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牌劲旅38军首任政委,罗荣桓一手培养的政工中将梁必业
梁必业是罗荣桓亲手教育培养成长起来的一位优秀政治工作领导干部,我军王牌劲旅第38军的首任政治委员。他数十年致力于部队政治建设,以信念坚定、作战勇敢、思想敏锐,作风扎实,业务精熟深得广大官兵的信赖和上级领导的好评,是我军政治工作战线不可多得的一员干将。
结缘军队政治工作
1916年3月,梁必业出生于江西省吉安县文陂乡陂头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家里经济条件虽差,但父母诚恳、勤俭、朴实的品德,以及对子女严格的管教,都深深地影响了这位寒门子弟的性格和成长。
南昌起义后,朱毛部队会师井冈山,创建红色根据地,星星之火很快燃及赣江两岸。1929年,梁必业的家乡也来了红军,打土豪、分田地,掀起了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13岁的梁必业积极参加革命活动,先后任儿童团长、团支部书记兼少先队指导员,两次率队参加配合红军围攻吉安城的战斗。1930年10月,红军一举攻克吉安县城,群众参军热情高涨,梁必业报名参加了红军,在红4军政治训练队当学员,从此开始漫长的革命生涯,并和军队政治工作结下不解缘分。
当部队离开吉安城向北开拔,途中在峡江县城一家店铺休整时,梁必业第一次见到了时任红4军政治委员的罗荣桓。当时罗荣桓正在这里吃饭,看见梁必业因晚到没有菜吃,便喊他过去同吃。时隔多年,梁必业对这一幕仍然记忆犹新:“那时他26岁,戴着眼镜,身材魁梧,又是军的政委,我不好意思到他跟前去。在大家的鼓动下,我硬着头皮,羞羞答答地走进柜台,在罗政委的菜盆里夹了一筷子辣椒就跑了出来。”在政治训练队的学习结束后,梁必业被分到红4军政治委员办公厅工作,这样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近罗荣桓,他后来总结:“经过他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我学到了不少好思想,好作风,受到了不少教育。”
1931年10月,梁必业入少共中央列宁青年学校学习,毕业后先后任红4军第10师政治部青年科长和红1军团政治部青年干事。这是红军首次在部队建立青年工作系统,没有现成经验可循,梁必业在健全组织、培养骨干、开展活动三个环节上摸索总结经验。为适应青年特点,实行青年工作“青年化”,他主持开展了一些易于被青年接受和乐于参加的活动。他还组织团员和青年向驻地青年进行宣传工作,动员青年参加红军。在这个新的岗位上,梁必业逐渐展示出工作细致、善于思考、方法多样的特性来。
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中央红军被迫开始长征。长征中,梁必业任红1军团政治部技术书记兼指导员,负责机关政治工作。他努力学习和实践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内容、制度、原则和方法,认真做好长征途中机关的政治工作,在开展政治教育、进行战时动员、活跃青年工作、加强党团建设及“扩红”、筹款、收容、做群众工作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巩固和提高部队战斗力,保证行军和战斗任务的完成做出了贡献。
◆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红1军团部分干部合影。左起:朱涤新、罗荣桓、梁必业、萧向荣、刘炎。
长征到达陕北后,梁必业参加了东征、西征战役。东征战役中,他任红1军团政治部宣传队长,在军团政治部宣传部长邓小平的直接领导下工作。宣传队既做部队宣传鼓动工作,又做地方群众工作,还要做瓦解敌军和俘虏转化工作,以及文艺演出活动,工作十分活跃。梁必业十分善于学习,他看到邓小平对干部的政治、业务都非常重视,因此,自己在抓宣传队组织建设和经常性宣传工作的同时,也着重抓紧本队人员的政治、业务学习,积极参加军团政治部机关组织的干部政治学习,认真听课,参加讨论,组织发言,接受考试等。宣传队突出的工作成绩和认真学习的态度受到邓小平的赞扬,称“宣传队是培养训练政工干部的好地方”。
在罗荣桓领导下坚持山东抗战
