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冷芸时尚】中国独立服装设计师的前世、今生与未来(上)

冷芸 冷芸时尚 2019-05-06

(本文原文刊登于《中国服饰》20157月刊。所用图片,除特别说明外,均由设计师本人提供)

随着中国热的升温,在服装圈的中国设计师也受到更多世界各地媒体的追捧。拥有个人品牌本就是许多服装设计师的梦想。早期,由于创业门槛太高,大多数设计师选择了为商业品牌公司做设计,或者干脆放弃了设计师梦想。而如今,电子商务,特别是淘宝模式,极大地降低了创业门槛。就融资而言,八零、九零后的父母更愿意让自己的独子或独女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所以对子女的创业欲望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都提供了资金支持。随着金融体系与政策的发展,国内的专业投资渠道日趋成熟,近几年,众筹模式也日益受到追捧。这些因素都使得资金筹措不再像以前那样遥不可及。另外,近几年就业市场的艰难,也客观上逼着更多的年轻学子走上创业之路,而国家为了缓解毕业生就业困境,更愿意鼓励毕业生创业,并为此提供了诸多创业优惠条件。在诸多原因的带动下,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创立自己个人品牌几乎成为一种潮流,而这些设计新秀也成为当下流行的“独立设计师”的主流队伍。


(图片来自SANKUAZ网站。独立设计师上官喆作品,他的设计混了了中国、日本、黑人以及欧美街头艺术等多种文化,带着几分中国人少有的幽默与玩耍的态度,散发出一种怪诞、叛逆、痞气以及神秘的味道。)

在了解究竟什么是独立设计师之前,首先应当了解何为设计师品牌。特别是随着设计师品牌的火热,自称为“设计师品牌”的品牌越来越多。在学术界及实践中,比较广泛的认知为:设计师品牌以创意主导设计,与之相对的,则是以市场需求主导设计的商业品牌。毫无疑问,这并不意味着设计师品牌一定没有商业性,或商业品牌一定没有创意,只是哪一方居主导地位的问题。从主创设计师的地位来看,在设计师品牌中,设计师占有战略地位;而对于商业品牌而言,设计师更多地服从于市场需求。就商业规模而言,设计师品牌因为更讲究设计的独特性,消费群体相对商业品牌较小,因此其商业规模也就无法与商业品牌相比。以时尚圈两个大佬级集团公司为例:收购了诸多设计师品牌的法国奢侈品集团公司LVMH及快时尚之鼻祖西班牙的INDITEX集团——ZARA的母公司。LVMH有近百年的历史,旗下时尚类品牌约15个。根据LVMH 2014年的财务报告,其时尚类产品线年销售收入约为174亿欧元(其他的产业,如酒类与地产不包括在内)。INDITEX旗下8个品牌,40余年历史,2014年销售收入为181亿欧元。虽然两者年收入相差不大,但是LVMH下属时尚类品牌几乎是INDITEX的两倍,而且历史更加悠久,因此可以推算出其单品牌收入远低于INDITEX。然而,少有人会关注ZARA背后的设计师是谁,恰恰相反,即使不是专业的设计师也可能对LVMH旗下品牌的主创设计师如数家珍。因为ZARA是典型的将复制时尚,而非创造时尚作为设计策略的品牌公司。

从实践来看,主创设计师的设计创意风格与商业规模有一定的矛盾性。当设计师品牌成长到一定规模,如何在继续保持稳定的业绩增长的同时坚守个人设计理念与风格是每个设计师品牌必须面临的挑战。因为业绩成长就意味着需要扩大消费受众群体,扩大消费受众群也就意味着需要考量更广泛的消费者的品味与穿着习性。当受众群体很小时,设计师个人风格比较容易找到类似风格的群体。但当受众群体需要不断扩大时,个人风格就可能受群体规模的影响。此时,设计师就需要找到个人风格与商业规模之间的平衡点,而且很有可能是必须更加倾向于市场接受度而非个人设计风格表达。事实上,在许多光鲜华丽的明星设计师光圈背后,绝大多数设计师是在个人的艺术创作理念与商业规模之间摇摆不定的。我们知道的绝大多数明星设计师中,客观地说,大多数人或者有着一个很出色的商业伙伴;或者,自己本身就有着出色的商人头脑——他们知道,只要你要有人为你的产品买单,你必须服从商业规律。这些案例包括MARC JACOBMICHALE KORS, TOM FORD这样的人物。

