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城识】粤港澳大湾区,超越珠三角“排位赛”!

2017-04-12 范钟铭 城PLUS

本期城PLUS的主题是粤港澳大湾区。

首篇聚焦于下述问题:

1、国家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战略意图是什么?

2、大湾区城市群如何“定位”、“排位”?

3、大湾区海陆空交通的核心策略是什么?

4、粤港澳大湾区对中国最具长远价值的影响是什么?

——此篇文章篇幅较长但实为提纲挈领。想要了解大湾区的小伙伴不容错过。

二篇为《“兄弟闯关”:从国际贸易中心转移看粤港澳大湾区的历史断代》。看超级玛丽打怪,助你建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的百年时空观。


“携手港澳共同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从两会期间的提出,到国务院各部门高调介入规划,从“珠三角协调发展”到这次“大湾区携手港澳”的新提法,正透露出国家赋予“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新的视野、新的内涵,为粤港澳城市群协同发展提供了新的思维。


1

大湾区城市群的重要价值


从变局中的全球经济、中国发展和领导人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视角,认识当下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的战略意图有三个观察点。


1.“一带一路”

推动全球化包容性增长


面临逆全球化潮流和保护主义抬头的当下,中国政府坚定不移地以“一带一路”战略行动推动全球化进程,倡导“共商、共建、共享”包容性发展理念,谋求21世纪新型的全球治理和多边合作。


因此,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建设承担着国家“一带一路”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意图。以全球化包容性增长为新的站位,倡导国家全球化治理新模式,将粤港澳大湾区打造成为“一带一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新支点”。


2.“一国两制”

保持粤港澳长期繁荣


粤港澳大湾区“二区九市”分属不同关税区,拥有不同法律制度和行政体系。作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下的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创新“一国两制”的区域治理新模式,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保持粤港澳长期繁荣。


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发展需要消除影响要素便利流动、产业合理分工的制度性障碍,打破行政地域壁垒,推进“一国两制”的新实践。


3.区域协同

创新城市群空间治理新模式


十八大以来,国家把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作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方面。


与京津冀“自上而下”集中管治空间的模式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应该发挥市场程度高、资源配置能力强的优势,创新“自下而上”多层级城市群空间治理新模式。


2

大湾区城市群规划的空间格局



珠三角全域规划之空间结构规划图


世界级城市群一般从工业贸易起步,经历跨国公司制造业转移、金融资本生产者服务、文化技术导向产业等四个阶段,相应的空间形态也呈现出城镇集群、城镇密集区、都市连绵区和都市圈集群等四阶段特征(见下图)。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具有明显的进入都市连绵区向都市圈集群型过渡阶段。借鉴都市圈集群的全球经济服务枢纽演化规律,提前谋划培育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核心功能,并将其作为空间资源配置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方向。


城市群不同发育阶段的空间形态


1.强化核心功能空间配置


从功能构成来看,世界级城市群的核心功能往往包括国际服务、科技创新、文化康体、门户枢纽等四大功能,并成就为全球跨国公司总部集中地、国际活动的中心、全球创新的中心、国际性旅游目的地及信息、通讯和交通枢纽。


金融商务与国际交往


国际服务:

辐射全球的现代服务中枢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产业链分工的细化和制造业的扩散,专业性生产基地的出现已催生出大量的金融服务、生产性服务需求,呈现出一定程度的都市圈扩散化趋势。


金融中心在香港、广州、深圳三个中心城市核心区布局;

期货交易、金融后台和离岸结算中心:布局于南沙、前海、横琴等国家新区;

风投和创新基金管理中心:布局于东莞松山湖、广州科学城、大沙河创新走廊;

服务外包和金融后台基地:布局于南海千灯湖、深圳平湖等活跃的边缘地区。


——各类专业化金融中心与传统金融城形成相互促进、差异分工之势。


科技创新:

建设世界级的产业创新中心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产业结构加速转型,创新产业越来越多地向中心城市外围地区集聚。创新网络联系也已超越行政区划的限制,呈现出近域扩散与高等级创新中心之间跳跃扩散并存的状态。


未来大湾区应将都市圈集群型空间体系与创新产业体系的构建结合起来,更加重视培育多元化的创新空间,以承载更加丰富的创新产业体系。


珠三角科技创新功能的现状特征


在珠江东西两岸次级湾区构筑“创新走廊”,形成“研发总部-研发孵化-中试转化”的完整功能体系,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东部湾区“创新走廊”:以广州知识城、东莞松山湖以及深圳光明新区、西丽大学城、大沙河创新走廊等节点组成;


