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共学
其他
发起原由|支持行动者成为自己行动的研究者,为自己为公益发声!
实践基金的支持,虽然额度不多,但坚持放入这个设计,更想对外发出一个呼声,传递一种信念:行动者可以成为自己的行动的研究者,行动者的知识生产有价值,应该被行业更多地看见,鼓励和支持!
2021年3月5日
其他
回到叙事:一个发展工作者的12年公益旅程
对于一个毕业后就进入公益行业工作至今近12年的我而言,写下这系列文章,是我作为一个公益人的责任和担当。希望通过梳理自己过往的公益经历,呈现我所理解的、所践行的公益,以及我对行业发展的观察和思考。
2021年2月28日
其他
这个“失败”的项目,值得一思再思。
更多用访谈而非一定要参与式讨论画个什么图。进入某个人家,我会多一些唠嗑,从了解家里的亲属关系开始,知道他二大爷的某某某比干巴巴地问收入支出要有趣,信息也会更有价值,帮助我们与人更快建立联结。
2021年2月27日
其他
行动研究中的反映对话:要素、操作与价值
一个好的行动者,要在工作过程中与服务对象进入相互影响的关系,因此,能否在行动中发生深刻有效的“反映对话”,对于行动者而言是最重要的。为了更好的推进反映对话,一般需要具备三层次的能力。
2021年2月25日
其他
回观历史,辨识经验,寻找变的力量 | 一个社会工作者的行动研究
我们常常借助“他山之石”来尝试推动改变,如马克思主义之于中国革命实践,引入西方社会工作也是如此。但他山之石只能作为借鉴,只有扎根和立基于我们自己的历史、国情和实践中,他山之石才能有效发挥作用。
2021年2月17日
其他
行动研究:一种新的研究范式?
(1981)将研究定义为“系统而公开的探索”时,他提醒人们注意:行动研究既然称得上是一种研究,它首先应该具备一般研究的资格。美国教育研究方法论专家
2021年2月13日
其他
古学斌:为何做社会工作实践研究?
Workers)在2005年颁布的社会工作定义中清楚指出:“人权及社会公义原则是社会工作的基石。”国际社会工作学院联盟(International
2021年2月10日
其他
因为愤怒,所以行动。
“真理曼陀罗”,是上周参加善导“协作式领导力试验室”工作坊偶遇的活动。大家围圈而坐,营造一个相对安全的场域分享各自所见所经历的“苦难”,由此与内心深处的行动源头产生链接。圈中间有一个同心圆,同心圆圈上均分地摆放着四个代表不同情绪的物件,“萝卜”代表愤怒,“空碗”代表无助和无力,“石头”代表恐惧,“树枝”代表悲伤。当我们想到苦难,感知到内心的某种情绪在升起想要表达,可以走到同心圆中,拿起代表这个情绪的物件,开始讲述。如果升起不可名状的情绪,可以走到同心圆的圆心讲述。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讲述者和倾听者。讲述者通过讲述得到疗愈,与内心深处的行动源头产生链接。倾听者通过倾听他者的讲述,引发内心的情绪或行动源头的浮现。真理曼陀罗——看见苦难看见真相当我走到同心圆,拿起萝卜开始表达我的愤怒时,我看到了真相。我之所以做公益,要为自己发声,去做行动研究,支持和鼓励他者发声的真相,是因为愤怒。愤怒的对象,是我们所身处的复杂的社会系统,所在行业及身边随处可见的不公正、不公平和对人性压迫的现象。因由这股愤怒在内心持续升起来的为反抗不公而行动的力量,相信人人免于压迫和恐惧,有尊严活着的美好社会可以实现。
其他
一段正念与协作相遇的修习旅程
过去一周,我跟着善导和善导发起的“协作式领导力实验室”学习社群的伙伴们进山了。作为中途强塞进来的参与者和观察员。只当来山里休息,回归到自然一草一木。期间没有碰电脑,极少用手机。想把眼镜摘了,却贪恋眼前的清明。不想模糊看世界,不想走路时摔倒。
其他
爷爷的三个愿,是爷爷的爱。
我不想说爷爷的“愿”是迷信,更认同“信”的力量。感谢善良的爱我的爷爷奶奶,善良的爱我的家人。2019年中秋,弟弟结婚。我搬离北京回到贵州生活,赶着参加婚礼。婚礼结束,去看望爷爷奶奶。临走,爷爷叮嘱,“婷(四声),你什么时候带男朋友回家?我年初时许了三个愿,一个是你弟弟结婚,已经实现了。一个是今年过年你可以带个男朋友回家。一个是你小叔家添个宝宝。
