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深圳2050远景:不,这不是科幻。

城PLUS 城PLUS 2019-05-20

插画作者 | 钟苗(中规院深圳分院)




深圳的发展史最不乏“幻想”:70年代提出的以深圳特区挽救中国经济;80年代第一版总规预估深圳人口将超过百万;90年代初深圳战略规划认为深圳将建成国家级金融中心和高新产业基地,这些想法在被当时的绝大多数人认为是痴人说梦——现在看来,这些梦的最主要“问题”是,做的还不够大胆......


“亲,做梦,就别怕做大点。”

——《盗梦空间》(图片来自网络)


 21世纪的深圳,聚集近2000万人口,不仅是国际金融中心,更是驾驭“下一波浪潮”的国际创客之城:科技,将如何塑造深圳城市的未来? 


——这一次,《深圳2050远景发展策略》邀请了深圳科技、金融、生态、规划等各界“梦想家”一起做梦:基于深圳创新的现实优势:无人驾驶、智能装备、生命科学等,为深圳勾勒一个更接近真实的未来。

我是梦境的分割线


 从石器木棒到计算机的诞生,每一次人类文明的跃进都和技术发展息息相关。科技的创新和应用使整个人类社会发生剧变;我们的城市也随之而变……


那么,科技的未来将如何变化?

主要观点来自:马越鹏 

(所有观点提供者简介见文末)


1


  人工智能成熟,

世界一体化


正如科幻电影《超验骇客》所展现的,人工智能发展到相当成熟以后,整个世界将成为一体化:未来世界人工智能很将成为日常运作的大脑,一开始是在小的区域范围内,逐渐扩大到城市、国家,最后整个星球都可能如此。对于人工智能会给人类带来是好是坏的结果仍有争议,但趋势已不可逆。


《超验骇客》(图片来自网络)


2


太空科技兴起,

人类文明向外太空延续


随着我国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的发射升空,以及过去几十年美国、俄罗斯等大国做的很多探索太空的准备,未来在某一时点,人类肯定会有走向外太空的机会。


《星际穿越》(图片来自网络)


3


  通信技术发展,

量子通信兴起


通信技术已经发展了很多年,最近量子通信又兴起,中国也在积极投入。未来如果太空科技、人工智能已经可以使人类居住或是往返不同的星球中,通信手段、客货传输方式必将顺势有所突破。


《银河系漫游指南》(图片来自网络)

 

伦敦2050、联合国相关规划文献都提到科技将对未来城市发展产生巨大影响。我国已将创新产业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中共中央、国务院2016年出台《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提出要高度关注和发展引领产业变革的颠覆性技术——一旦新的科技革命产生,之前的很多传统技术将失去价值,投资、人才、技术、产业、规则也都将随之而变:抓住科技发展的脉络,这是影响国家未来命运的大战略。


可是,又怎样才能抓住科技发展的脉络?

主要观点来自:王乐京


所有的科技都是由人创造的。

只要把这群人抓住,就可以抓住科技发展的脉络。

 

城市创新人才的浓度达到一定程度后,更容易孕育创新。这个“人才浓度”的概念,即在某个特定的区域里,科学家达到一定数量时,自然而然会产生很多创新,例如以色列、硅谷、底特律的人才浓度和集群效应都很强。

 

“当我们谈论一个城市的规划时,

更需要思考的问题是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我们要和什么样的人建立关系。”


改变人类文明的这群人如果都住在这个城市里的话,我们自然而然能在干预人类文明的科技创新产生时有良好的准备。

因此,城市规划要回到“以人为本”的本质上,深圳要考虑如何把全世界从事科技创新的顶尖人才吸引过来。

 

《超体》:人改变一切,包括他自己(图片来自网络)


未来城市怎样“以人为本”?

让我们先来一窥未来人的片段生活......