全面抗战爆发后,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东渡黄河,奔赴华北抗日前线。第115师先是抵达冀西山区,继而于1938年底挺进山东。梁必业先后任第115师直属队政治处副主任、主任,师政治部组织部部长,在政委罗荣桓的直接领导下,卓有成效地做好师直属机关和部队的政治工作,保证了战斗的胜利和各项任务的完成。
面对鲁南敌后抗战斗争日益复杂艰险的局面,罗荣桓在1940年9月中旬召开的115师高级干部会议上,系统地作出了关于115师在山东坚持统一战线和对敌斗争,实行“插、争、挤、打、统、反”六字方针的报告,发出了“建设铁的模范党军”的号召。梁必业完全拥护这一号召,并主持起草了《建立模范党军的支部工作》指示和《关于营连党组织的决定》两个文件。从健全党的组织,发扬党内民主与开展思想斗争,坚持党的经常性工作制度,改善党的工作方法,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等方面,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这两份文件的贯彻落实,对于巩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保证部队的稳定、团结和统一,发挥了重要作用。
位于鲁中的沂蒙山区,是山东抗日根据地的战略中心,也一直是侵华日军最注意的目标。1940年11月,日军对这一地区突然发动多路、多梯队的“铁壁合围”,妄图一举歼灭山东党政军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在罗荣桓等领导的高超指挥下,部队正确选择突围线路,最终顺利跳出合围圈。师部在向沂蒙中心区转移途中,需要由西向东穿过蒙(阴)临(沂)公路,此时突然发现日军大队人马由北向南开进。政委罗荣桓、代师长陈光把负责师直机关迅速隐蔽集结的紧急任务交给了梁必业。形势万分紧急,梁必业迅速召集各单位主要干部交代任务,以简洁明了的方式向全体人员进行紧急动员,并做好与日军决战的准备。由于部署得当,部队成功躲过日军,并借拂晓漫天大雾,迅速穿过公路,脱离危险境地。这一事件从侧面反映了梁必业的胆识和才干。
1942年,敌后抗战进入最困难的时期,恶劣的环境和艰巨的任务,给政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月15日,第115师在山东滨海葛墩铺召开连队政治工作会议,梁必业在会上作关于整顿连队政治组织与制度的报告。他指出:连队党支部是连队领导的核心和战斗堡垒。这次会议对加强连队基层政治工作,保证部队适应当时斗争形势起了重要作用。
◆1941年春,梁必业(前排左二)与115师司令部、政治部部分处以上干部在莒南县合影。
1943年3月,中央军委决定成立新的山东军区,实现山东地区军事系统一元化领导。罗荣桓为山东军区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并任第115师政治委员、代师长。梁必业任山东军区与第115师政治部组织部部长。9月,调任山东军区教导第1团政治委员兼政治处主任。
在教导团,梁必业与团长袁仲贤密切合作,坚持教学与部队作战和建设相结合的办学方针,并注意开展多种方式激发教学热情。1944年12月,他主持召开了教导团首届学习代表大会,交流经验,表彰先进,鼓舞了干劲。《战士报》介绍了他组织召开学习代表大会的体会。通过上下一致努力,教导团的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任期内,梁必业和其他领导一起训练了3期共2700多名学员,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后来成为进军东北、参加人民解放战争的各级指挥员,一些人在新中国成立后还担任了重要领导职务。罗荣桓1945年8月在大店给全团干部、学员讲话时说:“照我看来,教导团的领导比较起来是比较强的。”
1945年8月山东军区部队整编后,梁必业任军区第1师政治委员,积极率部参加对日伪军的反攻作战,为夺取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做出重要贡献。
