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这件事,他做了37年······

宣传部新闻中心 西安理工大学
2024-08-28


金秋十月的清晨,阳光照进位于西安理工大学曲江校区逸夫楼五层的校广播台。编辑室的案头堆放着节目的资料、编辑的稿件,墙上张贴着节目组人员的排班名单,录播室内,麦克风静静地等候着新一天播音的开始……这是校广播台普通不能再普通的一天,台长马京文再一次注视着他熟悉不能再熟悉的场景,而这一天,他即将离开奉献了37年的工作岗位,向默默耕耘了一辈子的广播台告别。

同学们拿出提前准备的CD机送给马老师里面刻着他37年间所录制的有代表性的广播节目声音以及学生们录制的特别节目#学生刻录老师37年声音作退休礼#这一话题,也登上同城热搜榜单

马京文,1986年入职西安理工大学党委宣传部广播台工作。曾任全国高校广播联谊会副会长,陕西高校广播研究会秘书长,获全国高校广播工作论文一等奖3次,多次荣获“西安理工大学岗位能手”“西安理工大学校工会积极分子”“西安理工大学校园稳定先进个人”等称号。

小广播的大变迁


1972年,原北京机械学院和原陕西工业大学合并组建陕西机械学院,在两校广播台的基础上建立陕西机械学院广播台。广播台最早是在金花校区的西一楼二层。早期的扩音设备是电子管,体积庞大的占了近三分之一的房间。除了播放广播节目,广播台还承担了学校各种会议的扩音工作。那个时候学校还没有大礼堂,遇到开会,就要临时拉线、布置会场。刚参加工作的马京文还是二十出头的小伙子,使不完的劲儿,楼上楼下跑着搬设备。

最早使用的录制节目控制器

清晨6:30学校组织学生跑操,校园广播就要响起,工作人员须很早跑去台里开设备,夏天还好,冬天就会很辛苦。马京文琢磨了很久,他和广播台的张换胜同学,开发制作出了广播自动开启控制,但还是要手动关闭。再后来,他又和田天同学共同研制,采用计算机制作和播出的方法实现了广播自动开启和关闭。在当时,我校也成为陕西高校广播乃至全国高校广播首批使用此项技术的学校之一。

开盘机录制节目

1994年学校更名为西安理工大学,广播台随之更名,并搬到了教一楼的五层。在这27年间,广播台的设备也已经从电子管更换成了晶体管,体积也轻巧多了。狭长的走廊里,外面一间是大的会议室,学生在这里讨论节目、编辑稿件、业务培训,里面一间则是录播室,校园之声就从这里响起。

时任广播员录制节目

2001年,曲江校区广播台成立,归原曲江校区管理处管理,后并入党委宣传部,由金花广播台统一管理,但两个电台分开独立工作,广播节目各成体系。

2021年,广播台设备更新换代,由调频广播改造升级为网络广播,金花广播台和曲江广播台合二为一,统一搬至曲江校区行政楼(钟表楼)五层。广播节目在曲江统一制作,由网络传送至金花校区,实现了两个校区一个声音,人力效率和工作环境都得到了极大提升。搬迁那一年的暑假,马京文几乎整个假期都没有休息,新台址的前期规划布局、中期装修、以及后期复杂又贵重的广播设备搬运,他都一一亲自负责,不出任何差池。2017级播音王力说:“搬去五层后,马老师总是担心新地方还有不完善,常常询问我们生活方面有没有难题,帮助我们解决各种后勤问题,他总是说‘我就是给同学们做好服务工作的’。”

马京文在新录播室指导同学工作



扣响青春的校园之声


西安理工大学广播台,现在开始播音……”有没有一首旋律依然萦绕于你的耳畔?有没有一段文字浸润了你的心灵?有没有一档节目记录下你青春的模样?

