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创新中轴
小雪天寒,请各位读者勿忘添衣。
近日,《广深科技走廊规划》成为众人热议的话题。东莞中部的松山湖、生态园分别被定义为“核”和“节点”,外挂在该走廊西侧。
而松山湖、生态园在区域创新格局中的意义远不止于此。依托这两颗提前约十年布局的战略棋子,可以构建珠江东岸区域创新中轴,成为广深科技走廊规划的最大搅局者,同时也是区域创新发展的重要贡献者----这是东莞在珠三角一直擅长扮演的“双重角色”。
二篇从多个角度直接或间接阐述东莞生态园的转型之路,从更为完整、广阔的视角,一窥东莞生态园的“生态逆袭”与转型蜕变。
珠江东岸
区域创新走廊雏形已显
在创新驱动的大背景下,珠江东岸深、莞、穗等产业基础雄厚的部分城市,相继进入一个依靠技术创新、人才引入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创新驱动”时期。国际经验显示R&D经费占GDP比重达2.5%,标志着创新能力基本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早在2010年,珠三角R&D经费占GDP的比例即已达到2.04%,标志着珠三角开始进入创新驱动发展阶段。
创新行动:深圳向北
广深莞三个城市当中,深圳的创新引领作用十分突出,已经成为当之无愧的区域创新高地。深圳核心的生产性服务业、科教和研发产业多集中于原关内地区,随着成本的增长,大型企业、教育研发、高新制造三类功能正在沿主要交通方向外溢,一部分深圳成长起来的大型企业已经在市场作用下将部分职能扩散至东莞(如华为选择在松山湖建设总部、光启选择在生态园建设未来城)。
光启东莞生态园研发基地(图片来自网络)
与此同时,广州将多样化的交通、产业、创新资源向东部集聚,直抵东莞边界,希望在区域的创新竞争中抢占先机。不可否认,珠江东岸腹地内部,一条区域创新走廊雏形已显,成为继湾区之外深、莞、穗之间争夺、竞争的另一焦点地区。
区域创新走廊中的竞合关系分析
创新时代,“创新中轴”应
成为东莞市域统筹的重点
东莞位于广州、深圳之间,是典型的中间城市。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东莞生态园(以下简称松山湖、生态园)位于东莞市中南部,园区距离莞城16公里,距离深圳市区50公里,距离广州市区66公里。
在制造时代,东莞以高资源消耗、村镇主导的“东莞模式”而著称。彼时的松山湖、生态园是从几个镇的交界处划出的特殊发展地区,他们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以远高于周边镇街的高标准空间建设和配套服务为特征,代表了东莞在高速增长的低端制造时代主动谋求产业转型的决心和先行探索,是提前布局的战略棋子。
在创新时代,随着区域创新走廊的崛起,广、深先发,以空间筹划促产业调整。广州将萝岗黄埔合并设立新黄埔区,将增城改区,以实现东进南下的战略构想。深圳不断深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建设光明新区、龙华新区、龙岗区与坪山新区,积极推进莞深之间的创新合作,拓展区域影响力。
东莞同样一直在“努力”谋划“创新中轴”。2015年9月,松山湖被国务院纳入珠三角自主创新示范区。2015年12月,东莞市委、市政府作出重大战略部署,统筹运作松山湖高新区与东莞生态产业园区。随后顺势而为,确定以松山湖为依托,统筹松山湖、生态园两个核心园区,以及周边镇中的创新型园区,谋划东莞自主创新示范区。至此,深、莞、穗之间围绕创新的新格局得到锚固。
创新中轴的战略价值再认识
从深、莞、穗三个城市来看,“松山湖-生态园创新中轴线”已经成为正在发育中的区域创新走廊上的要冲,同时又拥有优良的制造业基础。
创新中轴线的战略意义在于在广深之间形成经济要素流动的中截,凝聚创新驱动时代东莞产业转型的内生驱动力,从而扩大东莞的区域影响价值。因此,东莞创新中轴应成为东莞市域统筹的重点,伴随体制机制改革,重点优化调整战略性交通、产业、空间资源。
东莞自主创新示范区范围
瞄准创新源,留住创新人
东莞主动实现创新中轴的行动计划可包含4个策略:(1)融入区域、(2)锁定创新源、(3)留住创新人才、(4)促进园镇融合。
东莞可进一步优化城市发展的战略重点,除加强莞城、虎门、长安建设,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之外,应当认识到:决战中部,对接深圳,加强与深圳南山地区的联系,融入区域创新走廊同样是目前的时局之下必须重点谋划的工作。
为此,首先可考虑推进松山湖、生态园及整个创新中轴线融入区域性创新制度环境,推动市场化创新机制形成。
此外,应强调交通先行,积极改善区域交通环境,引入轨道交通等新型交通方式,完善松山湖与深圳之间的交通联系,重点增强后海-大沙河创新走廊-留仙洞总部园区-光明新区-松山湖-东莞城区的联系,促进以深圳南山为引领的整个深圳的科技创新功能、深圳市区的商务功能向东莞辐射。
深莞城际线路可能
(2)瞄准创新源,紧抓企业创新,建设区域智核
创新中轴的创新源是什么?