打造王牌劲旅第38军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打破国民党蒋介石集团抢占东北的企图,中共中央调整全国战略部署,从各解放区抽调大批部队和干部进入东北,开辟东北解放区。上级命令下达后,第1师抗日征尘未拂,就在梁必业和师长梁兴初的带领下迅速踏上挺进东北的征程。
对第1师来讲,进军东北是一个大的转折。梁必业针对部队思想实际,适时进行服从战略全局的教育,提出了“到能消灭更多敌人的地方去打仗,解放更多的受苦受难的群众”的口号,采取先党内后党外、先干部后战士的步骤逐级向部队作了传达,把广大指战员的思想和行动统一起来,顺利完成了战略机动任务。
1946年2月,国民党悍然撕毁停战协定,开始向东北解放区发动进攻。梁必业同师长梁兴初、副师长彭明治一起指挥了秀水河子战斗,打击了国民党军队猖狂进犯的气焰,取得了我军进入东北后第一个歼灭战的胜利,受到中央军委和东北民主联军总部的表彰和嘉奖。之后,第1师发扬连续作战的作风,先后完成镰刀湾、肥牛屯阻击战,大洼、金山堡伏击战,四平保卫战以及拉法、新站战斗等作战任务,为民主联军在东北解放战场赢得主动权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战斗中,第1师作战勇猛、善打猛冲的特质逐渐显现出来。
同年8月,东北民主联军第1纵队成立,原来直接受东北民主联军总部指挥的第1师划归1纵建制,成为其主力部队。这之后,按照中共中央东北局要求,第1师和其他兄弟部队先后开展了以加强形势与任务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整训工作。梁必业善于学习,长于思考,深知榜样的巨大力量,决定利用这次整训的机会,在全师开展一次大规模的评功选模活动。经过两个半月的自上而下的评选,选出了213名英模代表,出席师里召开的群英大会。大会上,梁必业向全师指战员发出向英雄模范学习的号召,得到了与会人员的热烈响应,参战热情高涨。
◆任红1军团政治部总务处处长的梁必业。
1947年1月,按照东北民主联军总部的作战部署,第1师和兄弟部队一起克服滴水成冰的酷寒,三次南渡松花江,展开了三下江南作战。作战中,第1师坚持把政治工作与战斗任务、战术要求结合起来,把军事指挥同宣传鼓动结合起来,歼灭国民党王牌部队新1军第38师、第71军第88师各一部,创造了政治工作的新经验。第1师的表现得到东北民主联军总部的充分肯定,在嘉奖令中写道:“这种勇猛机动与坚决执行命令的精神,特别值得称赞和表扬。这是由于该师指挥上的积极与平时政治工作和军事教育的效果。”
历时3个多月的三下江南四保临江战役,使东北地区敌我战略态势发生重大转变。1947年5月,民主联军由防转攻,发起夏季攻势,第1师积极参战,政治工作大显威力。大黑林子追歼战中,由于部队是从攻点转为追击,时间紧,来不及逐级开会进行动员,各级军事指挥员和政工干部边追击边宣传鼓动,战士们奋勇向前,穷追猛赶,甚至展开肉搏战,最后和兄弟部队一起消灭了国民党军第71军两个师。四平攻坚战发起前,梁必业组织部队开展强有力的政治动员,部署战中政治工作。战斗打响后,战士们浴血奋战,前赴后继,不怕牺牲,逐街逐屋与敌人争夺,歼灭国民党军1500余人。
1947年9月,梁必业任第1纵队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次年3月任纵队政治委员,肩负起了更大责任。此时的1纵已经成长为东北人民解放军中的头等主力,以善打大仗、硬仗著名。为保持1纵干部战士的高昂斗志,打造军政兼优的王牌劲旅。根据东总的统一部署,梁必业以主要精力组织全纵队各级党委和部队开展了新式整军运动。通过开展新式整军和穿插开展“大兵团、正规化、攻坚战”的军事练兵热潮,1纵指战员提高了政治觉悟,熟练了战术技能,纯洁了部队,巩固了纪律,增强了战斗力,为全面做好战略决战的准备工作奠定了基础。
1948年9月12日,东北解放军发起辽沈战役。第1纵队最初的任务是打沈阳援锦州或长春突围的国民党军,继而被确定为攻打锦州的主攻部队,最后又改为锦州战役总预备队,前往高桥地区,担负准备阻援和攻锦的双重任务。战场的瞬息变化,考验着政治工作者的敏锐和智慧。梁必业看到一些干部战士因任务多变,情绪受到影响,立即组织在所属各部队中开展广泛的动员教育。使大家对担任总预备队的意义及艰苦性有了深刻的认识。
锦州战役后,第1纵队又配合兄弟部队会战辽西,解放沈阳。1948年11月,部队改为第38军,梁必业成为这支王牌劲旅的首任政治委员。