其他
叙事碎碎念
前言想说却不被鼓励,说出来却不被听到。所以我们所处的社会才这么割裂,这么多不信任,这么多彼此在一起却形同陌路,爱你却不理解你,相爱却不能在一起。每个人都有丰富的故事,跟年龄、身份、学历、性别、地位等无关。只要ta在生活,在经历生活,就有ta可以和值得叙说的经历和生活,生活的智慧,苦难,选择与艰辛,悲与喜,如意与不如意。每个人都有叙说的冲动和能力,只是谁来叙说,如何去叙说,讲述与被听到,却很不同。因不同的讲述者、不同的情景、不同的听众而不同。如果长久地不被鼓励、不被听进去,不被尊重,要么如祥林嫂般唠叨或自说自话;要么沉默寡言、自我压抑、甚至抑郁。每个人会选择在不同的人面前、不同的情境下叙说不同的故事。比如一个深陷贫困的女性,可能刚跟来家访的政府领导说完生活的苦,表达对D的感谢,转而就跟家里人抱怨,现在精准扶贫对我们(贫困户)有这样那样的要求,要着天天打扫卫生,还要被入户检查,没有自己的隐私,不想要那个贫困名额。或跟外来调研者,高校老师或学生,聊起家庭生计时,怎么算收入支出,都是入不敷出。却极少有机会主动或被动地聊起她这一生那些记忆深刻的、开心或自信的时刻,因为外来人也极少关心或问及她的个体经历和深层故事,只是围绕贫困这条主流叙事线往下走,进一步固化对这个人深陷贫困成因的单一理解和刻板印象。我做调研往往从闲扯开始,那些看起来可能跟(委托方期待的)调研主题无关的内容,从家里日常常,孩子,生产这些对方熟悉的话题开局,慢慢探究、进入、聆听ta的故事,一路走来有哪些关键时刻,难忘时刻,那些让ta成为现在的ta的故事?也会对ta所讲述和我所听到的信息保持觉察,ta跟我讲述这些背后真正想传达什么,为什么会跟我说这些。如果换个场景,不是我聊,我不带着当下的身份,ta会跟我说什么,会选择多说或不说什么?话都是ta的真话,可是话里有的话(包含的意思),我能听出多少?比如村里大姐跟我们聊起她和家人办养殖合作社证的经历,说到办下来后除了一张纸并没带来任何收入的无奈时几度泪目,还多次嘱咐:“因为是你们,我才说这些的”。为什么是我们,她才说起这件事,还多次强调只是想对我们说起?我们能干嘛?我除了当下认真听了,确实做不了什么。或许她只是想把无处可说的委屈跟她所在社区不熟悉的人说一说,跟可能是她认为明理又没什么机会跟她同村人提起的外来人。只是想通过讲述,讲述之后的被听到和被理解,来疗愈那段经历、那些委屈。不禁想起妈妈,妈妈无数次唠叨背后,她可能想要叙说的无处安放的,还得不到疗愈的委屈。我没有去听,也没有听进去。所以妈妈一遍一遍讲述,希望她那些曾经的经历、她内心的需要和情绪被听到、被同理。她才不会周而复始叙说同样的人和事和话。我们有听到妈妈的故事吗?同时在我们去听别人的故事时,有没有听到自己的表达、自己的需要?每个人都有故事,故事随着每个人每天的经历在每个人的身上沉淀和酝酿。好与不好,都是礼物。要不要说出来,对谁说出来,选择说什么,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时刻对不同的人说的不一样。只反映当下,跟叙说时安全空间的营造和彼此关系的亲疏有关。简单又复杂。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叙事主体,可惜不是每个人都被鼓励去说,也不是在ta想说时被充分尊重和听到。也并没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多一些聆听,少一些打断和评判,能够做到尊重每个讲述的人,每段故事,能够放下彼此的身份、性别、年龄、地位,平等、坦诚的听与说。所以我们所处的社会才这么割裂,这么多不信任,这么多彼此在一起却形同陌路,爱你却不理解你,相爱却不能在一起。叙事有很多形式,写、说、画、唱,任何讲述者创造的形式,都值得鼓励。不要求文化少的人一定要写,画、动作、其他形式都可以表达和交流;也不要用我们想要的或惯常的方式去期待他人,结果可能是彼此伤害。不如纯粹点、简单点、直接点。
其他
一言为定!