主要观点来自:王乐京、沈晓鸿、李永红


1


城市交通十年内会有较大变革

 

无人驾驶汽车量产时间是在2020 年。


《 我,机器人》中的城市交通系统 (图片来自网络)


 无人驾驶汽车使城市运行效率会高很多;而且因为不需要司机,通勤成本会降到出租车的20%。


无人驾驶汽车普及以后,80% 的停车场是不需要的(车会把人们送到目的地,然后自己开走)这些停车空间可用作其他城市用途。


由于交通工具的改变,城市的生活方式也会相应产生一些改变。一是行车效率更高,因而运动范围更大;二是由于人在车上不需要驾驶,可以做其他的事情,因此会更乐意接受更远距离的出行。

 

无人驾驶将从无人驾驶示范区开始:首先以特定路线为主,然后再扩展到全天候无人驾驶。


无人驾驶的路径,首先是在特定路线,以物流车为主,每天固定走这条路线,路上每个红绿灯都可以布置智能的信号系统和车交互,保证它的安全性。例如特定的区域里深圳市的中心区都是无人驾驶,外面几个大型的停车场里就是无人驾驶做通勤。然后扩展到全天候的无人驾驶。


2


无人驾驶飞机提上日程,

平面交通拓展到立体交通

 

目前,深圳已经在研发的无人驾驶飞机,设计载重1吨,可以飞2000 公里。城市交通首先会从平面的变成立体的,飞起来以后就可以分十层、二十层甚至三十层。如果飞到十层意味着在这个层面的交通工具相当于地面的十分之一,整个交通路况将非常畅快。


《第五元素》中的城市空中交通场景

(图片来自网络)


3


海洋生物式的城市寄居系统

 

现在,城中村为城市的中低收入阶层提供了临时住所;但随着城市马太效应显现,城中村的减少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随着城中村的减少,亟需借助科技进步提供新的临时或社会住宅。

 

人类可以参考海洋生物的居住模式,提供适合年轻人随时“接入”城市系统的特定区域。


例如生蚝解决居住的方法是找到一个地方,分泌石灰石,把自己柔软的身体包住;寄居蟹则是不停的找壳,觉得合适就钻进去。城市里也可以提供这样一片区域,配套适合年轻人高流动性的个人化住宅系统。年轻人可能带了一些个人情感和生活上的物品或是建造房子用的材料,在这里接上水电就变成住宅。以后这种系统可能更简单,不用开房车,背一个包就可以把自己接入到城市系统里。


《海底总动员》的居住生态(图片来自网络)


4


重视城市四维开发,

识别有文化标签的社区

 

城市里很多东西是有时间性的,要重视第四纬度的开发。现在商业已经在开发时间性,白天是咖啡馆,晚上变成酒吧:同样一套空间与人。

 

到2050 年,城市发展社区的成立、圈子的成立、空间的成立将以文化为导向,人流会按照人的价值观、精神、文化上的趋同度,成为一个个社区。有文化标签的社区成立,是默默形成的。


《阿凡达》“生命树社区群”(图片来自网络)


怎么样把一个人群的特质、精神坐标找出来?规划师要与互联网公司合作开发和分析网络数据。海量的信息都被掌握在互联网公司里,例如输入法输入的信息,聊天的信息……规划专业的人可以进入到这个领域,与互联网公司合作,把信息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提炼出来,这样做出来的城市可能更智能化和人性化。

 

主要观点来自:张帆


 依靠量子科技,机器可以变得很小,并在智力上超过人,这是一个值得期待的过程。从现在趋势来看,机器取代人不可逆转,人工智能首先将在城市运营方面有所作为。

 

深圳有潜力率先推动由机器运营城市。因为深圳的企业比较有活力,现在非常多的企业已经开始关注城市的运营,细微到城市的每个地方;深圳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可能会往城市运营的方向走,怎么用现在的方法做更精细化的运营和管理,核心理念是用户本身,精细定位服务人群,所有的管理针对这个人群。未来精细化的管理和运营是计算机行业的发展方向。

 

不过,整个城市的规则、管理法则和运行的原则是要靠所有人来定的,这将决定城市社会未来运营的好坏。


《骇客帝国》:未来谁来管理“我”?

