予舍予筑案例 | 阡陌崛起、归园田居——上海松江“农村”改造计划
在中国,似乎人人都想逃离农村。即便是城乡差异较小的上海,近郊的农民对城市文明的向往也丝毫不比其他城市逊色。
全球化语境和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被身份焦虑和文化缺失双重夹击的乡村处境异常困窘。在这双重的境地里,中国乡村该如何找到寻到自我的身份和位置?
值得庆幸的是,在中国“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的宏观环境下,已有不少怀抱建筑理想和社会责任感的建筑师正以极大的热情和人文关怀,将一座座被遗忘的乡村带到公众视野,唤起大家内心的乡土意识和精神依托,如孟凡浩的杭州富阳东梓关回迁农居,庄慎的桦墅乡村工作室,贵州的西线工作室等,都对乡村营造做了不同程度的实践。
予舍予筑自2016年开始关注上海的乡村营造,在这份松江乡村改造计划中,我们重新思考了上海和近郊农村的关系,提出了一种全新的郊区概念,将农村生态、都市主义化的办公和居住设施结合在一起,让一个国际化的创客村落在阡陌纵横的乡村土地中崛起。
1
项目背景
为什么要做创客村?
对于深谙城市运作法则的现代年轻人,内心深处系着一个说不清道不明的“归园田居”情结。作为特大型都市的上海,松江是少有能让“城里人”体验田园风光的“乡下”,不同于1.0版本的农村城镇化发展,上海对于城乡一体化的理解相比其他城市要更加深刻,也更有借鉴意义。
项目位于松江佘山,拥有上海唯一个郊野公园,业主希望在这里建造一个乡村创业聚落。在确定设计的基本条件和深入了解场地之后,我们确定了要“留住上海的田园乡愁”,以“文化艺术+创客”的功能方向开展设计。
乡村建设的关键在于提升土地价值。上海城镇规划圈外的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因区位、地价优势不明显,不受企业特别青睐。政府更倾向于通过土地征收的方式来高效地解决产业发展用地的需求。因此,在产业需求薄弱,土地供应情况传统,没有创新业态的客观现实下,要实现乡村振兴,最主要的还是提升土地价值,解决产业导入的问题。
以乡村文化和艺术作为空间的主要适用功能,能最大程度上符合松江相对郊区的地理位置,而如果能够将生态自然环境优势最大化利用,便能创造一个“归园田居”的理想之地,而非“空想”,因为依然需依托城市资源。
2
设计理念
阡陌崛起,归园田居
阡陌,是这个土地本身的肌理;崛起,是个有力的词语。在大量搜集和调研当地传统村落的形态后,我们将当地的田园肌理进行现代化转译,将体量打散成一块块“农田”,错落分布形成一个“村落”。每个房屋的体块设计都基于阡陌肌理,将地形学融入其中,让建筑体量和自然纹理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在建造逻辑上,建筑在原有的肌理上抬高,创造出更丰富的空间,俯瞰时就像是漂浮在水面上的一片片浮萍,自然而雅致。
在予舍予筑的设计哲学中,设计要尊重客观事实,有逻辑支撑,有章可循,而不是建筑师自我意识的强加,或是对于时尚符号和表面形式的追逐。我们不希望在乡村中平地崛起一座现代化的办公楼或者说去假模假式仿造出一栋栋复古的村落,刻意强调“乡村”属性。因此,在材料的选择上,我们尽量避免白墙砖瓦等过于形式化的符号,而采用现代玻璃、金属等现代材质。
为了最大化地利用自然的馈赠,基于严格的光照和气候分析,每栋建筑都能享受充分的自然采光和良好的田园风光。移步户外,便是村民耕种的水稻田、品种繁多的郊野植被,随时都可以体会草长莺飞,感受流动的空气、水、阳光。
斜坡屋顶斜度各有变化,随着太阳的移动,水面所投射的轮廓光影变化万千,不同的投射点和投射角度下有不同体验,起伏的结构在满足光照和屋内视野景观最大化的情况下,与远处佘山的高低点形成呼应和很好的协同。
各建筑之前相互独立有各有互动,满足办公、生活居住、配套服务等不同的功能的同时也能为入驻的创意企业对个性化空间的需求,吸引有想法、有创造力的年轻人留在当地。公共和私密之间,开合有度,体现设计师对于建筑体量和尺度拿捏准确的功力。
无疑,这是一个令大都市人期待的乡村形态。在上海“美丽乡村”和“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松江作为沪郊乡村振兴的主阵地之一,在强化资金投入、宅基地制度改革、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多个方面,先后制定了近40项配套政策措施,我们有理由期待这种新的模式能够吸引有趣的人聚集,滋养乡村生态、健康地发展。
技术图纸
(总平面图)
(剖面图)
(功能分析图)
(功能分析图)
(功能分析图)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