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人设与跳出人设

张婷婷 4 发展共学
2024-08-24

人设是人物设定的简称,一般是说电视剧或剧本中对某个人物的设定。用在现实生活中,就是我们想要或被期待成为的样子。一个人被理想化设定成的样子。包括长相,身高,职业,婚姻状况、人物性格,等等。前不久和朋友聊天,偶然聊到父亲,聊起与父亲的关系,好像有共鸣——我们都有需要跟父亲一起去解的结,因为我们都试图跳出父亲给我们的人物设定,活成了现在的样子,自己做自己的样子,与父亲的人设差距太大。

 

他说,父亲希望我子承父业,但我一直试图摆脱他的安排,活成了我现在的样子。我说,父亲反对、担心、不认同我所追求所做的事,但这么多年过来了,我也活得好好的,不用朝着他给的既定框框前行。不在人设中行走,是结的开始。与此同时,我们也并没有主动意识到,其实我们也带着的对父亲的人设和期待,如期待他不管我,期待他是一个能同理我的父亲,让我们的结越结越深。


我们不想被人设,却无意识地和他人一样,人设着他人。这样的双重标准,正如《反压迫者教育学》所揭露的,其实每个被压迫者都可能成为压迫者。被压迫的同时,也在压迫别人。


我不接受父亲对我的期待,但我期待父亲按照我所想的行事,比如我希望他们退休后,只要保养好身体,安度晚年就行,却没有主动关心过他们退休闲下来之后,可能面临的困扰和真实的需要,是否和我所想所期待的一致。当我尝试从父亲的角度看他退休后的生活和选择,闲不下来,通过赌博、健走、疯狂吸烟、旅行、关注甚至参与投机倒把活动、加入各种小团体组织试图成为团体中心等方式打发时光,我开始理解这些行动背后呈现出来的他的想要,是尊重;是证明退休了自己还有用,还能发挥更大的价值,能成功,能帮到家人和子女。此前我却一直告和评判他,“年纪这么大了还瞎折腾什么和妈妈在家里待着好好享清福不好吗?“不要去搞那,都是骗人的,让我们省省心。”“人家谁谁谁的父母,这样过着多好,你就样咯。否定和建议,代表了我的担心,但并没有回应和同理他的需要,反而让他生出逆反,像极了青春期的叛逆少年,“不让我做,我偏要做,要证明给你们看,我能做成。”  

 

我有权利表达自己,做自己,用做自己的方式跟父亲抗争,为什么不能接受父亲行使自己的权利,享有决定自己退休后的日子怎么过的自由。这是他权利、他的自由,是一个成年人的决定,他有为其决定负责的能力,能承担相应的义务和结果。我却不放心,仍然期待着。一面任性与他抗争,冲破自己的人设,一面又用自己的期待限制他的自由。

 

工作中也是如此。同事、领导、用户对我,对我的角色身份有设定——你要努力,要勤勤恳恳,要听领导的话,要照顾好同事下属。你应该这样,应该那样,周围到处充斥的都是你应该。你可以更努力一些,可以更优秀,你必须优秀。同时,我对同事、领导也有着这样、那样的人设,这样、那样的你应该。

 

这些无所不在的人设和期待,潜移默化影响着我们每个人。进入我们的脑袋,左右我们的行动,周而复始,是我们社会化过程中的遭遇,也在自觉不自觉地绑架我们。就像《楚门的世界》里的主角,生下来开始就被摄像头监视,上什么学,见什么人,与谁结婚,都是被安排好的,所有遇到的人都是演员。他的生活被众人所关注。他想要反抗,想要摆脱这个人设,想要突破这些束缚和被安排。他一次一次的努力,都以失败告终,但还是一次一次的努力,因为清醒的活着,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而活,即便受挫,也比活在假象中,没有自我意识,做别人的木偶强。

 

活在真实世界的我们会比《楚门的世界》里的主角幸运。虽然从生下来那一刻,甚至还在母胎,就开始被影响,被安排,被期待着。却还会有很多机会发现自己,获得摆脱人设,努力做自己的勇气,也更容易看到和遇到榜样,那些无数走自己想走的路,改写和重写自己人生的伙伴也无所不在。

 

只要敢于真实的呈现我们并不是所有人期待的那个乖乖女的形象,我们也有不乖,也有叛逆的一面,只是这一面被我们的人物设定主动忽视了。只要敢于真实的呈现,比如开车时,我们并不是所有人所想象的那样是一个优秀的司机,我们会违规会发生事故,其实前几天还闯了红灯。只要敢于真实的呈现,叙事和表达我们更多的跳脱出人设的丰富面向,我们就放下了别人期待强加在我们身上的责任和虚伪。我们就是在真实的活着,就是在摆脱束缚,获得自由。


表达、叙说,在叙事中,看到和发现自己不同的面向,找回真实活着的感觉。那样丰富的我,才是真实的我。那些不被人设不被主流所知的我,需要被看到,被理解,被接纳。

 

叙事,讲述自己的故事,也鼓励他人叙说自己的故事,就是看见,就是摆脱、放下、接纳和允许。也可以更好的提醒我们,在努力摆脱自己人设的同时放下对他人的设定和期待。不做压迫者。


一起叙事,在2021年写作营。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发展共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