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惊世一跃后重归平凡 那些有关人民币中间价的记忆
本文首发于彭博终端
中国央行每个交易日早上9:15公布的人民币兑美元中间价,是人民币汇市乃至全球金融市场都无法忽视的信号。对略有年资的人民币汇市交易员、分析师来说,2015年8月11日的中间价,无疑是最难忘的一次。
那天早晨,手握一杯刚刚冲好的热咖啡,澳新银行亚洲研究主管Khoon Goh信步走进他新加坡办公室的电梯。过去两三个月间,中间价每天仅微弱波动几个点到几十个点,虽然较境内即期汇率始终偏强近800点,极低的波动率让市场放松了警惕。这一天似乎也没有理由显得不同。
此时电梯里的彭博电视报出了当天的人民币中间价:6.2298元兑1美元,较上日调降了1136点或1.9%——这一调整幅度之大,不但远远超出此前波动量级,其逻辑也完全超乎市场想象。
“当时我想,这肯定是搞错了!”回忆起五年前的震惊,Khoon Goh仍然记忆犹新。
当年中国经济及股市承压,市场对人民币币值已有高估的质疑,又处于IMF对于人民币纳入SDR篮子事宜作出决断的关键时刻,市场对人民币扩大波动以释放贬值压力提振经济都有所预期。不过,包括Khoon Goh在内的市场人士都未料到,这一调整会以如此剧烈的方式不期而至。
中国央行当天意外大幅调降中间价,不啻于在平静的市况中投下一块巨石。9:30境内市场开盘前,央行终于发布公告,解释贬值之举是为了完善中间价报价机制,令中间价与市场汇率点差得到一次性校正。
“中国央行的公告过了一阵子才出来,在此之前我们都不知道这到底是一次性的措施,还是一系列措施中的第一步,”东方汇理资深新兴市场经济学家Dariusz Kowalczyk回忆道,当天的中间价完全超出其预测框架,如果不是错误,“那肯定是政策变了”。
最初的诧异、震愕之后,市场也只有打起精神面对之后汹涌而至的止损大潮。在资本外逃、贬值预期高涨的推动下,人民币此后累计贬值超过11%,一度带动国际市场巨震。
此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每天上午9:15,放下旁骛,屏息静气,等候中间价定价公布,并且努力从这个升贬莫测的数字中,猜测央行意图和市场反应,成为中国外汇市场人士的必修课。
回归日常
这种对于中间价的紧张感和兴奋感在2017年后逐渐消退。一方面是消耗了近万亿美元外储后,人民币贬值压力基本释放并且汇率在2017年企稳反弹;另一方面,中间价的透明度和可预测性已经明显提高。
8.11汇改将中间价与市场汇率接轨后,通过加入兑一篮子货币调节和逆周期因子两个重要的动作,使人民币汇率之锚--中间价的形成,逐渐走出了神秘的黑盒子。市场机构运用中间价定价公式预测每日中间价的能力大为提升。
汇总央行官方定价和彭博市场调查数据,如今大部分时间里中间价与市场测算水平高度一致,随市场汇率波动。“原来大家觉得中间价是信号,有时候可能还会过度解读,这两年中间价变得越来越boring,市场的重视程度也比以前小了很多,”华侨银行驻新加坡经济学家谢栋铭说。
不过,为减少市场羊群效应而于2017年引入的“逆周期因子”,也在部分时段为央行重新掌控汇率升贬节奏提供了抓手。2019年受中美贸易摩擦冲击,人民币贬值压力一度偏大,官方中间价在数月间保持在强于市场预测的水平,引导即期汇率企稳回升。
彭博对近年来每日中间价市场预测调查的统计结果显示,2018年8月以来的两年中,官方中间价较市场预测均值日均偏强15个点。按季度看,中间价偏强主要集中于2019年二、三季度,期间日均偏强程度达41个点。今年以来中间价则与市场预测基本保持一致,日均仅偏强5个点。
“盯中间价就像看天气预报,大部分时间都很无聊,但你也得为暴风雨做好准备,”StoneX集团驻新加坡外汇交易员Mingze Wu说,一旦官方中间价和市场预测出现明显偏差,就说明中国央行有动作了,“事情就会变得有意思起来。”
推荐阅读
点“在看”分享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