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返乡事记|走进与书写“村寨故事”

张婷婷 4 发展共学
2024-08-24

中国有56个民族,千万个村寨。每分钟都有村寨在消失(变成空心村),无数背井离乡在外工作的人,他们带着深深的乡愁在观望,在寻找远方。寻找那些曾经存在却渐行渐远的村寨记忆。

村寨云海,from 联盟


于是有人书写,有人研究,有人去记录那些现存的、正在消失、已经消失的村寨故事,村寨记忆。这些人,大多是生活在村庄之外的外来者,有学者、有研究者、有对村寨感兴趣的人。那有没有可能,由村寨里面的人或者跟村寨有情感联结的人去记录和书写,书写那些自认为值得留下来的东西,我们的经验,文化记忆、生活智慧?


2018年4月,在一个叫基加的贵州苗寨,来自贵州和广西的17个村寨39名代表,共同发起的“黔桂乡村文化深度游村寨联盟”。它致力成为一个扎根于乡村的枢纽型平台,支持和服务每个参与其中的村寨,成为让人身心安顿的幸福家园。呈现了这样的可能。

联盟成员年会,from 联盟
贵州黎平龙额村的返乡青年团队,早在2012年就拿起摄像机、照相机,做了老人照片展,制作了《侗布》纪录片。榕江三宝侗寨最近几年做的老人艺术人生,大榕树故事,以及从江县高增乡小黄村正在进行的寻访侗族大歌传承人,录制和记录侗歌和传承人的故事......还有更多村寨在行动,在书写和记录自己的村寨故事,在探寻和重建文化自信。

榕江三宝侗寨在大榕树下组织的“艺术人生”故事汇



为自己代言


作为一个贵州生长的侗族人,我也刚刚“返乡”——过去十几年,都在外求学和工作。与村寨联盟的“相遇”,协助村寨进行自我表达,或许可以成为我“返乡”行动的一个落脚点,让我离想要推动的行动研究更进一步。


正好今年7月,联盟顾问李丽邀请我加入乡约乡见研究院,为联盟撰写案例。这个研究院的成立,也很有意思,想“叫板”主流研究院,我们自封院士,提倡基于行动的研究,为行动做研究。这无疑与我所要做和推动的行动研究的立意不谋而合。我欣然答应,开始真正地走近、了解。带着些许期待、些许憧憬,不再观望。


联盟的组织模式和经验,是我最感兴趣的。它如何自发成立,如何动员和激励成员参与,团队怎么协作?里面的连结和变化是如何发生的?过往10多年的工作经历都跟社区发展的实践和研究相关,最近一年多,也做了些与组织发展和研究咨询方面的事。我认为社区发展的关键和难点,就是形成持续运作的自组织。联盟作为一个平台或枢纽机构,是国内少见的由社区自发成立的。试图凝聚和支持更多这类社区自组织服务社区,推动社区发展。是一个很适合行动研究的对象。


正式研究和走进它,始于8月。通过查阅二手资料,访谈关键人物,实地走访村寨,会议活动现场的参与式观察,以及整理和编辑联盟刊物所了解的信息,我打破了之前对联盟的一些想象/假设,也在过程中调整着研究内容和思路。调整为以用户的角度,体验和了解村寨深度游产品,从中去看,村寨团队协作和组织情况;村寨团队与联盟的关系,不同利益相关方怎么看联盟;以及村寨团队和联盟当前运作中的经验和挑战。

9月中下旬,带父母一起走村串寨
村寨走访详情,可点击👇
返乡事记|带父母走村串寨

此篇,是研究联盟和写作的开始。只是基于前期走访观察对联盟行动的初步记录,呈现我当下所了解和理解的联盟。走进,才可能聚焦。研究过程,也将随着我与联盟的互动,持续下去,为推动联盟更好行动服务。这是行动研究。

 


我所理解的联盟


全称黔桂乡村文化深度游村寨联盟,成立于2018年3月31日~4月1日,由广西和贵州的18个村寨自发成立。致力成为扎根于乡村的枢纽型平台,支持和服务参与村寨去发现自己,实现共同理想。

 

愿景

让村寨成为我们身心安顿的幸福家园

 

使命

以乡村深度游为载体

支持村寨自组织成长

推动村寨可持续发展

促进城乡良性互动

 

价值观

开放、平等、创新、共享

联盟公约,可横屏查看


成员产生:基于自发与自愿

2018年7~9月,联盟动员了村寨及外部志愿近40人,完成总行程上万公里、8条线路,地跨两省、覆盖23个申请村寨的实地走访与参与式评估。内容涉及:村寨深度游基础和文化资源状况;村寨申请人及团队状况;可能面临的挑战和发展需求,等方面。


通过评估,确定了18个第一批加入联盟的村寨。18个村寨中,广西有9个,贵州有9个。都处于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保留较为完整,自然环境和风景相对较好,有开展深度游的文化底蕴和资源禀赋。