不要伪装,不去迎合,用心生活,用心交往。敞亮的活着。走心和相信对我如此重要,真的如此重要。既然如此重要,为什么我还要伪装?还要迎合?还要禁不住地琢磨,我说出来的是不是你想听的,而不在乎我心里想说什么?不是你想听的,又怎样?我为什么要迎合你,要说你想听的话?是什么限制了我,禁锢了我,束缚了我,说出我的心里话,我心里所有的表达?是什么?我不要迎合任何人。我凭什么要迎合?我只想做我自己,说我想说的话,不可以吗?就是只想做我自己,就是只想做我自己,我就是只想做我自己,不可以吗?我不要迎合任何人。没有什么限制我、禁锢我,束缚我。是我自己在限制我,禁锢我,束缚我,做我自己。我就是只想做我自己,可以吗?就是只想做我自己,就是只想做我自己。我不要迎合,不要迎合任何人。希望你们也不要。我们都不要。我们都做自己。这样简单的,快乐的,真实的,真诚的,做自己。不要伪装,不去迎合,用心生活,用心交往。敞亮的活着。就这样,敞亮的活着。做自己,一言为定!
其他
结营后邀约,在共建社群相遇
前言寻找真心有意加入的你,与对的人相遇。一恍惚,结营的日子已过两周。内心有不舍,还有好多事想和你一起做。正如结营周设计的一系列活动,只是单纯的想,和你一起经历、一起感受,多一些联结。谢谢你对写作营和营里伙伴们的信任。你的包容和善良,让我更加坚信这个写作营的价值:相信人的潜力,相信彼此看见和陪伴的力量。图from营友共创:第一眼看到那个词?
其他
我的社区故事,是社区给我的滋养和力量
昨晚写作营开营,伙伴们共读共写,聊写作。听到大家对写作、对未知,对人的恐惧;很想表达,却如鲠在喉;希望有一个安全空间,在表达出来,暴露之后,不被评判,被接纳。开启写作模式,遇见心灵旷野。
其他
开启写作模式,遇见心灵旷野。
《心灵旷野:活出作家人生》一书的作者,纳塔莉.戈德堡女士在文中说:“人生没有章法。不管我们多么努力地维持秩序,在半路上总会遇见死神,失去一条腿,爱上某个人,打碎一罐苹果酱。我们费尽心思把花园打理得整整齐齐:以三色堇为边,围住成排成片的耧斗菜、
其他
请对自己好一点
这期写作营对几位曾表示有兴趣参与的朋友发了邀约|在写作中照顾自己,共启内在力量。友人的回复挺相似,“最近太忙了,有机会一定参与;事儿多,怕没精力写好,希望参加下一期。”收到回复,我一般会追一两句,“其实每天只要10分钟就可以写下去,每天用10分钟写一写,与自己独处的时间都没有吗?或表达自己的感受,难受还有点心疼。于是即兴跟几位朋友做了一次线上聊天(故事时刻)。在各自讲述的故事里,同理到——好像我们确实对自己不够好,会因为没有做到什么事产生负罪感,升起对自己的负面评价。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对一些事情,是应该压抑当下的反应,还是顺应情绪和感受。好像自己一直都在讨好,委屈自己,苛刻自己,看不到自己,不能接纳自己。是什么让我们忙成这样?忙到,每天给自己单独支配的时间,不管做什么,哪怕十分钟都没有。忙到,连单位每年为员工提供的一次体检福利都不要,因为不敢去,担心检查出来什么病,不敢面对,不如自欺欺人。忙到,不分昼夜工作,连家人、父母都忍受不了,求他停下来休息,都不能停下来。忙到,进手术台之前还在开视频工作会,出手术室后休息醒来后,又接着开。没有责备的意思,就是心疼。期待身边的朋友,尤其是公益同行们,无论再怎么忙,抽出一些时间关照自己。我们拥有健康的身心,才能持续地工作和支持他人。
