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冷芸时尚】评论:MET中国之镜花水月与中国第一代服装设计师

冷芸 冷芸时尚 2019-05-06

(本文展览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设计师图片来自原设计师图片收藏)

今年的纽约大都市艺术博物馆(MET)时装馆以“中国:镜花水月”为主题,展示中国文化如何影响了西方时装。作为中国人,首先应当感谢MET对中国文化的推动。就普通人而言,他们常认为中国的时装及其他设计总是以抄袭及模仿为主,没有自己的东西。而这次的展览至少证明了在历史上,中国文化曾经是欧洲时尚史上的流行文化,且这一风潮影响的不是欧洲的普罗大众,是欧洲的贵族阶层。在服装业成衣化前,这个阶层就是时尚先锋。



尽管如此,MET的展览依然令人感觉有遗憾。一是对中国"文化"理解过于符号化,以书法、龙凤、牡丹、青花瓷、佛像(暂且不论佛像是否能代表中国文化)、旗袍领等符号为主。在表现手法上也颇为单一,局限于刺绣、印花和手绘。20世纪80年代前的作品使用这套素材无可厚非。因为这个阶段的中国,虽然已进入”现代社会",但是受政治思想的束缚,本质上也还是守旧与固执的,另外,彼时通讯也不发达,因此当时的西方设计师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仅局限于几个传统符号,可以理解。

坦率地说,80~90年代的几个中国设计师,同样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同样西化,但设计出来的水平其实好过这些西方设计师的个别作品。换句话说,不是大师每件作品都很精彩。然而,就80年代后的作品而言,西方设计师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没有太多进步。这不知道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失误,还是西方人的失误。



最令我失望的是所选择的几位中国设计师作品(包括海外华裔)。Vivienne Tam的近期作品我总体喜欢,个人语言、中国文化和商业市场广度总体平衡得不错。但是她80年代在纽约一炮而红的"毛头像系列”一直让我耿耿于怀。我不是共产党员,生下来没几年老毛就过世了,所以不知道他究竟有多好或多坏。但拿一个已逝老人的头像玩变形计一样的设计,在我看来就是毫无内涵的哗众取宠。这就好比,在西方,你只要骂共产党,只要说中国没有民主和自由,你就必获得同情,甚至获得诺贝尔奖金。我惊讶地发现,虽然互联网时代资讯如此发达,中西双方依然彼此的误解依旧如此根深蒂固。



另外选择的两个中国设计师,Laurence和郭培,我本人都没见过。郭培做设计已近30年,能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到现在就已经说明她必有过人之处。



尽管MET GALA主要展出了受中国文化影响的西方设计师作品,这里个人补充些中国改革开放后第一批服装设计师的作品。 后续还会不断介绍二代与三代及最新代国内外设计师,敬请关注!

以下是上海设计师叶红90年代作品。 叶红是上海首批被选出的五个高级服装设计师之一(印象中当时还有刘晓刚和陈珊华)。大部分是东华大学的老师。 这也算是中国特色之一。欧美设计师基本是商业市场出道, 中国的早期服装设计师是由组织评选出来的。 当时这种制度也颇受争议,被认为与市场脱节, 设计师只会做秀,不懂市场。 现在回头来看,如果当时没有这种“人造”知名设计师的制度,中国时装的设计水平不会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发展到今天可以和国际设计师相媲美的水平。 正因为当时整体行业落后,消费者品味也没有到可以消费设计师品牌的水准, 这种“人造”知名设计师制度,人为地推进了中国服装设计的快速发展,而不是等待行业成熟,市场醒悟后才开始发展。 所以90年代中后期经济市场开放后,第二代设计师的快速发展,正是基于这批早期拓荒者设计师的血汗经验。 若没有这些早期设计师的大无畏的拓荒精神,中国服装设计是不可能达到今天的水平。 遗憾的是,绝大多数年轻人已经不记得,也不在意这些当年真正的先锋者。 尽管前后只有十几年的差异。




上海设计师赵玉峰,1995年“中华杯”冠军获得者及其作品。如前所述, 中国早期服装设计师是“评选”出来的。通过大赛挖掘新人在当时是流行的模式。



设计师吴海燕的早期作品。 吴海燕在中国服装纺织界几乎无人不晓。 更难能可贵的是,从1993年因获得首届“兄弟杯”国际青年设计大冠军起,吴海燕至今还在服装设计界及教育界同时辛勤地耕耘着。 与其同辈的设计师,绝大部分都已销声匿迹。 我一直相信,天道酬勤。没有人的成功是随随便便的。特别是对于这批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期的设计师来说,“勤奋”,“吃苦耐劳”,“踏实”是这代人共有的性格特征。 我一直相信“衣如其人”, 看所做东西的质量,就知道这个人的品行如何。 浮夸的人做出来的东西也一定是浮夸的。 踏实的人做出来的东西一定也是很实在的。



设计师王新元的90年代与21世纪初作品。 90年代全中国有3个设计师,只要做服装的一定会知道,就是张肇达、王新元和吴海燕。 王新元一度是全中国服装界的风云人物。 在商业上也曾一度很成功。 只是中国特有的抄袭习惯(90年代抄袭比现在要盛行得多),以及缺乏专业团队支撑使得后劲不足,最终品牌未能得以延续。 在他们后一批设计师成功的很大因素,除了个人的天分与努力外, 必须归功于当时的经济改革开放。 所谓的“没有国就没有家”,没有好的市场土壤,多好的设计与品牌都没法持续。


设计师刘洋1990作品。 个人觉得1990年在中国土壤上出现这样的设计作品实在是奇迹。 也只有刘洋这种非主流性格才能出这样的作品。 80年代末刘洋就已经是卷发外加长发。 彼时男人留长发还烫发,基本上是被视作变态的。 而且一个大男人喜欢穿红挂绿,还喜欢做裁缝才应该做的事情,当时性格上颇受非议。 时间一直是最好的证明。 刘洋在90年代也成为著名设计师, 广东设计界的一张名片。


本文部分来自于本人的《中国时尚:对话中国服装设计师》(中国纺织出版社,2013)

感谢您的关注!

冷芸时尚,为您第一时间带来世界各地的时尚、设计与生活资讯。

新浪微博:@冷芸时尚 http://weibo.com/207093331

Linkedin:ChristineTsui http://www.linkedin.com/pub/christine-tsui/43/3ba/b71

个人网站:http://christinetsui.org/

E-mail: christinetsui@126.com

点击标题下方「冷芸」、搜索微信号lengyunfashion或扫描二维码快速关注「冷芸」获取最新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