在八、九十年代,广播盛行。听校园广播是大学生很热衷的事儿。马京文还记得刚参加工作那会儿,中午广播响起的时候,很多同学都会端着碗、走出食堂、蹲在喇叭附近,听节目。广播也是当时新闻传播一个很重要的渠道。及至后面有了更多娱乐方式,广播依然钟情于校园。马京文带领着学生团队一直致力于打造更多更优秀的贴近校园、贴近师生的广播节目。

广播台工作总结茶话会

新闻节目是广播宣传的重中之重。时政要闻、学校发展、身边小事儿,行走于校园,侧耳聆听、便全知晓。新闻节目报道学校大事儿、聚焦国内外热点时事,信息量大、时效性强。而专题节目则丰富多彩,涵盖热点、文学、电影、音乐、心灵的分享。广播台先后制作了一大批优秀节目:《焦点工作室》《校园风景线》《非常之旅》《胶片时光》……80年代末,英语学习之风兴起,广播台策划了《English  express》,主持人用英文和中文交错主持,向大家介绍一些英文小故事、英文资讯以及一些流行的英语口语。这是陕西高校开设双语节目的第一家校园广播,而这档节目也一直保留至今。

除了常规的广播节目,广播台还承担了每一届学校运动会的播音和军训播音工作,承担开学典礼、毕业典礼、教代会等大型会议的音响保障及应急广播工作。2008年汶川地震,西安震感强烈。当时正在上课、工作的师生纷纷跑到户外,校园空地上聚集了大量师生,大家惊慌失措,手机完全没有信号。为避免发生更大恐慌,学校决定通过广播将最新消息在校内进行传播。余震危险尚未解除,临危受命,马京文没有丝毫犹豫,义无反顾地登上教一楼五层,走进演播室,第一时间播发了有关信息。不仅如此,在随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大家纷纷到户外躲避随时可能发生的余震时,广播台却24小时人员坚守在台里、随时待命。

广播台年终工作总结

时任党委副书记廉永杰、副校长崔杜武出席会议并讲话

校党委书记刘德安、时任党委副书记李建竹等领导到广播台指导工作



走向校外的西理工之声




1989年,第四届全国高校广播宣传工作研讨会在西安理工大学金花校区举行,全国近60多所院校和近百名高校广播工作者齐聚我校。早在全国高校广播联谊会创立时,西安理工大学广播台就积极参与其中,并在第二届全国高校广播会议上,马京文当选为副会长。在第十一届工作研讨会上,他作了题为《高校广播要为构建和谐校园服务》的交流发言。他撰写的《看校园广播风云变幻,探高校校园何去何从》等多篇研究论文在研讨会上获奖。

2005年,陕西高校广播研究会创立,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在西安理工大学举行,我校作为创建单位之一,马京文当选秘书长。之后,我校又承办了第四届陕西高校广播研讨会,并被授予“优秀广播台”的称号。

马京文主持会议并发言

让西理工之声走向校外,马京文积极与陕西新闻台、西安新闻台,西安都市频率等电台沟通交流,让播音和编辑的学生参与到他们的节目制作与播出中去。西安音乐台《931无敌新生代》邀请校广播台播音部张航行参加节目,主持展示、才艺表演、现场提问等环节,精彩不断。教师节与陕西新闻合作打造一期教师节的特别专题,访谈了一系列我校教学一线的名师,反响非常好。与西安电视台主持小鱼、西安音乐台主持人小白在金花校区主干道共同举办宣传活动。倡导音乐进课堂,推荐学生李博作客陕西电台演奏长笛……诸如此类的宣传不胜枚举。

省电台主持人来校广播台做培训

而逢招生季时,他积极联系校外电台宣传招生,部分校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都曾坐客电台,助力学校招生、提升学校影响。广播成为学校当时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

时任校长陈治明、宣传部长罗石到省电台做招生宣传



薪火相传的广播人


傅菁菁是校广播台08级播音,她永远记得教一楼天台上的练声“啊~吗~八百标兵~各位听众大家好~天气变化冷暖相知……”13级采编马艳同样记得“在每周的例会上,我们会相互修改对方的稿件,针对语句组织、句子删减,题材选择方面各抒己见,力求得到对方的理解,老师和学长在我们发表观点的时候指导我们如何组织语言的逻辑性。”对于10级英语播音郑义来说,他一直保存着学长写给他的一张小纸条,纸条的正面是录音中读错的单词和发的不饱满的元音,背面则是诚恳的建议和鼓舞,当时初进英语部的他惊讶于这份仔细和认真,并且把这种仔细和认真传承下来。