平津战役打响后,第38军是攻打天津的主力部队。为打好这关键一仗,梁必业适时提出了“打好天津这一仗,夺取军事、政治两个胜利,做到完成任务打得好,遵守政策纪律好,互相礼让团结好”的要求。“一仗、两胜、三好”的号召得到了部队上下热烈响应,在普遍召开的士兵代表会议上,宣誓、表决心和挑应战的活动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官兵崇高的荣誉感和高涨的竞赛精神,成为动员部队做好战前准备工作的巨大动力。战役发起后,军政治部又及时搜集了突击队的英雄事迹,向前、后方作了通报,鼓励全军继续努力,奋勇作战,乘胜扩大战果。各部队接到通报后,战斗情绪更加旺盛。战斗中,官兵表现突出,个个奋勇冲击,并率先突破天津城防,歼灭国民党军2.7万,活捉天津警备司令陈长捷。战役结束后,根据军党委战前发出的“一仗、两胜、三好”的号召,全军普遍进行了总结与评选“三好连队”的工作,并且召开庆功祝捷大会,颁发嘉奖令,大力宣传这些连队(单位)的先进事迹,使部队在天津战役中焕发出来的战斗情绪得以保持,并且更加高涨。
政治是军事的先导。由于有出色政治工作的保驾护航,第38军在此后继续保持高昂的斗志,顽强的作风,彪悍的战斗力,先后参加了宣沙、衡宝、广西、滇南等大小战役,剑锋一直挥到滇越边境,为全国解放做出了突出贡献。抗美援朝战争中,第38军又把这种传统和作风带到了朝鲜战场,由于表现突出,获得“万岁军”的美誉。
投身和平时期政工建设
新中国成立后,梁必业任中南军区政治部组织部长,后任政治部副主任兼干部管理部部长,主要协助政委谭政和政治部主任陶铸开展工作,这其中全面整顿连队党支部是一项重要工作。
由于部队转入和平环境,当时的各级党支部特别是基层党支部普遍存在着职责不明、组织关系不顺、民主生活不健全、工作方法欠缺等弊病。梁必业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大问题,便一头扎入基层,进行了系统调研。在掌握第一手情况的基础上,他向谭政政委提出了全面整理党支部的设想和建议。在谭政的支持和领导下,梁必业主持召开军区组织工作座谈会和支部工作会议,开始着手为全面整理党支部做相关准备。当1953年总政治部向全军发出加强连队党支部建设的指示后,梁必业直接参与领导了中南军区部队大规模的整理连队党支部的工作。整理工作分3批,历时一年圆满结束。经过整理,全区部队的支部建设出现了可喜变化,领导骨干作风改进,党内外关系融洽,对中心工作的研究贯彻程度加大。这项工作还受到总政治部的肯定,一些好的经验被加以推广。
◆1958年2月,周恩来率中国政府代表团访问朝鲜。在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旧址前合影留念。左起:王蕴瑞、梁必业、杨勇、周恩来、陈毅、张闻天、粟裕、王平。
为了加强党支部的经常性建设,集中整理支部之后,梁必业又主持起草了中南军区《连队支部工作纲要》,从10个方面提出加强党支部经常性建设的目标。此项工作不仅有力加强了中南军区所属连队党支部建设,而且为落实总政指示在全军带了好头。
1955年3月,梁必业任解放军政治学院副教育长兼政治部主任,后任教育长兼政治部主任。他在做好教学工作中,特别重视做好学员队党支部工作,多次深入教学第一线,围绕认清学员队党支部工作自身的特点,明确学员队党支部的工作任务,掌握学员队党支部开展工作的正确方法进行了系统的调研,总结出加强学员队党支部建设的6个方面的经验,对教学工作实施了坚强正确的思想和组织领导。同年,被授予中将军衔,获二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荣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在为期一年的中央高级党校研究班的学习结束后,1957年9月,梁必业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入朝后,他深入一线调查研究,在了解朝鲜停战后部队建设出现新情况的基础上,重点抓了增进朝鲜友谊的工作。他主持起草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尊重朝鲜政府爱护朝鲜人民公约》,经过广泛宣传教育,很快形成了强大的舆论氛围,成为全体指战员人人自觉遵守的章程和规定。他主持起草的《撤军政治工作30条》,贯穿了“实现三好,增进友谊”的指导思想,内容具体、实在,可操作性强,保证了撤军工作的有条不紊,给朝鲜人民留下了良好印象。