其他
“写”出困境,与自我对话
如果要问,这个写作营和我参加过的其它写作营有什么区别。我想,是我们对“为什么”这个问题的执求。我们不满足于分享“怎么做”,而更注重“为什么这么做”和“这么做的后果”。而这两者,往往缺失于我们的日常对话中。(作者Jade,是写作营第一期营友)欢迎加入发展共学写作营相信|相伴|相知|关注发展共学|支持行动者发声我就读的本科学校是一间非常重视写作的学校。每个学生在毕业前必须上齐四门带有“写作”标签的课程--当然,不一定是纯粹的写作。在不同的专业里--无论是英语、生物还是政治科学--都有相应的带写作学分的课程。譬如,我上过的社会政策课,因为教授对写作的高要求和写作作业的比重,就带有写作学分。而大一的学生则必须修一节“写作入门”课。课程内容有多种可选:诗歌、小说、新闻,等等。我上的写作入门课侧重于写家庭故事。教授不侧重于讲授技巧,课程在赏析经典作品和互相评论间轮换。我们每周会带来提前写好的稿子,在课堂上当场诵读,互相评论。
其他
人人都能做高质量陪伴
在陪伴被说成是最长情的告白之前,它就存在于跟人相关的各种场合了,恋人之间,父母和子女之间,医生和患者之间,同事及上下级之间。公益领域也不例外,基金会支持社会组织的同时常常也起到陪伴其成长的功能,社会组织和服务对象也在试图构建陪伴而非简单帮助与受助关系。可是,如何定义陪伴,从非陪伴转为陪伴式关系背后彰显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是什么?怎么做好一个陪伴者?实践之前,有必要对其概念及相关问题做一些梳理。1.“陪伴”的起源和理论基础陪伴起源于20世纪中晚期,中文Peiban,英文Accompany,在词典释义中定义为随同作伴。随着心理治疗领域的人文-存在主义的兴起,开始在临床与咨询心理领域流行。与弗洛伊德统治的早期心理治疗,把分析师视为权威,病人找分析师是为了邀请分析师帮助自己消除症状,分析师和病人之间无平等关系而言的方式不同。陪伴致力于构建平等的治疗关系,让这样的关系变得更加真实和真诚,相信让病人发生改变的不是治疗师精妙的洞察和解释,而是与治疗师形成的真实、真诚、平等的关系,此时,治疗师会更多的自我暴露,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在临床实践中,陪伴式人文主义关系和权威式医患关系各有优劣,在不同情景都有应用。陪伴呈现的特点至少有两层,一,人与人之间的地位是平等,不局限于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二,陪伴中的人际交往是真实、真诚的。其背后的理论基础是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中的几个共同相信:一,建立关系需要理解和进入人的主观世界,不是依靠先入为主的预设和推断;二,认可人的潜能和独特性,相信人具有做出选择、进行思考和自由行动的意识和能力;三,真实很重要,自由和责任是对等的,当人可以决定自己如何生活时,也会为其决定自主地承担责任。2.