广播台是集播音、采访、编辑、技术于一体的学生社团,从这里已经走出的学生记者达到2000余人。马京文制定了人性化、开放化、明晰化的广播台学生团队管理制度,从纳新、培训、值班、播出都有章可循、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制定成册、条文上墙,清晰可见。他制定了“团结、求实、责任、奉献”的台训,铭记于每一个广播人心中。“传、帮、带”模式在广播台得到很好的推行,老一届成员对新一届成员传递、帮助和带动,届届相因、川流不息。

2009年11月22日,校广播台第八届“校园之声”文艺晚会在金花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举行。《西安日报》在第五版这样报道了此次晚会:丰富多彩的文艺节目,充分展示了学生们多才多艺的良好素质和积极向上的青春风貌,深受广大师生好评。《陕西日报》《大学生在线》《华商报》也都刊登了此次晚会的相关新闻。晚会从组织、策划、导演、编剧全部由广播台成员负责,整个晚会从准备到演出历时近两个月之久,这过程中不仅对团队成员是很好的历练,更是增加了团队的凝聚力。

文化建台是马京文一直秉持的理念。从1989年至2004年,广播台连续举办“校园之声”文艺晚会16届,参加人数多、规模大、影响深远在整个陕西高校广播台中颇具影响。广播台学生还自编自导自演过校园DV《飞鸿》《流夏》等。

广播台是学生工作的地方,也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对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马京文关怀备至。为了让新人更好地适应广播台的工作,马京文邀请来了陕西广播行业的从业者任书明、雷蕾等来给学生讲业务、谈人生,分享他们的广播故事。学生记者王雨彤年毕业时送给马京文的一张明信片上这样写道:“马老师,即将毕业了,心里依旧十分想念您,十分想念我们的广播台。不会忘记马老师您每次的亲切笑容,也不会忘记您信任的眼神,当然还有您,每次在我需要帮助的时候都能够帮到我,谢谢您,很幸运遇到您,也很幸运在咱们台里成长起来。”96年技术周国强已经毕业很多年了,他一直记着上学时母亲来学校看望他时,马京文对他母亲的问候和关心,母亲和他都记忆于心,及至工作后每次回到西安,母亲都会嘱咐他来看望马老师,聊聊天、谈谈心。秋天来了,马京文会带领学生记者去爬翠华山,采采风,激发大家更多广播制作的素材和灵感;参观渭华起义纪念馆,让学生从先烈中汲取精神养分;与陕科大、建科大、长安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联合团建,交流心得、互通有无。






校广播台的发展是校史变迁大河中的一朵浪花,他承载了一代又一代西理师生的广播记忆。37年默默耕耘、无私奉献,37年风雨无阻、波澜如歌,马京文说:“广播台的蓬勃发展,得益于学校领导的指导和关怀、凝聚了广播人的智慧和心血,有责任、勇担当、讲奉献,是每一个广播人的初心。以初心得始终,祝愿广播台的明天更美好!


采访后记

采访过很多人,马京文老师无疑是我采访对象中最特殊的一个,因为他是我朝夕相处的同事,是同行,同是传统媒体人。对马老师的印象永远是乐呵呵的样子,特别热心,啥事儿找他都会帮忙。而对于广播的了解我其实一直止步于大课间听来的校园资讯。这次采访马老师,确是让自己窥见了小广播的大历史,这段历史宏伟瑰丽、流光溢彩。在新媒体盛行的今天,坚守于传统媒体岗位上发光发热,马京文对广播的热爱和奉献无疑是一个传统媒体人的初心,而我们要向这种初心致敬。




播音:倪田 张明恕 刘阳璐

采写:陈晓芳

拍摄:罗驰 李博(学生)

编辑:罗驰

责任编辑:彭雅兰 王硕

审核:陈梅 李博




图文由单行线新媒体工作室编辑整理,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西安理工大学(XUT1949)竭诚期盼热心读者提供新闻线索。单行线工作室投稿邮箱:news@xaut.edu.cn校报投稿邮箱:xb82312248@163.com校广播台投稿邮箱:2198512819@qq.com

为西理工点赞!在看,养成习惯👇👇👇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西安理工大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