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西方媒体中的中国时尚:一个中国人的视角

冷芸 冷芸时尚 2019-05-06


如火如荼的时装周,从“四大”之都(纽约、巴黎、米兰、伦敦),开到了上海,终于在112日在北京拉下了帷幕。时装周期间,国内各大时尚类媒体每日都跟进着中国设计师的作品发布会,包括已经全面登陆“四大”国际时装周的中国设计师。这些报道,夹杂在各大品牌的发布会之间,显得整个时尚产业热闹非凡。时不时地就可以听到、或者看到某个毕业于帕森斯设计学院、或者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的中国新锐设计师,其作品登陆“四大”时装周;或者被某明星看中;或者被某国际媒体报道。从国内媒体报道来看,中国服装设计师的国际化进程是颇令人兴奋的。那么,在西方媒体眼中的中国时尚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用英文谷歌或者雅虎搜索所有现在已登陆过“四大”时装周的中国(内地)设计师和品牌的名字,只有两个中国设计师可以找到系统性的报道,即Uma WangHuishan Zhang,其他设计师则几乎难觅踪迹。所谓“系统性”报道,一是指媒体的级别;其次是看报道数量。报道这两位设计师的媒体,几乎涵括了全球最重量级别的媒体,包括BoF, Elle, Harpers Bazaar, New York Times, Vogue, WWD;这些报道,不是零散的一两篇,而是几乎跟进了他们每季的发布会。但是,关于其他国内设计师的报道,只能用“零散”与“碎片”来表达。



Uma Wang作品(图片来自设计师官网)


缺乏主流媒体连续性的关注的原因可能是多样的。可能是大多数国内设计师尚未掌握国际时尚圈的游戏规则,不知道怎样才可以通过专业公关公司与媒体建立可持续的沟通关系;也可能是设计师的设计并不符合西方媒体的口味;或者不是所有的西方媒体都做好了接受一个东方大国的设计师的准备。总之,这些结果,不一定都是中国设计师能力所导致的。


而最令人(一个中国人)惊叹的是,时至今日,西方许多媒体及公众对“中国时尚”的理解依然停留在“龙凤”与“旗袍”式的符号式中国元素及与(他们所理解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关联。在这些西方认识看来,似乎只要是来自中国的设计师,就必须带有这种“中国”元素才称得上来自“中国”的时尚。


在所有有关中国设计师登陆四大时装周的英文报道中,虽然它们的数量及其有限,但西方媒体最经常问的问题就是“中国设计师的设计与中国文化的关联”。比如在张卉山2012年接受西方媒体的一次采访中,一家叫HungerTV的媒体问“你们中国的传统是否影响了你的设计?”不知道他是否会问一个法国设计师“你们法国的传统是否影响了你的设计?”又有哪个人不会受其出生地、成长地的文化影响呢?这样一个近乎白痴的问题为什么会问到中国设计师头上?同样的,新锐设计师Masha Ma在接受西方一家媒体采访时,也被问到“中国文化里的白色和西方文化里的白色的意义截然相反。在中国,(白色)是纪念逝者的。所以,你选择白色(做你的设计),有什么原因吗?”难道互联网如此发达的今天,这个记者不知道全中国每天都有许多人穿白色的衣服吗?不知道中国人也穿白色婚纱结婚的吗?虽然中国传统文化里会穿白色出席葬礼,可是现在在大都市,很多人也会穿黑色衣服出席葬礼。



不仅是媒体,就连旨在向世界证明中国文化是如何影响了西方时尚的2015 MET Gala(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慈善舞会)也将中国文化仅局限于符号式的中国:“书法”,“龙凤”,“牡丹”,“青花瓷”还有“旗袍”。对于1980年代以前的西方设计作品,将中国文化局限于这些标示性符号尚令人情有可原。因为此前相当长一段时间,中国一直处于自我封闭状态。但是对于1980年代后的西方设计师,他们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并没有随着中国的发展而体现任何进步性的探索。这些代表金字塔尖的明星设计师们,包括Valentino, Roberto Cavalli, Tom Ford, John Galliano, Ralph Laurent等,即使在他们创作于20002013年的受中国文化影响的作品上,使用的大多依然不是龙即是凤还有旗袍领——这个被西方称为“中式领”的领形。


Ralph Laurent受中国文化影响2013年的设计作品。很美,不过还是关于龙凤。(图片来自MET官网)


而更令人值得质疑的是,为什么在当代中国时装设计师里,选择的是郭培与Laurence Xu两人。为什么不是首个登陆“四大”国际时装周的中国(大陆)设计师谢锋?这个融通中西文化的中国设计师?为什么不是首个登陆巴黎高级时装周的中国(大陆)设计师马可?这个在中国有着广泛影响力的设计师?而Laurence的设计一向以龙凤设计著称,特别是他为范冰冰在2010年戛纳节的龙袍,几乎已成为他的设计标示;郭培在中国高级定制业辛勤耕耘数十年,但其贡献领域主要在舞台设计而非日常装,使用传统文化素材也是其设计的标志。



范冰冰身着Laurence Xu的龙袍作品。图片来自网络。


MET选择这两个设计师,唯一可以令人想到的原因,是因为这些设计师的作品符合他们对“中国时尚”的期望。


为什么西方媒体与公众就认为中国文化就是龙凤和旗袍等一系列符号式中国呢?为什么他们认为中国设计师的作品就一定要与中国文化关联呢?难道中国时尚就不可以包容其他国家的文化与元素?