其他
从写作开始,邀你在行动研究路上同行
每个人对于行动研究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而且这个理解可能会随着行动研究的进程而发生变化。但无论我们的理解如何不同,有一个共同不变的,是行动研究对于促发改变的追求。
2020年8月3日
其他
邀约|在写作中照顾自己,共启内在力量
开始更多允许自己,接纳自己,接纳所有的发生,带着觉知前行。希望持续迭代升级的写作营,可以陪伴更多的伙伴在写作中照顾自己,共启内在力量。
2020年7月29日
其他
回归理性,才是#Me Too #支持者们的担当
2018年7月写的文章,旧文重发:每次公共事件的发生都可能是带来社会改变的契机,相信正在国内公益圈掀起的“迷兔”运动可以让我们回归理性,化危为机,从行业自净到建立防性骚扰机制,到成为推动其它行业、整个社会向性骚扰说NO的行动典范。情绪过后,争吵过后的理性发声和行动才更有价值,会让公益更有力。如果前几日发生的袁天鹏被举报的意图性侵事件,我只是个吃瓜群众在等待袁的回应,并为那个举报的女孩没被他侵犯长舒一口气,希望更多举报者出现。(袁,因推动罗伯特议事规则的中国本土化闻名,北大国际MBA客座教授。)
其他
返乡事记|走进流芳,拾片净土
5月15日,在流芳村。清晨5点多,躺在床上,迷迷糊糊听到天空一声巨响,然后听到哗啦啦的雨声伴着偶尔轰隆隆的雷声,离我的耳朵越来越近,越来越近。我的意识也渐渐苏醒,睁开眼睛,头脑里冒出的第一个声音:下大雨了,真好,会长家的秧田得救了,会长和夫人不用费力给秧田地抽水灌溉了,已经放进望天田里的鱼苗也不用挪窝了。我是5月13日近中午的时候到流芳村的。刚到就跟工作伙伴丽姐和会长夫人上山了。去和前天已经到村里的伙伴们集合,他们上午在田里交流种植技术。20多人,分别来自联盟的7、8个伙伴村寨,来流芳村交流学习生态农业种植的经验。流芳村是一个侗族村寨,位于贵州省黎平县茅贡乡,距县城37公里。全村100多户700多人。2005年,在社会组织和省内高校的推动下,村民开始走生态农业道路,恢复侗族“稻鱼鸭”传统耕作模式,村里成立了有机农业协会,流芳村也因此闻名。水源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天气,是其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之一。这是我第一次到流芳村,10多年前,我刚进公益领域不久,在贵州的雷山县做社区工作,就听说这个村子了。一直想来看看,没想到真正的到访竟然是这么久以后。此行目的,是了解村里返乡中青年们的情况。想做点什么,在做些什么,已有的实践经验、遇到的困难等等。来之前,已经跟会长有几轮线上沟通。正在田里分享经验的种植技术的吴会长(左一)会长,是村里有机协会的会长,叫吴世先,绝对是国内生态农业界的名人。我们几个月前才互加微信好友,会长说话慢慢的,但声音很响亮。这是第一次见他,他戴着酷酷的西部牛仔帽,皮肤很黑,黑中带点土黄色,人精瘦结实,看着很精神。会长热爱田土,热爱农业,是生态种植的实践者、土专家,也是农业老品种的传播者、守护者。他希望村里的年轻人返乡利用流芳村的一方水土,发展种养殖业和乡村深度游,以提升农民身份的认同感和对农耕文明的自信。受疫情影响,赋闲在家并打算在家发展的年轻人变多了些,会长觉得这是一个适合推动返乡青年深入探讨在家发展计划、形成合力的契机。我来到现场,就是想现场听听大家的想法,未来可能有什么行动。不过除了开会和蹭会、蹭吃蹭喝,我这几天最意外的收获,是跟会长夫人独处的时光。和村民们一起讨论的现场会长夫人,叫石开兰,奶名婢五,又叫健云妈,路路奶奶。