与深、广相比,虽然东莞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滞后较多,但企业研发优势十分明显,特别松山湖的企业创新活动十分活跃。松山湖具有高新企业数量多、新型研发机构数量多、孵化器数量多的特点。2015年松山湖共有高新技术企业107家,占东莞全市的14%,71%的高新企业建有研发中心。目前园区已拥有省级以上新型研发机构14家,累计服务企业超过2万家,并带动周边镇区传统制造业升级。园区共有孵化器24家,其中国家级孵化器4个(中科云智、华科产业、松山湖高新技术创业公司、松湖云谷),在孵企业556家,累计孵化企业709家。
除企业创新之外,在松山湖南部的大朗镇,世界第四、中国唯一的散裂中子源已经落户,此外引进先进光源的预研正在开展,这一地区未来进一步增加国家实验室或重大基础研究设施装备的可能性仍在增长。重大科学装置是建设世界顶级创新园区的重要抓手,也是带动周边地区从应用型创新向源头创新飞跃的关键机遇。随着重大科学装置的建成,科学团队、研发机构和创新型企业将迅速聚集。未来,松山湖南部地区将有机会成为新的区域智核,这对创新走廊的建设和整个东莞的创新能力提升具有重大意义。
东莞大朗镇水平村在建的中国散裂中子源工程
(图片来自网络)
在锁定企业创新和区域智核的基础上,东莞创新走廊应重点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创新活力。
第一,落实自主创新示范区各项要求,通过重大科技专项的引入,发挥产业推进器的作用。
第二,预控重点项目用地,通过与大朗镇的合同,将松山湖南部地区建设成为具有世界级影响力的创新地区。
第三,完善创新支持体系,大力支持企业创新,塑造创新产业链条,搭建服务平台,加强金融支持。
第四,营造园区创新文化,通过创新服务设施、创新空间、创新活动的植入,塑造“松山湖”的科技品牌和文化品牌。
深莞穗主要大学、科研机构分布图
区域智核分析
(3)完善服务配套,留住创新人才,强化家园意识
科技产业园的发展不仅仅对所在地区的城市空间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在区域社会发展中也是一股特殊的植入性力量,东莞创新中轴线的人口构成与东莞其他地方相比具有显著差异。创新中轴上的松山湖现状人口12万人,生态园现状人口0.8万人,两个园区的研发人员占企业人员比例约为27%,远高于一般工业园区15%的比例。未来,随着华为终端总部、国家实验室集群、阳光保险等重大项目落地,可以预见人口的增速将进一步提升,高层次人才占比将进一步增长。
遗憾的是,创新中轴线目前并未能把这部分高端人才留在东莞。以松山湖为例,由于园区的居住、消费空间的建设无法满足创新型人才的需求,松山湖的企业人员当中,多数管理层和研发人员选择“居住在深圳、工作在东莞”的双城双栖生活模式,并带来大量往来于深圳和东莞的通勤交通,此外,不少处于初创期的创业者和数量众多的普通就业者们选择租住于周边乡镇,居住环境长期不能得到改善。而松山湖园区内环湖布局的有限的高品质住宅则为广州、深圳的富裕阶层占据,他们与园区的产业发展和创新能力提升无关。
松山湖住区(图片来自网络)
创新中轴线的建设应强调以人为核心,积极构建一个有利于创新的社会体系。在发展产业的同时实现对就业人口的吸纳:一方面,加强多层次住宅产品的供应,同时重点关注医院、学校、体育健身场所等公益设施;另一方面,有针对性的提升与创新密切相关的特色空间和设施。同时,创新人口管理模式,建立和谐稳定、与人口结构特征相适应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为外来就业人员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营造具有亲和力的本地文化,促进创新型人才归属感、认同感的提升,塑造家园意识。
东莞创新走廊的居住空间二元错位
作为产业园区,松山湖、生态园辖区面积、经济规模都较小,只有通过园镇协调统筹,实现联动发展,在整个创新中轴线范围内塑造产城融合区域创新导向空间,才能充分发挥创新中轴线对东莞全市的影响和带动作用:
首先,加强松山湖、生态园与周边镇的公共设施与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
第二,保障并提升居住与公共服务设施的服务水平,建设高水平的城市社区。推进社会治理由“管控型”向“治理型”、“服务型”和“共建型”转变,增强创新中轴对创新型人才的吸引力。
第三,加强用地预控,以产业链条为指导,重点关注大型企业周边5公里范围用地资源梳理。对周边镇区内部分工业用地积极预控,考虑通过“政府回购再出租”的方式,逐步调整产业业态,形成镇-园产业配套。在此基础上,通过一系列设计手段消除微观层面的隔阂,使边界地区的组织更为有序。
· · ·
延伸阅读:
作者 | 杜宁
中规院深圳分院规划设计一所主任工
感谢阅读/分享
关注“城PLUS”
请长按并识别下方二维码
联系我们
请在微信中留言或发邮件至:
cheng+@szcaupd.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