1960年12月,梁必业担任总政治部副主任兼组织部长,后又兼任解放军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并分管保卫处和机关直属单位等工作,主管全军训练中的政治工作。
◆梁必业
20世纪60年代初,随着兵役制度的改革,基层党员队伍的成分发生了很大变化,党支部的领导有所削弱。梁必业认为,基层建设的核心是党支部建设,把党支部建设抓好了,基层建设才有坚实的基础。他深入部队,对基层党支部建设情况进行了近一个月的调查,就保证党员发展的数量与质量、加强党员教育、提高党员的活动能力、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等基层党支部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向总政治部党委和中央军委写了调查报告,引起高度重视。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1961年10月召开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和后来召开的全军组织工作会议以及组织部长会议上,梁必业代表总政治部提出“班有党员,排有小组,连有支部”的要求。同时强调,基层党组织的发展要把保证质量放在首位,切实坚持标准,适当控制数量。这既保证了“支部建在连上”在新形势下的落实,又明确了新形势下基层党员发展的指导思想。1962年是全军大抓基层建设的一年,梁必业分析部队基层党支部建设的形势,总结出加强党支部建设的10条经验,经1963年2月全军政治工作会议通过后颁发全军贯彻执行,对指导部队加强党支部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梁必业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被撤职下放到安徽一个农场监督劳动,直到1972年4月,在中共中央和叶剑英等领导的关心过问下才回到北京。1974年12月,被中共中央军委任命为总政治部副主任,主持总政日常工作,同时担任总政临时党委副书记,后任总政党委第二书记。他相继领导开展了对“三支两军”的安置,全军落实政策以及全军对“四人帮”的“揭批查”等工作,得到叶剑英、邓小平的肯定和称赞。
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军队的工作重点发生转移,党的建设进入一个新时期。梁必业适应新形势,紧抓全军政治工作:他针对“文革”中党的建设受到严重削弱的情况,提出“部队中党的建设要充分发挥党委的核心领导作用,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这“三个作用”包括了部队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和方向,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他深入政治学院调查研究,提出“全军办校,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院校教育与部队建设相结合,教学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一办三结合”方针,经中央军委批准转发全军,指导部队院校建设;他遵照中共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要求,结合部队实际提出“四有三讲两不怕”的号召,迅速掀起了精神文明建设热潮;他重视运用典型推动工作,亲自抓的几个典型,在全军、全国产生了很大影响。
1982年11月,梁必业调任军事科学院政治委员,1985年底退出领导岗位。离休后,他依然十分关心党的事业和军队建设,发挥余热,不遗余力,直至2002年10月与世长辞。
【党史博采】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订阅《党史博采》
邮发代号:CN13-1117/D
发行部:0311-87817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