在侗族文化中,未婚女子都是叫奶名,待第一个孩子出生后就随孩子叫,**妈,待第一个孙子出生后就随孙子叫,**奶。我赶着清晨、下午的间隙和会长夫人上山,去看水田,去菜地摘菜、种菜,看她在厨房做饭,听她聊天。才发现,原来会长夫人如此健谈,一路都是她说,我听。之前在联盟举行各类活动中见过她2次,她从不主动说话,让我一度以为她是因为不太会说汉话,所以害羞不在公众场合交流。会长夫人对流芳村的文化解读和农业种养殖方面的实践积累,不比会长差。一路上都在教我认路边植物,这是什么花,那是什么草药。有治疗咳嗽的、肾结石的、拉肚子的,等等。我在一旁不停赞叹,像频频点头的啄木鸟,嗯嗯应着话。既感叹会长夫人的博学,也感叹流芳村这样一块宝地,一个活脱脱的农耕文化教育基地。感激当地人守住这一方净土,只有泥土的芬香,没有农药、化肥、除草剂的味道。和会长夫人到山上看水田,水田里放了鱼苗,会长夫人每天都要来看一看,她说,最近的天太干了,如果再不下雨,这些鱼苗就得挪窝,挪到山下有水渠灌溉得到的田里去。
其他
世界读书日|(农村)发展工作者的72本书
1.8《参与式项目评估与实践指南》,凉山州金沙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开发示范项目组,2011,本书详细介绍了相关参与式调查方法和程序,并就参与式活动成果评估方法做了具体阐述。是一本通俗易懂的工具书。
2020年4月23日
其他
科技能解放人类吗?读《U型变革》有感
有很多共鸣,亦更清晰自己的所思所行,如协作即生活,可以更自由的支配自己的时间,知足常乐,不需要很多,反思觉察常态化,促进群体对话,等,更贴近4.0时代的样子。离身心安顿又近了一些,觉得幸福。
2020年2月17日
其他
加入「1-321-1」计划,用成长应对疫情。
辟谣和止谣。谣言比病毒可怕。看到家人群时不时“舞”出的来源不明信息,着实让人头疼。我便担起了辟谣、止传的角色,筛选来源可靠、论证清晰的信息、科普文分享给家人。如:
2020年2月6日
其他
12月31日,我们订婚了
没想到在2019年的最后一天,会有这样的意外。想起第一次与他见面的场景,到今天不到40天。期间我出差了3次,我们在一起见面相处的时间只有5次,包括3次双方父母的见面。敲着这些文字,想着相识以来的点滴,脑袋里不断地冒出《最重要的决定》里的歌词:你是我最重要的决定,我愿意,每天在你身边苏醒;我愿意,打破对未知的恐惧。因为爱情没有输赢,只有亲密;因为幸福没有捷径,只有经营...1.
其他
这段对话,质量有点高...发自内心
村寨联盟有个协作者团,希望给联盟和联盟的村寨发展提供些支持和协助。而现实,也可能帮倒忙。反正,这个团和联盟一样,是个自愿而聚的松散组织,随联盟成立而产生,慢慢发展,到现在12人。我是其中之一,今年9月加入,在我后面加入的还有2位。我们常常围绕村寨发展需求和困境以及自我学习和成长的经验和困扰来谈,包括与村寨互动中的发现和反思。冬至这天,五个今年在自己村寨开展了社区实践项目的项目带头人邀约聚集三宝侗寨(其中一个村子),开了一天的村寨行动项目经验交流会。协作团有一半成员去“围观”,于是有了交流会前夕在协作者群里的一些对话。始于向党。向党:A村的某某,今晚在聊天中提到,团队成员把要做的事情都做了,只是没有做相应记录。我旁听大家各种聊,大多是在尝试鼓励农友(他们)升起自己做记录的勇气。我从小学就怕写作文,到最近参加了婷婷的写作营
其他
李爽|透过写作营,我遇见了自己
她说,我热爱工作,也很享受家庭的温馨。从养育孩子到自我成长,从亲子关系、亲密关系、生涯规划、到正念禅修……让我越发地面向内心,看见自我。透过写作营,我发现我和写作发生了新的化学反应。
2019年12月22日
其他
如果有如果,你会持续写作,会来写作营吗?
