会形成条件反射。    报纸印出后,一开始是交由各系去分发,有的同学反映经常看不到。赵老师得知这一情况后,便和我们几个一起商量,为了让同学们及时看到院报,就改变传统的派送方法,直接把报纸送到学生宿舍。于是,我们几个又做起了“报童”,每个人分几个楼层,直接把报纸送到学生宿舍,这样既拉近了和同学们的感情,又大大激发了同学们投稿的积极性,有时发完一圈报纸会带回来十几篇稿件。经过赵老师的悉心引导,以院报为中心,形成了一个人数众多的文学爱好者群。多年过去,这个群体的很多人无论从事什么工作,仍然不改初衷,保持着对文学的执着与热情,积极进行着文学创作,在不同领域有着不凡的发展。    那时,我们的心是透明的,天空也是透明的。     现在回想起来,在院报工作的那几年里,赵老师其实一直是精神导师的存在,在当时背景下,既帮我们“看清”,又帮我们“看对”,避免了以后走错路走弯路。同时,院报也是“家”的存在,赵老师亦师亦兄的关怀,让我们几个从农村走出来远离家乡的学生,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度。这种温度,无论在多么寒冷的地方多么寒冷的时候,都如“小橘灯”一样映照着我们温暖着我们。院报是赵老师的宠儿,他以倾心之爱,把院报打造成八九十年代河北师院广大师生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园,也使其跻身全省、全国高校优秀校报行列。30多年过去了,直到现在,赵老师仍在继续他所钟爱的校报编辑工作。人这一生,谁都可能做成几件像样的事,但用一辈子只专心做一件事并把这件事做成做好做到极致,且岁月不老初心不改,是非常难得难而又难的,但赵老师做到了。这种专一的情怀、这种执着的精神、这种超然的境界,无论过往还是当下,都给我以启迪和鞭策。希望现在的大学有更多像赵振军这样的老师,希望有更多的学子更甚我等当年之幸! (三)     从天津到北京,从北京到宣化,从宣化再到石家庄,河北师院一直在路上。《河北师院笔记》重点记述的是自1982年从宣化搬迁至石家庄,到1996年四校合并后整体迁入河北师大新校园这段历史。我从入学至留校工作,在河北师院的时间是从1986年至1995年。所以,在这部书里,我找到很多属于我的记忆。     仓央嘉措曾有诗云:“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意思是说,如果动情了,就负了佛法;如果不动情,就辜负了爱情。对于我们意气风发走过的岁月,又何尝不是呢!从这部书里,我透过字隙射出的光亮,看到一段不可不说的历史,一生不能忘怀的未了情。“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我曾写过一首诗,叫作《永远的师院永远的歌》,于此录之,以表达对赵振军老师、对河北师院、对师院人的无限敬意和祝福!

多年前,总把振头以南

叫作师院

现在,有那么多四季过去了

有那么多白发丛生了

有那么多的孩子

拣拾着我们抚过的落叶

让一种梦境滑过又重新开启

我反复站在这扇门的楣下

一看到石家庄

就像见到了师院

喊一声师院

仿佛用声泪捶打久违的亲人

 

振头,用一个村的名字

为我们每人写过注脚

调皮与沉静,挥霍与珍惜,现实与浪漫

不断用黑夜检阅白天

一瓶汽水,曾是一次豪华的盛宴

在通向春天的路上

一首诗也会引发一场爱情

纯朴的记忆慢慢长成一树刺槐

扎实坚忍,花香四溢

每每走过,都会有目光鲜血淋漓

热泪,那是致命的沼泽

让紧握的光阴一分一分沦陷

鲜艳一直紧跟着绿色

从振头一步一步向师院缠绕攀升

每个步子都刻满疤痕,都深藏岁月

于是,我在往返的风尘中

看到几十年在一段一段脆响

前面的镜像,我也很年轻


师院,名字藏进了历史

遇到春天还会露出枝芽

就像珍珠揭开坚硬的蚌壳

那么粉嫩,骨肉那么紧密

用心一碰

就会疼痛,甚至大叫不止

我想拥着师院住进春天

哪怕记忆让光阴剪成碎片

也要挂满路上每个动听的小站

 

多年前,我也有过歌声

不像今天这般嘶哑

我知道,只有咀嚼过泪水

才会用透明覆盖每一缕相思

每一次真正面对

面对春风拂面,秋月照人

都会有一把冰刀从眼前擦过

那是尖锐的目光,搀着未老的泪啊

师院,会永远郁郁葱葱

即使我慢慢变老

也要用热恋烤红岁月

深情地倚在季节的深处

随时接收老师从课堂上传送的温暖

静听路上不断着急追赶的叮咛

 

我边走边唱,我要用一生歌唱

永远的师院永远的歌

                                                                            2018年10月于张家口

冯印涛,河北师范学院中文系1990届毕业生,现供职于张家口。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河北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个人诗集并主编诗文著作多部。

(转自“小月辰声”微信公众号)

【推荐阅读】
1000部电影合集!全带片源免费看!(珍藏版)
1000部经典有声书,免费收听(2020.12版)
一万本经典有声书,免费收听(2021.01版)
100部京剧经典剧目全剧视频大集锦2020年最好看的电影50部(全带片源,点击即看)
180 部名著听书+精选纪录片+国学精粹合集,价值连城,送给每一位家长和孩子!
建党100周年,应该“庆祝”还是“纪念”
40年的集体回忆(1980-2020),看哭了!
重磅!纪录片《大河之北》(全六集)
华国锋与胡耀邦的“君子之交”
六句话,理顺单位里的所有关系
《党史故事100讲》大合集(54集全)
中师,一个最悲情的词!
金冲及:毛泽东最离不开的是周恩来
《觉醒年代》——血泊之中盛开的花,延乔路的尽头是繁华大道
党史学习教育心得精选4篇,可参考
华国锋:袁隆平是个什么样的人?
袁隆平:没有华主席,哪有我今天?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