是一个广发邀请,村寨自愿申请,动员外部专业人士组团实地走访评估,获得结果之后的联盟与村寨双向确认的过程。

 

行动路径

以乡村深度游为载体,提升村寨可持续发展能力

通过寻找和协调外部资源的支持,为村寨的返乡团队提供系统化的学习和实践,使其能够发掘本地资源、知识,整合运用他们自己学习的技能和经验,探索文化自觉、生态友善的多元生计。

  

以能力建设的方式识别和回应村寨共性需求,关键是参与

关注人的发展,以事作为推动人发展的载体。让人们通过参与、在参与中讨论、决策、达成共识,赋能于人。形成自主参与和决策的氛围和机制。通过前期评估和需求识别,村寨对联盟提出了以下期待:
  • 协助村寨进行在地资源识别和分析

  • 支持在地团队的组建和能力建设

  • 深度游活动的策划、设计与带领,传播与推广,等方面。


联盟视角下的乡村深度游 
  • 是一种能够整合村寨多种资源推动乡村发展的途径。追求的是过程与品质,并不单纯以量为衡量方式。不完全等于旅游,也不是村寨经济创收的唯一途径。

  • 作为城乡互动载体,在一定程度上顺应了时代的趋势和市场的需求,实现了城乡互动的渴望和情感交流的需要,也是平等社会的想象。

  • 是一种慢节奏和深入型的互动方式,互动双方的关系是平等的。对体验者和村寨人都有收益成长的机会。

  • 在尊重村寨文化,肯定乡村文化价值的前提下,体验者适度参与村寨生活,带来身心愉悦,促进自身发展和身心安顿。体验者长时间停留,可以增加在地人的创收机会,也能促成年轻人返乡,创造新的就业机会。村民通过参与,发展意愿、能力、文化自信得到激发,也可以更好创造和扩大价值,让村寨价值更好地被发现和传承。

  • 村寨本身的自然和人文条件,对体验者有吸引力。且有运营的人/团队,能够提供吃、住、行等基本接待的能力。比如,担任导赏员,团队统筹、认同和挖掘在地资源、进行市场对接和传播,等。是村寨开展深度游需满足的基本条件。


过往一年的行动


近10场能力建设工作坊和交流活动,500余人次参与学习

10多个村寨正在开展文化记录、生态修复的实践活动

5个村寨正在开展文化发展示范项目

各村寨深度游产品、路线持续的研发、测试和改进

村寨行动图片集



正在发生的变化


组织发展,从无到有,持续完善。


从最初因自愿和共同的诉求而成立的自发群体,到任命第一届执行主任、组建第一届理事会,到有了组织实体——以公司身份注册了运营实体和“乡约乡见”品牌,后又发展了非营利性性质、非实体存在的乡约乡见联盟艺术团、乡约乡见研究院这两个身份。联盟的组织化进程在加速,内部运作也变得复杂。


联盟的顾问李丽说:我喜欢用“生长”来描述联盟的状态——TA不是一个设计出来的项目,也不是一个正在打造的产品,或者一个可以控制的过程,TA是有机的生命历程。每一位联盟成员,每一个村寨团队,每一个和TA发生关系的人,包括政府、资助方、研究者、志愿者、商业伙伴,每一个访问村寨和联盟的伙伴与客人——都会参与到这个历程中。

 

村寨更有活力,返乡发展,极可能成功。

 

深度游的开展推动了生计改善,初略估算,今年各村寨接待深度游客人近2000人次,总收入180多万元。除了深度游之外,联盟村寨在开展的事情,还有手工艺传承和发展,生态农产品种植和开发,社区公益活动,环境改善和自然教育,等。比如三宝侗寨赖蕾,通过手工艺发展为千名绣娘提供了增收机会;里湖乡的农友黎友民十年如一日琢磨生态种植和老品种作物种子保育;美德村妇女们为了孩子减少不健康食物的摄入,集体创业经营的“妈妈味道传统零食店”;还有小黄村正在进行的侗歌收集项目,等等。


这些行动,可以成为吸引在地或已返乡青年的行动参照。让在地和返乡村民看到更多行动的可能,通过参与联盟工作坊,村寨的人有机会充分表达,从不同角度看待村寨与自己的生活,重新看到并重视文化的价值。


TA们说,所谓的“文化”也并非只包括信仰层面的东西,所谓的“资源”也不止资本和社会关系。所谓的“文化人”也并不一定是专家学者或高学历的人。村寨里的一棵树要深究起来,有太多的问题需要梳理,懂自己的村寨,我们都是文化人。

一切都在生长


联盟和村寨的关系在持续互动中建立。


走访村寨时,跟团队成员聊对联盟的认知,常听到的是:“联盟是村寨的外脑,为我们提供发展建议和资源,也帮助分析和解决团队问题,突破发展瓶颈”、“是免费学习的场所”、“改变了自己和村寨的很多观念,比如环保意识、对自己文化的认识,等。” 这些回答跟联盟自身的角色定位是相吻合的——做能力建设,提供有限资源,协助村寨的人和团队自己发展。

