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陪伴被说成是最长情的告白之前,它就存在于跟人相关的各种场合了,恋人之间,父母和子女之间,医生和患者之间,同事及上下级之间。公益领域也不例外,基金会支持社会组织的同时常常也起到陪伴其成长的功能,社会组织和服务对象也在试图构建陪伴而非简单帮助与受助关系。可是,如何定义陪伴,从非陪伴转为陪伴式关系背后彰显的核心理念和价值观是什么?怎么做好一个陪伴者?实践之前,有必要对其概念及相关问题做一些梳理。陪伴起源于20世纪中晚期,中文Peiban,英文Accompany,在词典释义中定义为随同作伴。随着心理治疗领域的人文-存在主义的兴起,开始在临床与咨询心理领域流行。与弗洛伊德统治的早期心理治疗,把分析师视为权威,病人找分析师是为了邀请分析师帮助自己消除症状,分析师和病人之间无平等关系而言的方式不同。陪伴致力于构建平等的治疗关系,让这样的关系变得更加真实和真诚,相信让病人发生改变的不是治疗师精妙的洞察和解释,而是与治疗师形成的真实、真诚、平等的关系,此时,治疗师会更多的自我暴露,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在临床实践中,陪伴式人文主义关系和权威式医患关系各有优劣,在不同情景都有应用。陪伴呈现的特点至少有两层,一,人与人之间的地位是平等,不局限于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二,陪伴中的人际交往是真实、真诚的。其背后的理论基础是哲学中的人本主义和存在主义中的几个共同相信:一,建立关系需要理解和进入人的主观世界,不是依靠先入为主的预设和推断;二,认可人的潜能和独特性,相信人具有做出选择、进行思考和自由行动的意识和能力;三,真实很重要,自由和责任是对等的,当人可以决定自己如何生活时,也会为其决定自主地承担责任。陪伴是共同经历,有陪、有伴、有互动。不取决于陪伴时长更关乎陪伴质量。不是简单的陪同和回应物质需要,不是说教、监督和试图去改变。是需要时能够出现,是看见和肯定对方的成长与进步,是以对方需求为导向对成长提供尊重其意愿、适当引导不代替做决策的支持。是接纳,能给人温暖与信赖,是人的时间和知识的全身心投入,由此走进对方内在世界,建立互相理解和沟通的桥梁。陪伴的过程也是学习和完善自我的过程。 高质量陪伴有利于建立信任感、认同感和私密感。其作用不限于:提供精神和情感支持;监督和鼓励;专业方面的及时帮助等。
信任感,可能来源于对专业能力的信任,更重要的是对人品的信任。超越了“提供物质/帮助”模式下建立的信任。
认同感,以信任感为基础,指双方在某些事情的看法或价值观上能够达成一致,有共同的语言,共同的行为,甚至有共同的癖好。
私密感,是认同感基础上再上一层的情感。会形成一种只有彼此才能理解的默契,暗号或仪式,私密感会进一步拉近距离,加深理解、信任和认同。
总之,陪伴最重要不是看陪伴者的专业能力如何,关键在于陪伴者能提供的更为紧密的情感,是陪伴者对伙伴的真心付出。不过拿捏好陪伴的度,情感的度,极具考验。
人在心不在,是无效陪伴的典型,比如陪孩子的家长,让孩子自己玩,家长一旁刷手机。有效陪伴需要倾听、同理心和有效沟通。提升陪伴的PACE原则(来源儿童心理治疗领域):- Playfulness 有趣。营造轻松有趣的互动和陪伴场景。
Acceptance接纳。接纳是提供安全感的核心,尝试看到并接纳对方行为背后的愿望、感觉、想法、冲动、动机和视角,减少是非对错的二元评判。
Curiosity好奇。好奇促使我们从对方的角度看问题,产生共情。也能帮助对方觉察自己的内在世界,意识到行为背后的原因。
Empathy共情。跟随彼此的节奏,从对方的经历和视角去体验ta的内心世界。无论愉快还是困难,都愿意陪伴ta,给ta支持。
回到公益领域,常常听到公益机构和伙伴声称自己是一个陪伴者。怎样才算沉下来做陪伴,这样人或机构有哪些特质?我认为最重要的一条,是始终与你的服务人群在一起,对他们的需求、社会问题保持敏感,与时俱进。比如支持乡村工作者的机构、做教育的机构、资助官员,只有对议题持续的琢磨和钻研,才可能与伙伴建立共情,形成对话和陪伴。第二条,具有服务精神。有耐心,能够在纷繁复杂的情境中保持积极服务的热情和心态。第三条,谦卑、保持学习和好奇心。与服务人群是平等的,用优势视角来看待服务/合作伙伴,发现和激活他们的潜能,向他们学习。第四条,愿意发展和成就他人。发展的主体是对方不是我们,我们是协作者(facilitator),协助他们发现自己、提升应对问题的能力。实际上,我们也是发展主体,在相互陪伴中和自身也在不断完善,获得成长。第五条,营造爱与鼓励成长/支持环境。能做到不轻易评判,不随意否定,相互学习,去权威化,保持多元、包容,对公正公平有追求。第六条,对员工、对自己也能做到高质量陪伴。机构内部践行陪伴文化,强调去陪伴伙伴,但对待机构同事、对待自己时却做不到,这样的陪伴终究不可持续。需要我们内外兼修,一视同仁。一位在台湾投入身心做社区工作的伙伴说过一句话:当我们从心底里能够说出“我们”,而不是“他们”和“我们”的时候,就做了到陪伴。《从故事到疗愈》一书中强调,秉持真诚一致、无条件积极关注、同理性的了解,走进彼此的叙事脉络,人人都能做到高质量陪伴。
相互陪伴,在对话中走进。也是写作营所提倡的。期待与你一起,练习和感受高质量陪伴~加入写作营可扫以下二维码支付299元(199元营费+100元任务押金,完成任务可退)并备注你的微信号,或加微信号18275285972留言支付即可。即报即入,2020年,仅此一期,预计8月9日开营,满15人启动,最多不超过25人。具体规则可点击邀约|在写作中照顾自己,共启内在力量
若你对书写和自我对话能力较自信,对行动研究感兴趣,有意愿对自身经验做梳理,并希望与我们同行。可直接联系作者,定会碰出彼此如何相伴同行的路径:)从写作开始,邀你在行动研究路上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