毫无疑问,西方媒体与公众似乎没有意识到,中国时尚在过去30余年已经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在上世纪8090年代,受当时时代及资源的限制,确实有许多中国设计师喜欢用上述的标示性符号来代表“中国文化”,有的人甚至将紫禁城穿在衣服上。他们坚信“民族的即是世界的”。然而进入21世纪后,中国服装设计师的风格正变得更加多元化且多了更多对他国文化的包容度。即使有些中国服装设计师依然主张“中国文化”的设计理念,但是这些中国文化的表现已脱离符号式的具象表达,而趋向于含蓄、内敛以及象征性的。比如,传递中国文化核心价值观的“和平”、“宁静”、“祥和”的天意与例外品牌,这些品牌的设计上并没有龙凤图腾与旗袍,却依然传递着“东方”禅意般的精神。



天意品牌。中国设计表达更趋向于写意,而非具象的符号式表达。(图片来自梁子)


而在更年轻的一代中国服装设计师作品中,已经很难区别他们和其他同龄西方设计师的作品区别(暂且不论这对中国设计是好事或坏事)。事实上,对于生长在中国大都市的新生代中国服装设计师而言,他们自小的生活方式和西方发达国家并没有太本质的差异。他们都泡着互联网长大;都从小抱着电子游戏机玩乐;家庭条件好的,也会从小跟着父母去世界各地游玩。而对于那些留学世界名校的中国服装设计师,他们的视野与思维,几乎与发达地区的同龄人没有任何差异。



Hipanda代表了中国的潮牌设计。中国设计正趋向于多元化。(图片来自吉吉)



不仅如此,中国服装设计师们也正变得越来越包容,特别是对于年轻一代的设计师,土生土长之地中国文化是他们的根,但在这个根上,他们也会嫁接来自于非洲、阿拉伯、黑人、欧洲等异域文化的枝条。比如设计师上官喆的SANKUAZ的设计,即有中国文字,但也混合了黑人的嘻哈元素;播品牌的主创设计师王陶在其2015年纽约时装周的发布会上,灵感则完全来自于非洲文化。而对于见多识广周游世界的中国服装设计师们,早已不再是拘泥于某个区域的文化,而是立足于世界与全球的文化包容与混合。



Sankuanz的设计融合了多民族文化。(图片来自SANKUANZ.COM)


为什么西方的媒体与公众没有注意到中国时尚这一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进程?也许,中西语言巨大的差异是一大障碍。这些障碍使得西方认识很难及时掌握这些正在中国发生巨变的行业的第一手资料;但也许,是西方拒绝承认中国已不再是过去那个传统守旧的国家,而是一个在世界发挥更大影响力的现代化国家。



播主创设计师王陶的Taoray Wang,本季灵感来自非洲。中国的设计师也正在包容各国文化,而不仅仅局限于本国传统与文化。(图片来自Taoray Wang)


中西之间的关系,即使从服装发展史上也可以略窥一斑。自建国后,中国与西方曾经相互对立了近30年。在这期间,“fashion”或者类似的词汇,“时尚”,“时装”,“时髦”曾经几乎完全从中国社会消失,因为这些都被视为“资本主义”的代表。在那个时间,任何形式的与西方资本主义的关联,都几乎被视为与中国的对立。换句话说,“中国”与“西方”几乎是对相互对立的词组。而进入改革开放期,中国人民几乎又进入了一种全民崇洋的时代。即使在服装行业,大家也更喜欢用洋文做品牌名字,虽然没有人知道这些洋文究竟是哪国文字、具体什么含义。生意人只要给服装标上洋文,就可以卖高价格;只要在国外注册一个洋名,就可以号称是欧洲某国品牌。而在学术界,这种现象甚至曾经引发中国人的崇洋媚外是否会最终毁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西方文化的入侵是否是一种新形势的殖民主义等一系列的争议。虽然这未必是中国政府所愿意看到的,但是本着“包容”与“学习”的态度,政府似乎在那个时候并没有对这种可能“全盘西化”的风险做更多阻拦。



张卉山的“中山装”,是中国设计走向“现代中国”的一个最好阐释。(图片来自设计师官网)