 

与此同时,联盟对各村寨的资源现状、团队发展情况和问题也有了更多的了解。在相互走近中,摸索彼此觉得恰当、舒适、互利的合作方式。伙伴说,“我看到联盟村寨的村民的热情、朴实和文化自醒的希望,同时也看到了联盟这个组织的平等、民主和协作并进。”


“身心安顿”正在感召更多村外人。


那些对乡村发展、乡村文化有兴趣和向往的人:深度游体验者、研究者、关注联盟的伙伴,正在持续地被联盟的愿景所召唤而聚拢——让乡村成为人们身心安顿的幸福家园。他们通过参与联盟活动,在与联盟持续互动中,收获着变化和身心安顿。TA们说:

 

“与联盟这个大家庭相处,我感受到身心得以安顿的那种内生力,也让我找到研究、实践和社会服务三位一体的方向。”

 

“在村寨联盟参访的三天,是深度体验的三天,我带着放下一切预期和成见的心态,完全把自己交给这片土地,全身心的去体验,去感受。青山绿水,蓝天白云,还有那些可爱的人。我不会觉得他们在做一件多么了不起的事情,我只是觉得他们在做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而这件事情本身,却显得那么了不起。”

 

“联盟的好处不仅仅在于为返乡伙伴们创造抱团取暖、情感连接和能力支撑的平台和氛围,也是我们这些徘徊于城乡之间、关心乡村乡土乡情的外围“乡土梦想家”们的平台。

 连结村寨内外,共同学习成长


“联盟在推动各个村寨持续的互访与共同学习、相互学习,我也逐渐转变思路:或许并没有一定的目标与路径,但只要大家在一起,经常在一起,我们想要看到的以及我们未曾想到却让我们惊喜的事情,就一定会发生。联接,已经是一种成就。“

 

一切都在生长中,任何变化都有可能。走进联盟的人,似乎都能从中获得些什么。这与它成立以来的自组织基因有关,是联盟对“开放、平等、创新、共享”价值的践行,用“协作”的理念和方式去行动。TA们说:


通过“自下而上”的力量联动更多人,行动和互相成就,这种“自下而上”是没有阶层,也不存在鄙视链。这大概就是协作带来的影响力。努力让每个参与者都感受到尊重、融入、可以自主选择、可以成为中心。

参与.融入.人人是中心


困难与挑战

 

作为一个新生的自组织生命体,联盟也面临着许多挑战。有来自外部环境的,有内部自身的,有人、资源(包括资金、公共服务、政策、信息等)、团队的挑战。如:

  • 事情越做越多,大家越来越忙
  • 如何吸引用户,让更多的人知道我们做的事情

  • 怎么平衡商业和公益,利益如何分配

  • 怎么打造优秀的团队和个人,争取到更多人的支持和理解,等等


但在这些表象的问题之下,我认为联盟持续面临的挑战,核心是组织能力如何跟上当下行动的步伐和需要?如何成为一个卓越的组织,自组织,需要修炼内功,要有匹配的组织运作、管理能力。业务和组织发展两手都得抓。(建议会另启文)

 


持续走近,去揭开变化黑箱


有人说,联盟是大家庭,有感情有温度的人们相聚在一起;联盟是伙伴,可以一起去实现村寨的梦想;联盟是星系,每个人,每个团队都是一个发光体,又彼此照亮和关联;联盟是工地,每个人都在里面贡献,又都为它负责,共建共享... 

身心安顿,那耀眼的光


我则把联盟比作冰山。冰面以上的,是我们容易看到的联盟的行动和带来的变化。冰山顶上发出的“让我们身心安顿”的信号正在散发它的魅力,吸引着越拉越多的人、资源向它靠近。但是,在冰山以下,那些我们看不清,已经存在或暗流涌动着的风险、困难和挑战,更需要被看见、去面对、采取行动。


想和它一起去应对这些挑战,更想去见证联盟的每一步行动,如何促发改变。见证它如何成为一个真正的自组织,有哪些关键节点,哪些影响因素,以及如何支持到每个村寨的团队发展,让村寨也成为一个真正的自组织。自组织共同体在联盟能否实现。

 

当下的记录只是开始,记录联盟已有的行动和经验,并陪伴联盟和联盟的村寨去推动更多的改变,面对挑战,是我未来的行动,也是未来写作的起点。


需要更走近。如果因此你开始对它产生了兴趣,或也想要走进,那就跟我一起吧。

11月15~17日,乡约乡见音乐节
一起👇 走一个


详情可阅:

发展共学*村寨联盟|11月15日,乡约乡见音乐节,走起~

发展共学*村寨联盟|11月16日,来音乐节品美食

返乡事记|带父母走村串寨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发展共学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