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经验 | 文献 | 实验 |  | SCI写作 | 国自然

作者:子非鱼

转载请注明:解螺旋·临床医生科研成长平台



师兄曾说,“21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是其听过的最大谎言。对此,小编深以为然,21世纪确是生物科学知识大爆发的世纪,但却不是生物科学研究生、博士生和博士后的世纪。

然而仍有很多年轻人因为此话而抛头颅撒热血地加入这深不见底的生物科研的茫茫大军之中。 想来,他们在初踏学术之路时也都曾意气风发,豪情壮志。

近期Nature对世界范围内超过5700名“即将入行”的科学家进行调查,发现其中四分之三的准博士就信誓旦旦地认为他们以后一定会投身学术界。

但实际上又有多少人能真的走上学术道路呢?恐怕真正能进入科学界大门的人是少之又少。就英国而言,100个博士研究生中只有三四个能在大学中拿到终身教职;美国的情况又稍好些。

其实,近年来博士生人数已经明显供大于求,超过了学术系统的负荷。而真正相关的就业出路又太窄,主要是大学以及各大研究所。显然,僧多粥少就是目前科研界的职业现状,而这也使科研职位的竞争越发激烈。

注意!生物科研领域的起点已经慢慢提高到博士后,而不仅仅是博士了……不过,老话说的好,条条大路通罗马,此路既然拥堵,不若换条路试试。绝大多数研究生迫于无奈只得另辟蹊径,转入其他行业继续摸爬滚打。好在凭着多年科研逻辑思维的训练,在其他领域潜心磨砺之后倒也能做到得心应手。

可是即便竞争如此激烈,博士生们仍有不少没有选择就职业问题跟导师进行沟通,尤其在谈论未来发展可能性时,几乎鲜少有谈论非学术性工作的。调查中也显示,近三分之一的学生不同意或强烈反对他们导师对非学术职业有用的建议。

而这一方面是因为导师们大多希望门下弟子能在学术之路上走得更远,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研究生们均以为他们自己走学术道路是稳稳当当的了。这不,近60%的学生期望能比2015年的求职者花费更少的时间来找到一份稳定的学术工作。

众所周知,理想与现实总是有落差的。而这份落差对曾经自信满满的研究生、博士生而言,如若不能调整好,无疑会给自己造成巨大的精神压力。很多博士生就因为压力过大而出现精神抛锚的事情,抑郁症就是困扰大家的恶梦之一。

虽然博士生们所经受的压力目前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关注,但是仍有不少人似乎认为读博是件轻松的事情。

而此次调查就再次证实,博士生的精神心理状况确实值得人们担忧。有1/4的博士生身患心理隐疾,这些人群中的45%(只占总调查人数的12%)声称自己寻求过帮助来解决博士学位所引起的焦虑或抑郁问题。

显然,更多拥有焦虑和压抑的博士们选择单打独斗,自己去承受一切。而在寻求帮助的这些人中最终也只有1/3的人获取了有用帮助,这也说明在许多国家博士生获得心理健康支持方面普遍存在困难。

至于这压力来源,除了能否早日毕业这座压在众多学子心中的大山,调查中发现平衡工作和生活、职业发展、经济问题、对博士价值的不确定性,在博士所关心的问题中位列最前。


的确,巨大的时间与精力付出,不断缩水贬值的一纸学历,面对着那些早早踏上社会并已获取丰厚回报的昔日同学,博士们常常会对自己的选择产生怀疑,并感觉到前途未卜。

据该项调查显示,有多达1/3的博士生并不认为拿到博士学位对他们的未来工作会起很大帮助。

而大多没能顺利进入高校获取终身教职的博士,尤其是没有很强的意愿进入学术界的生物科学博士,是极有可能会选择博士后职位作为谋生手段,因为他们仍相信博士后研究对在工业界找一份好工作是非常重要。显然,他们对所需要付出相当的代价的并不清楚。

选择博士后工作的17个潜在相关因素

今年1月份Nature Biotechnology的一篇文章就指出,相比获得博士学位后立即在学术圈以外开始工作的人,那些曾经从事过博士后工作的同龄人,其职业生涯的收入更低。平均来讲,他们在博士毕业后的15年中,潜在收入低了五分之一。

美国生物医学领域博士学位授予数量 (蓝)、博士后数量 (红) 及比例 (紫) 

该研究在追踪数千名在1980-2010年间获得学位的博士职业生涯后发现,作为一名典型的生物医学博士后,四到五年的博后工作年收入约为4.5万美元。

而进入工业界的博士生,起薪的平均水平约为7.5万美元。这些生物医学博士后在进入非学术界工作市场后,将需要额外的8-9年才能追平其薪资差距。

取得博士学位后15年,各领域博士后 (蓝) 及非博士后 (红) 工作收入预测对比(模型采用2013年美元为标准并经过通胀调整)

所以尽管大多数博士生们凭借着长期的学术训练所积累的科研能力胜任相关研究工作,但仍有至少2/3的博士生表示对未来工作并不满意。显然,所谓的“研究工作”与“满意的工作”并不是一回事。擅长做研究,又不满意于做研究,这才是博士们觉得痛苦的根源所在。

而这也是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离开科研的重要原因,不是因为他们找到了更好的机会,而是慢慢看清了未来学术生涯的本质……有理想、有追求、有抱负,很好,但说破了天,先解决温饱问题就是底线。

所以年轻的科学家越能现实地看到现状,越早看清自己的职业道路就越好,因为此时他们还有时间去调整自己的目标。尽管通往象牙塔的路看上去很美好,但它总归不是唯一的方向。换条路走,也许能更快抵达罗马。 

可即便如此,很多博士生在面临职业转型时仍是有些英雄气短,毕竟隔行如隔山,对于在一个新的行业领域中开辟出新天地的事情上多少有些信心不足的。

不过常言道,转行要趁早,因为在依据自身特点选择新职业后,仍是需要从零开始学习并且需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才能在新的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好在常年严谨的学术科研训练,也使得博士生们具有一些颇为明显的优势:严谨的思路,逻辑的结构,对数字的敏感性,寻找事实作为判断依据等。如果能将这种科学的怀疑精神和对证据的尊重带到社会的方方面面,又何愁没有一方立足之地呢?

参考文献:1.Pay for US postdocs varies wildly by institution

2.Graduate survey: A love–hurt relationship

3.  http://www.nature.com/nbt/journal/v35/n1/abs/nbt.3766.html

欢迎投稿tougao@helixlife.com.cn合作微信:helixlife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