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城中村绿色化改造:面向新深圳人的绿色理念示范

周游 城PLUS 2022-07-03


社区,是城市生活的碳排放终端。与深圳类似的国际城市在产业结构调整后,社区生活碳排逐渐占据了较大比例。深圳共有居住建筑面积6.21亿平方米[1],其中城中村占一半,承载了深圳市超过7成的租赁人口,是深圳居住空间的最重要基本盘。


2018年深圳市出台了《关于深化住房制度改革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供应与保障体系的意见》,支持通过“城中村”综合整治和改造,提供各类符合规定的租赁住房。从国际经验来看,住房的居民生活品质提高普遍会推高人均碳排放,而城中村综合整治等更新改造的本质就是要改善居民生活品质,如果不提前采取绿色技术与绿色生活方式的积极干预,综合整治可能成为深圳实现“双碳”目标的阻力[2]

 

-01-

城中村改造的基本特点


城中村是城镇化快速发展背景下产生的特殊社区类型,相较于商品房等常规社区,城中村的产权相对集中,居住人口高度租赁化。根据统计,城中村中居住人口超过千万,其中95%为租客,而与之相对应这些住房的实际产权人高度集中于总人数约为56万的原住民手中[3]


基于这种住户与产权分离的特点,城中村更接近于由村集体供应的“公共“住房,其中区位条件较好的由市场及村集体共同采取深度综合整治的方式进行改造。目前较为成熟的以“水围柠盟公寓”为代表的整村统租模式以及以“万村计划”为代表的逐栋开发模式,均是在不涉及土地及物业产权调整的基础上,调整了栋内居住建筑的格局、建筑功能构成关系。


▲ 水围柠盟公寓建筑平面图

注:灰色为原户型平面,浅灰色为改造后平面

 


相较于普通社区的绿色化改造,城中村的绿色化改造内容包括建筑、场地等7项内容,能够采取的手段更多,改造的对象不局限于社区公共空间、设施,可以针对建筑功能进行调整,是理想的既有社区绿色化改造的对象。


-02-

城中村的碳排放特征


以社区碳排放模型[4]关注的家庭用能、交通出行、日常生活三大领域来看,与一般社区、老旧社区相比较,城中村是最为“低碳“的社区,按人均碳排放量核算约为其他社区的一半左右,但这种“低碳“是伴生于租赁为主的居住特点,户内低碳不等于总体效益上的低碳:



总体层面,由于以租为主的居住结构,大量碳排放行为发生在居住空间之外。根据市场调查,城中村中的居民单独居住的比重高达86.7%[5],独居人群在户内时间少,以课题调研的和一新村为例,超过80%的受访居民不在家做饭。超过64%的受访居民不在家烧开水,这部分餐饮需求会由生产运输过程碳排更高的快餐、外卖替代,不直接反馈在社区居住空间的碳排放中。

 

建筑层面,受限于建筑、基础设施质量,电气用能效率低下。按照单位建筑面积核算,同样以和一新村社区为例,在较低的使用强度下单位面积用电及用气带来的碳排放为30.5千克/平方米·年,已经接近深圳全市平均水平(31.5千克/平方米·年)。


深圳城中村密布的水电表与管道[6]

 

按照租赁为主的居住特点以及现状建筑及设施情况,城中村引导的重点可以分为两个层次,总体层面关注社区层面的生活圈构建,引导更为低碳的居住及生活方式,同时在建筑、基础设施层面,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03-

城中村绿色化改造的适用技术


目前既有社区的绿色化改造技术指引普遍集中于建筑领域,印发的既有社区改造技术标准也多针对一般社区,在空间技术层面更多聚焦于空间及设施本身的调整优化:


▲ 现行既有社区绿色技术标准及实施方案


相较而言城中村可以采用的改造措施更加丰富,甚至社区层面的改造可发挥的空间更大,在实施绿色建筑改造技术的基础上,可开展市场性的评估工作,从街区和建筑两个层面着手植入绿色化改造的手段与措施:



  01   低碳化社区营造  


由于租赁为主的居住形式,城中村在深度综合整治的改造过程中往往不可避免会带来居住人群的置换,因此对于功能空间的调整可以有针对性的开展需求评估,以工作生活的趋势为引领搭建更为绿色低碳化的功能空间结构,适应新的创新需求、生活需求、出行需求。