(图片来自网络)


主要观点来自:

张莉、张宇星、何宛余、孙永海


城市将来是什么样,

取决于这个城市最主要的元素——人。

 

1


  科技使人类永生,

也瓦解了城市功能


谷歌的生物工程师表示,2050年人类某种意义上可以达到永生。因为基因技术可以再造肉体用于更新、替换,思维也可以上传到云端保存。再加上克隆技术的快速发展(虽然存在伦理问题,各国却都在悄悄研究),未来定制人、克隆人有可能逐渐出现,变成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一员,那么城市会产生新的社会秩序,新的社会秩序会塑造新的城市形态,未来城市规划要应对的是比现在所预想的要复杂得多的局面。


《攻壳机动队》:人与机器消弭界限(图片来自网络)

 

不仅对“人”的定义会发生复杂的改变,未来科技发展还将熔化城市边界和空间。


现在功能性的城市空间(商业、办公、产业园区)正在走向爱因斯坦所说的相对论空间,真正的空间将存在于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维度空间,我们看到的建筑空间只是互联网空间的投射点而已。当科技统治世界,人类的生产活动可以替代时,很多价值将会被瓦解。生命将成为唯一有价值的东西,一个城市的价值在于是否“占据”更多的生命,是否有更多的生命因为某些原因而愿意聚集在这里。



2


深圳应为未来留住更多的“生命空间”

 

《人类简史》中说,未来体力和智力劳作均被机械会替代,决定权被掌握在一部分人手中,未来少数人将成为上帝,多数人沦为无用。

 

从生命哲学层面上说,不管社会怎么迭代、科技水平达到多高、一个人“有用”或是“无用”,生命体本身即为其价值。因此规划要多考虑“生命空间”的问题,为不需要创造劳动价值的生命提供他们栖息和自由发展的空间。于深圳而言,科技创新是核心竞争力,更有资源成为效益城市。也许深圳未来会有大量生产性空间转为“无用”的生命空间,成为更加集约的智能城市、特别宜居的城市,使更多的生命愿意栖息在这里。


《 阿凡达》中充满生命神奇的潘多拉星球

(图片来自网络)


主要观点来自:范钟铭、罗彦、朱荣远


所有国家城市的2030计划全部都是关于生活的、正面的,包括公平、正义、包容、绿色、宜居等,都是乌托邦式的描述。

 

然而,科技改变文明,但不一定会改善文明。未来城市仍然是一个矛盾体,既是天堂也还是地狱。说到关键还是对人类的认识:人是最好、也是最混蛋的生物,这样的双重属性是永远存在的。因此,不能简单让科技任意的发展,还可能需要对资本的引导、对权力的管束。“美好”是一个价值理念,这就是包容、多元、公平、公正最后的回归。

 

科技发展会带来城市价值的改变,但尊重每一种生命应该是我们城市未来的核心价值取向。未来无论人工智能如何代替人,唯一不能替代的是无法琢磨和无法改变的情感。生命和情感可能是人类社会存在唯一的价值,所以对生命的礼赞应该是我们城市未来的价值取向。

 

深圳是中国非常特别的地区,它是中国参与全球行动的先行者,预测了各种可能性。未来城市是硬件炫酷的高技术城市也好、智慧运营的超现代城市也好、注重社会平衡的新文明城市也好,深圳都有责任去超越表象,打破限制,共同推动城市的价值取向的变化。

 

“深圳2050” 最需要突破的是思维方式和习惯,超越土地空间的表像,基于科技、文化甚至是政治的基础,解释社会、文明方面的可能性,用现今法律准许的方式去做一些超越当下的思考,这具有急迫的现实意义——深圳的未来,绝不止是科幻!



本文根据在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举办的《深圳2050远景发展战略》的特别研讨会:“深圳2050:未来的未来” 整理而成。



观点提供者包括:

马越鹏 深圳市红树谷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科学与幻想成长基金发起人

王乐京 前沿产业基金联合创始人,无人驾驶汽车小镇Mcity 创投人

何宛余 OMA 项目建筑师,“小库”设计界的阿尔法狗创始人,科幻小说作家

沈晓鸣 潜爱珊瑚保育联合会理事,摄影师

张帆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北斗院院长

张宇星 深圳市罗湖区政协副主席,诗人,科幻小说作家

张莉 筑博设计建筑工作室总经理,科幻小说作家

李永红 深圳市规划和国土资源委员会总体规划处负责人

孙永海 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总师

朱荣远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范钟铭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常务副院长

罗彦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深圳分院总规划师


 

感谢阅读/分享

关注“城PLUS”

请长按并识别下方二维码

联系我们

请在微信中留言或发邮件至:

cheng+@szcaupd.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