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刻开始,为时不晚|建设人类共同体
写在前面:
十七,是“共读写作三营”的参加者。大二时与《受压迫者的教育学》一书在图书馆偶遇,决定在四年会计本科学业结束后转到人文社科,赴美学习社会政策与发展,从此扎进公益,坚信教育与艺术在生活中不可或缺。
生长在家庭暴力的阴影之下,
我拒绝被社会性别所定义;
浸泡在城里人对乡下人的歧视里,
我对人们吹捧的城市化感到困惑;
曾屈从“功利化教育”而丢弃热爱的艺术,
我质疑现行教育体制能否释放人的潜能……
回过头来看,
年轻时的叛逆与愤世嫉俗,
实际上早早就与对社会公正的渴望缠绕在了一起。
2014年,与公益结缘
那时我大二,在一所中外合作办学的大学里学习会计。会计不是我内心选择的专业,之所以选择它,是受父母之命。会计是学校录取分数线最高的专业大类里的一个方向,意味着教学质量和学生水平会相对较优。若说整个大一,学校为了让我们适应全英文教学,课程设置要求大部分时间都用在磨练英语水平上,没有安排多少专业课,让我还有些呼吸自由空气的新鲜感;那么在大二,专业课袭来的时候,我不得不面对现实。我必须思考,会计于我而言的意义是什么?
渐渐地,我发现自己陷入了粘稠(如果忧郁可以搅拌)的忧郁之中。我无法认同自己所学习的一些经济理论假设,尤其是把人看作是追逐利益最大化的理性人这一点。但想到父母为了自己的学业已经投入了那么多,转专业的念头总是很快被愧疚感吞没。至少在大二下学期之前,我没有想过要彻底放弃自己的专业,只是初步构想了未来的工作领域。
2014年寒假,我在日记里写:“希望能为NGO服务,或者当地草根组织也可以,为他们的资金周转出谋划策,为他们的可持续运营提供会计师角度的帮助。”
迈出这一步后,整个大二下学期我都有些“不务正业”,流连于图书馆的社会科学书架之间,有针对性地汲取公益领域的相关知识。在这期间,我遇到了彼得·德鲁克的《非营利组织管理》一书。德鲁克让我意识到,我并不想让自己现在学习的东西变成一段记忆,而是想把它们变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我无法想象自己未来成为一名会计师的模样。那不是我。
2015年4月,临近学期末,学校图书馆邀请了雷励中国的CEO陆丰来做了一期真人图书馆活动。散场后,我上前问了他我正在纠结的一个问题:“到底是专心掌握一门专业技术,比如说会计,还是趁早转专业学习公益相关理论知识呢?”他说:“都很好啊。”我笑了:“是啊,我知道这两种选择都没有对错。”
其实刚问出这个问题后我就知道答案了。原来我一直在害怕,一直在找借口。我在想着:如果我跨专业申请公益相关研究生(后来成功申请到了国际发展学)被拒绝了呢?如果我在靠近公益事业的过程中举步维艰呢?如果我根本没有这个能力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呢?但是,我现在正在做的事情,是我想要做的事情吗?最后一个问题的答案显而易见。
我问陆丰要了名片,他递给我的时候,认真地看着我的眼睛说:“如果你以后进入了一个NGO,一定要告诉我。”我低头看了看他的名片,笑了笑:“谢谢。” 走出图书馆的时候,我突然鼻子酸酸的想哭,想着:我在对自己撒什么娇呢?大概是被认可了,所以感到太开心。但最重要的是,我对自己的未来愈来愈清晰,我可以继续往前走,我不是孤单的。
明确了自己的目标后,我在这年暑假,争取到了第一份实习机会:在当地一家服务流动儿童的社会工作事务所当项目管理和志愿者协调员。机构的总干事给了我很好的启蒙。也是在那里,我遇见了《二十一世纪的资本》和《通往奴役之路》等经典书籍,这里的人和这里的书,启迪我没有将自己的视野局限于机构本身的工作或服务对象上。但当时,我并不知道这些对社会工作来说有多大意义,只是单纯地为吸纳知识本身而欢喜。
如今,在有了更多的知识储备与实践经验后,我才更深刻地体会到,无论是社会工作者还是发展工作者,都不应该仅仅把目光放在当地社区,而是要向后退一步,将当地的问题放到更大的格局下去打量,持续地、细细地捋其中的关系。显然,体制的问题无法回避。对社会工作者来说,要坚持思考的问题有很多:如何赋能于当地社区居民、如何实现助人自助、如何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改善造成种种不公正的体制……
我理解的公益,即建设人类共同体
不可否认,有些公益机构解决问题的方式很有局限性,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没有看到问题的根源,也没有意识到一些全球性的问题,需要更多人、机构、资源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需要合作而非竞争,需要打破个人和机构利益为共同目标服务。
以脱贫项目为例,一些机构可能会满足于充当资源链接者一角色,将外界资源,无论是物质还是精神性的,输送到他们认为最需要的地方。如果机构将自己限定于“中介”这个角色,那么它们可能会忽视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机构输送资源的方式是否可持续?这种做法是否默认了资源本身就不平等?这种不平等又是如何造成的?我们是否也参与了这种不平等的塑成?公益行动的主体是谁?当我们再向后退一步,把看问题的框子放大了,我们会发现当地的问题与社会性的问题,甚至全球性的问题都息息相关。比如气候变化,当地生态环境被破坏,农户单一种植某个经济作物,这样的问题,并不全然产生于当地,更有资本的驱动,消费主义和全球化的影响。
所有人都是问题的制造者,也是问题的解决者。我希望,所有人都能加入到增进社会福祉的事业中来,无论背景或能力,每个人都成为行动的主体。
所以,我准备好了吗?
今年春节,我见了一位老友。我们聊起彼此对社会正义的热爱,他也给我了一些建议。
“为社会公义而奋斗,这需要公共演讲、冲突协调、倡导、领导等等方面的能力,”朋友盯着我的眼睛,问道:“你准备好了吗?”
我心上一跳,随即挂上了不知如何回答时常用的笑容:“或许吧,我觉得我需要遇到更多的考验,才能认清自己。”
听罢,他一边笑一边摇头:“是啊……你还没有摔倒过呢。”
我们彼此深知,考验是必须的。真爱者渴求磨难。从会计专业成功转到公益领域一事让我醒悟:这么多年来,我时常被所谓的孝道束缚着,忘了去尊重自己的意愿。殊不知,真正的孝,不仅是满足父母的心愿,更是发挥自己的天赋,使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也让父母能够有动力去追寻更好的那个自己。
最后
我想同所有可能正经历类似迷惘时期的朋友们,分享歌德的一段话:“下定决心之前,总会存在犹豫、退缩的可能及低效率的情况。当人们想到首创性与创造时,往往总会忽略一个基本的事实:当一个人作出完全的承诺时,奇迹就会随之发生,那些不可想象的事情就会发生,从下决心之一刻起,对于承诺者有利的事件、邂逅乃至物质的援助都会不可思议地涌现。无论你能有何作为或有何梦想,现在就开始去做吧。胆量之中自有天才、力量与魔法。立即开始吧。”
只要你有一件合理的事情去做,
你的生活就会显得特别美好。
立即开始吧!
长按右方
支持赞赏
行动者发声
什么是21天共读写作营?可点击
▽
▽
▽
▽
21天共读写作营,四营招募中~
入营,可直接加微信号18275285972
or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等你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