而进入21世纪后,中国在全世界的再次崛起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中国正在变得更加自信。而这种自信,不但感染了中国服装设计师,也感染了中国部分的消费群。他们不再迷信国外品牌,有的甚至转而热衷于追捧本土设计师的品牌。而在国际领域,中国的成长俨然已不是中国自家的问题,中国文化也不仅仅只能包裹在中国区域,而是走向世界。总之,中国已经在全球变得举足轻重。


中国教育部曾在上世纪末,在一篇公文中申明,“中国将变得更加‘国际化’,但绝对不是‘西方化’。”这是个颇值得回味的表述。那么“国际化”与“西方化”的区别在哪里呢?两者差异就在于中国将在全球处于什么位置。如果是“西方化”,中国显然是没有地位的。但是如果是“国际化”,即意味着中国即会保留自己的核心文化与价值观,积极体现自身价值;同时,也会包容其他各国文化。总之,两者的差异就在于,中国在全球的地位究竟在哪里?是被全盘西化?还是积极进取一个主流位置?


而这类“国际化”的定义,不一定是西方媒体与公众都乐意看到的结局。因此,拒绝承认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也是理所当然的了。


---------------------------------------------------------------------------------------


冷芸,时尚撰稿人。2013-2014年纽约帕森斯设计学院访问学者。美国政府Fulbright奖学金获得者,伦敦时装学院时装营销管理硕士;曾就职于耐克、百丽以及利丰集团;著有《中国时尚:对话中国服装设计师》、《时装买手实用手册》。


输入“目录”,即可看到所有的文章和链接。

时尚类

回复A1,查看《帕森斯2014本科生毕业作品走秀预览》

回复A2,查看《帕森斯2014本科服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作品评审会》

回复A3,查看《帕森斯时装学院STEVEN FAERM老师在东华大学的设计训练营》

回复A4,查看《第三届非西方时装主题国际会议》

回复A5,查看《日本文化服装学院》

回复A6,查看《东京Koenji》

回复A7,查看《巴西时装精品屋》

回复A8,查看《纽约时装业年度晚宴》

回复A9,查看《2015春夏纽约时装周》

回复A10,查看《Triple Major买手店》

回复A11,查看《国外如何发掘与扶持设计师新秀?》

回复A12,查看《服装设计圈的抄袭问题》

回复A13,查看《SANKUANZ:“新”中国时装》

回复A14,查看《时装与政治:以政治力量推动“中国设计”发展》

回复A15,查看《MET“中国:镜花水月”主题时装展评论》

回复A16,查看《中国独立服装设计师的前世、今生与未来》

回复A17,查看《东华大学在新疆举办纺织服装产业知识培训会》

回复A18,查看《香港理工大学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生作品》

回复A19,查看《2015年中非纺织服装国际论坛》

回复A20,查看《深圳时装周:天意秀场》

回复A21,查看《高级定制的未来——路在何方?》

回复A22,查看《人人都应读的关于服装的十本书》

回复A23,查看《<时装买手实用手册>(第一章 买手概况)》

回复A24,查看《<中国时尚:对话中国服装设计师>(解放前的中国时装)》

回复A25,查看《上海时装周栋梁一日》

回复A26,查看《上海时装周Grace Chen高定秀》

回复A27,查看《时装周的前世今生》



生态时尚类

回复B1,查看《巴西手工艺品》

回复B2,查看《城市农场小记——可持续的三盈模式》

回复B3,查看《公益时装秀——"废奴”》

回复B4,查看《纪录片<真实的代价>揭露快时尚背后的代价》

回复B5,查看《可持续时尚设计师Kareen Smith的trunk show》

回复B6,查看《2015克林顿基金年会》

回复B7,查看《蒙特利尔》

回复B8,查看《香港可持续时尚品牌企业CIRBAF》

回复B9,查看《香港时装周&Redress可持续时装设计比赛》

回复B10,查看《可持续品牌Wabi Sabi》

回复B11,查看《香港可持续时尚品牌Wan & Wong Fashion》



游记类

回复C1,查看《巴西之旅》

回复C2,查看《行走日本》

回复C3,查看《新泽西Mountain Lake周末游》

回复C4,查看《迈阿密游记》

回复C5,查看《缅甸之旅》

回复C6,查看《纽约!纽约!》

回复C7,查看《蒙特利尔》

回复C8,查看《万圣节化妆派对》

回复C9,查看《The ride——世界上唯一的移动剧院》

回复C10,查看《纽约艺术与设计博物馆》

回复C11,查看《2014国际青少年优秀艺术作品展》

回复C12,查看《美国幼儿园参观记》

回复C13,查看《纽约哈雷姆艺术培训学校参观记》

回复C14,查看《纽约修道院艺术博物馆(The Cloisters)参观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