公用创新空间

居家办公正在成为新的趋势,远程办公增长率以年均8%的速度快速发展, 按照GlobalWorkplaceAnalytics的统计,由于办公建筑相较于居住建筑的用能效率更低,每人每周3天居家办公,全年可减少700千克温室气体,在社区中建设适应居家办公需求的社区共享办公空间是减少通勤碳排、满足创新需求的有效措施。

 

共享服务空间

按照人群需求的多样化需求,增加共享厨房、公用健身房、交往空间等满足居民个性化、少数群体的需求,减少外部依赖性,构建有品质。高效率的社区生活空间。


绿色交通设施

增加与轨道交通、公共交通接驳的自行车、电瓶车等绿色出行工具的停放场所及配套遮阳、充电设施,增加绿色化出行比例。


  02   建筑及设施绿色化改造  


从建筑和基础设施视角而言,城中村的建筑及设施改造很迫切,具体体现在三个方面,包括可再生能源供应、建筑围护结构及表皮,水电设施节能化改造等。


可再生能源系统

从国内外低碳社区的改造中普遍会采取光伏等可再生能源替代传统能源,深圳地区年日照时数为1897.4小时,年有效日照天数为238天,具备光伏能源利用的基本条件,城中村相较于新开发的社区而言强度相对较低,单位建筑面积屋顶面积更大,在屋顶、高楼层墙面增设光伏设备是有效降低碳排的技术手段。


▲ Front Flats, 光伏与建筑结合关系示意[7]


建筑围护结构

在前期开发建设过程中,城中村普遍的墙面围护结构较为简易,随着经济发展,空调等电器的使用频率逐渐上升,2019年深圳夜间(18时至次日6时)平均用电量较2018年增长7.6%,建筑围护结构的热损耗和传导性能的改善必要性加强,根据相关研究通过涂料、垂直绿化、节能建筑表皮等形式能够有效降低建筑能耗的折损,节能效率达到20~40%。


水电设施节能化改造

由于个体租赁为主体的居住形式,城中村公用及户内的设施均比较老旧,节能等级不高,在统一改造过程中引入智慧家居,提高节能电器、节水器具的使用比重,提高建筑内的用能效率。


结语


比较其他的既有社区,城中村特殊的性质及其居住特点适合以体系化应用绿色技术。城中村作为多数深圳人居住在深圳的“第一站”,绿色化改造的意义不单是减碳,更是面向新深圳人的绿色理念示范地。


图 | 视觉中国

……

相关阅读:

深圳存量地区工业用地绿色转型

大拆大建式更新,深圳排放了多少碳?

粤港澳大湾区碳中和年度研究报告

粤港澳大湾区:率先实现“碳中和”!



作者 | 周游
中规院深圳分院规划设计一所

作者简介:2015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景观学系,同年开始在深圳从事城市规划设计工作,长期跟踪服务于实施性规划及设计工作。近年来参与并负责《深圳国际会展城总设计师咨询服务》《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一期)配套商业用地详细蓝图》、《深圳国际会展城综合规划》、《宝安区国土空间分区规划(2020~2035年)》、《深圳大前海地区战略规划研究》、《自贸区区域发展专题研究》、《坪山区高新区空间规划纲要》、《深汕合作区中心区城市设计国际咨询》等项目。 


注释:
[1]《村城共生:深圳城中村改造研究》,杨镇源 胡平 刘真鑫
[2]《“双碳目标下的社区绿色更新研究” ——重大绿色技术创新及其实施机制研究》,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
[3]《首次解密:深圳城中村的11大家族与3万亿资产》https://www.zhihu.com/tardis/sogou/art/338921649
[4]《Carbon neutral Biggar:calculating the community carbon footprint and renewable energy options forfootprint reduction》R. J. Barthelmie; S. D. Morris; P.Schechter 
[5]《深圳城中村住房租赁市场人群洞察》,珊瑚数据
[6]《城中村巡游,以及他们的深圳记忆》,卷宗Wallpaper
[7]《零碳建筑少不了在立面增加太阳能光伏,看看别人家是怎么做的!》,绿建节能方向标


长按并识别图中二维码

关注城PLUS

 

感谢阅读 | 分享

联系我们

请在微信后留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