设计师这种挣扎,归根结底,在于对自己角色定位的问题。设计中,最本质的问题,不是“什么是设计”,或者“怎么设计”,而是“为何而设计”。绝大多数人,包括设计师,认为设计师就是一个艺术家——尽情抒发自己的情感,并希望找到共鸣者(当然这样理解艺术家也是肤浅的,不过事实也是大多数人对艺术家的理解就是如此肤浅)。而设计的功能,也大多被局限地理解为“装饰”——即把某物、某人装扮得漂亮些即可。这些对设计的肤浅理解,以及设计师对自己角色理解的差异,是设计师挣扎的根本原因。事实上,如果设计师知道,设计本就是一个用创意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是为他人服务的(而非自我表达的,虽然这个情感在设计中也必须存在,但绝对不是主要的);设计更需要团队合作,不是一人可促成的。如果能认识到设计这些本质,或许设计师本身是不用那么多纠结的。当然,不可否认,艺术家的天赋确实可以为设计师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但设计师绝对不应该把自己仅视为艺术家。

而独立设计师这一概念,学界并无统一或者明确的定义。但比较约定俗成的理解是:设计师为自己的品牌做设计,对品牌拥有较大的自主权。其投资可以来自于设计师本人,也可以来自于合伙人。通常以工作室的形式进行,无论是商业规模还是人员规模都属于微小型,通常就只有数人而已。商业模式既可零售亦可是批发、代理,还可以为其他企业提供设计服务。从某种角度而言,做一个独立设计师,虽然不会大红大紫,但可能因为自由度更高,或许幸福感更强。

虽然独立设计师的诞生看似是近几年的事情,但若以上述概念来定义独立设计师,中国80年代就已经有了自己的独立设计师,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独立设计师逐渐销声匿迹,退出设计圈,一些则已经发展为上亿规模的设计师品牌。国内改革开放后不久即80年代初,就有不少服装设计师尝试建立自己的工作室,创立以自己的同名品牌。比如早期北京的马羚,上海的叶红,广东的刘洋。这些设计师既建立自己的品牌,直接在商场开店,也为客人提供定制服务。不过这批最早的创业先锋当中,绝大多数的商业成果都如浮云般短暂——也因此新生代设计师几乎不知道中国八十至九十年代也曾经有自己的设计师。原因既复杂也简单:生不逢时。彼时无论是整体的商业系统,从市场分销体系、品牌建设到市场传媒,还是消费者的习性、能力与品味,都未达到足以消费设计师品牌的水准。而设计师本人也完全是以“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大无畏地探索着市场,几乎没有任何前人经验可以借鉴。他们对于设计的理解,无论是概念还是眼界,受当时客观条件的限制,大多比较闭塞与单调。当时设计师创业的另一挑战在于:由于对商业体系理解的欠缺,将品牌成功与否的所有压力都置于主创设计师一人,忽略了一个品牌的成功需要的是专业团队的配合。即使设计师再出色,没有营销、传媒、零售等专业团队的支持,设计师是无法单人成就一个出色的品牌的。


(设计师王新元90年代初的作品。如果单看这个作品,没人会评价90年代初中国女性不懂时尚。)


(设计师刘洋1990年的作品。客观地说,这套作品,即使现在看,都不觉得过时。圣马丁学院的学生颠覆传统的方法之一是在原材料的使用方面,少有用布料设计的。 2013CSM毕业秀的一个作品就是用金鱼缸做的设计,而刘洋在90年代初就已经用塑胶做成包袋在里面放着游玩的金鱼)

(未完,待续)

感谢您的关注!

冷芸时尚,为您第一时间带来世界各地的时尚、设计与生活资讯。

新浪微博:@冷芸时尚 http://weibo.com/207093331

Linkedin:ChristineTsui http://www.linkedin.com/pub/christine-tsui/43/3ba/b71

个人网站:http://christinetsui.org/

E-mail: christinetsui@126.com

点击标题下方「冷芸」、搜索微信号lengyunfashion或扫描二维码快速关注「冷芸」获取最新资讯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