西部湾区“创新走廊”:以中山火炬开发区、翠亨新区、珠海唐家湾等节点组成,强化协同合作,扩散“创新走廊”创新与生产要素,包括数据中心、后台服务、科技孵化、关键部件生产等,推动节点外围产城协作区的建设。


文化康体:

培育世界级休闲和消费目的地


珠三角康体休闲(主题公园)分布的现状


借力供给侧改革和消费升级,培育发展世界级的文化、旅游和消费中心为目标,进一步为文化创意和休闲消费配置优良的空间资源和公共服务。


重视文化投入和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营造文化休闲和文化创意空间,保护历史建筑环境,提升城市文化品质,推动旧城和传统历史文化地区的复兴。建设大鹏国际滨海旅游岛、银洲湖-鹤州地区环球主题公园以及大湾区外围生态休闲空间,在外湾构建绿色主题湾区,完型大湾区空间结构,从“巨型城市区域”向“全球城市区域”转变,从“世界制造”向“世界级休闲旅游目的地”转变。


门户枢纽:

强化内外开放中枢


大湾区城市群作为全球性生产组织、国际贸易中心,必须拥有全球网络的国际枢纽机场和国际航运中心,同时拥有与内陆腹地便捷、快速的运输方式。


建设“三核三辅”为目标的机场群:


“多核多辅”机场群模式


“三核”为广州、深圳、香港机场,形成适度差异化的三大国际航空枢纽;


“三辅”为莲溪机场(银洲湖-鹤州附近新址)、惠州机场和珠海-澳门组合机场,其中惠州机场、莲溪机场作为珠江东西两岸的第二机场。


内外湾港区合理分工:


内湾优化南沙、南山、大铲湾等港口功能,大宗散货运输和水铁联运功能外移,配合南沙、前海自贸区的发展,大力推进保税备货模式与跨境电商运营平台的建设,港口功能从单纯运输向航运服务以及港口群管理控制中枢的方向转型。


外湾提升盐田、珠海、惠州港建设水平,适应大型船舶的停靠、水铁联运到组织和承担内湾大宗散货运输等功能的外移。


内外向海陆交通统筹:


内向结合泛珠京广、贵广、南广、粤赣、二广、滨海等多条发展轴向西南地区、华中地区及华东地区安排以高铁和城际轨道为主要交通方式的通道,拓展向内陆地区辐射的扇面。


外向以海陆统筹的发展方式,推进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互连互通,通过推进泛亚铁路网,打开中孟缅走廊以及中越走廊,串起连通东盟、南亚市场链,引导南海地区的城市和城镇群从更高层次融入世界市场。


2.整合都市圈梯度空间


自1957年法国学者简·戈特曼提出“都市圈”这一概念以来(都市圈是由其核心作用的一个或几个中心城市加上周边受到核心城市强烈辐射、有着紧密联系地区组成一个或几个都市区的城市经济区域。它是城市群发展到成熟阶段的最高空间组织形式),都市圈的发育程度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都市圈在各国及世界经济发展中起着枢纽作用,具有强大的国际辐射能力和“场效应”。


在区域空间扩张和功能组织过程中,以中心城市核心区为中心向外扩散的区域最高效经济时空距离为70-80公里左右。在该范围内进行高效的经济管理和组织,实现包括国际服务、科技创新、文化康体、门户枢纽等核心功能的高能释放和高效运作。在70-80公里半径范围内,受功能关联、一小时通勤和地价级差等影响,在时空距离上形成层次性的功能梯度关系(见表1)。


表1:都市圈空间层次和发展模式


按照四大核心功能和都市圈空间层次发展规律,未来大湾区城市群在空间上应形成“三核、三区、三湾”的空间结构。


深港、广佛和珠澳构成“三核”,作为珠三角的核心引擎,发挥组织管理作用。


以深港+莞惠、广佛+肇清、珠澳+中江构成“三区”,按照都市圈空间层次和模式规律组织空间功能,形成内部梯度集聚、外部高能释放的大湾区。


15公里核心湾区安排都市核心区,承担中央活动区、中央商务区等国际服务主体功能;


30公里次湾区安排都市副中心,承担科技创新、门户枢纽和综合服务等主体功能;