车车,安顺女孩,爱乡宝。听到她轻快读着自己写的家乡,我跟着她的节奏,进入了安顺的街景,美食,空气的味道,五颜六色的乡音,蹦哒蹦哒的人们,城市的历史,文庙巷...想去安顺,和她一起听老人讲安顺老故事。
2019年12月6日
其他
从找对象到写作营|线上朗读周邀请
我想,答案可能是源于我的两个认同。一个,是我认同写作对于个人成长,对于帮助我们看到和遇见更好自己的价值。另一个,是我相信写作和表达是自我认同、接纳和发展自己与生俱来的能力,只是被隐藏了,可以被唤醒。
2019年12月5日
其他
音乐节的温度,音乐节的感动
乡约乡见音乐节结束了,在场时和离场后,都有些话,想说。都有些发现,想谈。担心说出来的当下,太冲动,所以回来,待心情冷下来的时候,再想起,仍然有很多。是那些在场的人们和对话,是留在心里最深的印象和感动。
其他
返乡事记|走进与书写“村寨故事”
我所理解的联盟全称黔桂乡村文化深度游村寨联盟,成立于2018年3月31日~4月1日,由广西和贵州的18个村寨自发成立。致力成为扎根于乡村的枢纽型平台,支持和服务参与村寨去发现自己,实现共同理想。
其他
发展共学*村寨联盟|11月16日,来音乐节品美食
“传统零食”开发是村寨联盟一个重要的行动目标。除了给孩子们提供健康食物也会促进村寨充分利用传统智慧挖掘祖先千百年来对自然探索的经验。用传统+创新的方式呈现村寨老品种食材的价值让孩子能够吃到健康零食的同时促进和提升对老品种食材的认知同时减少食物的过度包装减轻塑料制品对村寨环境的压力共建生态友善的村寨生活环境探索食物与深度游结合的更多可能性。2019年7月联盟发起了“传统零食与健康”的议题小组通过开展线上线下的学习活动和学后行动回应村寨健康、生态和生计的问题和需求。比如深度游无痕山林野炊美德村妈妈味道传统零食体验店乡村美食交流沙龙等等为分享村寨实践成果在2019年乡约乡见音乐节上我们设立了“传统零食品鉴会”活动14个村寨将集中展示各村的传统零食与大家分享田野的味道。欢迎来现场品尝与制作美食享一场舌尖和视觉盛宴2019年11月15~17日第二届“乡约乡见”音乐节即将启幕👇👇我要去你来不我们一起去听令人动心的侗族大歌品味村民们记录自己日常生活的影像展播以及代表千年农耕文明传承的古种子博物馆开幕还有来自14个村寨5个民族的艺术魅力地点贵州省从江县高增村日程安排11月15日
其他
发展共学*村寨联盟|11月15日,乡约乡见音乐节,走起~
依依不舍在过去半月走村串寨的日子里,我不止一次地听到同行伙伴、听到村寨伙伴,提到去年的首届,“乡约乡见”——大地民谣音乐节。音乐节,由村寨联盟自发组织。村寨联盟是
其他
与实践者一起生产知识|初心不改
过去几年,我在训练自身成为行动研究者的道路上,有了些实质性的进展,通过公众号发布了一系列基于实践的沉淀和思考。也通过写作营,推动和支持了百多位伙伴发现写作乐趣,分享自己的所思所想和行动经验。
2019年10月25日
其他
消除贫困日|不知十年前那个寨门,还在么?
今天是国际消除贫困日,重温此文以作纪念。从后龙村回来已半个月,内心却依然不能平静,那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总让我想起2006年刚开始工作时,去过的那个苗寨——大歹。一个座落在贵州省从江县都柳江畔海拔600米的坡顶上,距县城26公里
其他
消除贫困日|走近“深度贫困”,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是一段行走,更是一次心灵洗礼这是2017年,受扶贫基金会邀请,到后龙村做调研时写下的文字。今天是国际消除贫困日,重温此文以作纪念。国际消除贫困日(Internation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