50公里外部湾区安排产业新城、科技社区、旅游开发区等主体功能,形成“三湾”功能梯度格局(见下图)。


顺应腹地拓展和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深港+莞惠、广佛+肇清、珠澳+中江三大都市区继续拓展与河源、汕尾、韶关、阳江和云浮的合作,与外围五市融合发展构建更大范围的新型都市区。三大都市区构成大湾区都市圈格局。


大湾区城市群空间结构示意图


3

大湾区城市群协同的治理模式


与国际一流湾区相比,粤港澳大湾区在国际化水平、产业结构、城市功能和人居环境质量方面仍存在较大差距,其核心问题是区域协同机制不健全。


1. 创新区域多中心等级管治体系 


由于三地的体制不同,倡导多年的单极化粤港澳联席会议制度在行政分层、利益各异的格局下,区域协同治理难以奏效。基于合作的前提下保持竞争和多中心等级治理体系,大湾区城市群应该实行分层次多个管治中心相联合的区域管治(见下图)。


对经济高度发达、互相联系密切的城市形成深港+莞惠、广佛+肇清、珠澳+中江都市圈“三足鼎立”的局面,设立三个区域管治中心,实行都市圈统一的治理政策。外围城市设立次一级的区域管治中心,分别管治粤东、粤西和粤北的区域合作。粤港澳联席会议制度作为大湾区重大事项协调中心,加强对三级区域管治中心议题进行决策和指导。

粤港澳大湾区区域管治模式


2.建立区域公共治理和共同市场机制


在管治体系的框架下,以“一带一路”的全球治理理念和区域经济管理者的角色,不断推动公共治理、对外经济治理和共同市场治理等协同创新,坚持政府推动、市场主导,社会参与的原则,营造共同的市场环境,发挥市场配置的高效作用(见下图)。


公共治理:通过公共事务外部性公共品分类政策,建立公共产品高效、公平的配置环境;调适市场机制形成的分配格局,实施收入再分配,促进社会公平;通过法规政策,强化市场管制,促进经济稳定、诚信社会和国际化社区建立。


对外经济:强化人民币本地与离岸结算地位,建立管制的自由化金融工商链条;创新共同市场的便利政策,方便外资银行入驻并具有效管理;制定人民币自由兑换与民间融资合法。


共同市场:创新自贸区政策示范,推进泛自贸区落地;组合CEPA和保税港区政策,从关税、监管统一入手建立共同市场;强化产业促进组织,延伸制造业和服务业区域产业链;创新供给侧改革,促进在岸服务需求,推动离岸服务的发展。


区域公共治理和共同市场机制


结语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承担着国家“一带一路”扩大对外开放的战略意图,在倡导全球化包容性增长治理中,发挥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新支点”的作用。粤港澳大湾区应以全球经济服务枢纽为特征的世界级城市群为参照系,积极强化国际服务、科技创新、文化康体、门户枢纽等四大功能,构建以都市圈空间层次分明的“三核、三区、三湾”的空间结构。作为实现战略目标和功能空间的途径,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必须面对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存在,创新“自下而上”多层级城市群空间治理新模式,发挥市场程度高、资源配置能力强的优势。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成为全球跨国公司总部集中地、国际活动的中心、全球创新的中心、国际性旅游目的地及信息、通讯和交通枢纽。




作者 | 范钟铭

作者简介:

现任深圳市城市规划协会副会长、深圳市勘察设计行业协会常务理事和深圳市城市规划委员会法定图则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常务副院长。

研究领域:

发展策略、总体规划、交通规划、法定图则等规划设计领域及“经济特区研究”、“高新区规划研究”、 “法定图则制度和技术方法”等研究课题。

项目经历:

深圳2030城市发展策略、广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珠海市城市总体规划、中山市城市总体规划、前海合作区发展规划、《深圳市城市规划条例》等。

参考文献:

1.《“经略”珠三角,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建设“轨道上的珠三角”》

2.广东省人民政府 《广东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


除特殊标注外,文中图纸均为项目组绘制。 


·  ·  ·


感谢您的阅读与支持!

希望您能抽出一点宝贵的时间填写下面这份简短问卷,以便城+的推送更好地契合您的需要(请长按并识别二维码进入问卷),谢谢您!




感谢阅读/分享

关注“城PLUS”

请长按并识别下方二维码

联系我们

请在微信中留言或发邮件至:

cheng+@szcaupd.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