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在流芳村。清晨5点多,躺在床上,迷迷糊糊听到天空一声巨响,然后听到哗啦啦的雨声伴着偶尔轰隆隆的雷声,离我的耳朵越来越近,越来越近。我的意识也渐渐苏醒,睁开眼睛,头脑里冒出的第一个声音:下大雨了,真好,会长家的秧田得救了,会长和夫人不用费力给秧田地抽水灌溉了,已经放进望天田里的鱼苗也不用挪窝了。我是5月13日近中午的时候到流芳村的。刚到就跟工作伙伴丽姐和会长夫人上山了。去和前天已经到村里的伙伴们集合,他们上午在田里交流种植技术。20多人,分别来自联盟的7、8个伙伴村寨,来流芳村交流学习生态农业种植的经验。流芳村是一个侗族村寨,位于贵州省黎平县茅贡乡,距县城37公里。全村100多户700多人。2005年,在社会组织和省内高校的推动下,村民开始走生态农业道路,恢复侗族“稻鱼鸭”传统耕作模式,村里成立了有机农业协会,流芳村也因此闻名。水源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天气,是其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之一。这是我第一次到流芳村,10多年前,我刚进公益领域不久,在贵州的雷山县做社区工作,就听说这个村子了。一直想来看看,没想到真正的到访竟然是这么久以后。此行目的,是了解村里返乡中青年们的情况。想做点什么,在做些什么,已有的实践经验、遇到的困难等等。来之前,已经跟会长有几轮线上沟通。正在田里分享经验的种植技术的吴会长(左一)
会长,是村里有机协会的会长,叫吴世先,绝对是国内生态农业界的名人。我们几个月前才互加微信好友,会长说话慢慢的,但声音很响亮。这是第一次见他,他戴着酷酷的西部牛仔帽,皮肤很黑,黑中带点土黄色,人精瘦结实,看着很精神。会长热爱田土,热爱农业,是生态种植的实践者、土专家,也是农业老品种的传播者、守护者。他希望村里的年轻人返乡利用流芳村的一方水土,发展种养殖业和乡村深度游,以提升农民身份的认同感和对农耕文明的自信。受疫情影响,赋闲在家并打算在家发展的年轻人变多了些,会长觉得这是一个适合推动返乡青年深入探讨在家发展计划、形成合力的契机。我来到现场,就是想现场听听大家的想法,未来可能有什么行动。不过除了开会和蹭会、蹭吃蹭喝,我这几天最意外的收获,是跟会长夫人独处的时光。会长夫人,叫石开兰,奶名婢五,又叫健云妈,路路奶奶。在侗族文化中,未婚女子都是叫奶名,待第一个孩子出生后就随孩子叫,**妈,待第一个孙子出生后就随孙子叫,**奶。我赶着清晨、下午的间隙和会长夫人上山,去看水田,去菜地摘菜、种菜,看她在厨房做饭,听她聊天。才发现,原来会长夫人如此健谈,一路都是她说,我听。之前在联盟举行各类活动中见过她2次,她从不主动说话,让我一度以为她是因为不太会说汉话,所以害羞不在公众场合交流。
会长夫人对流芳村的文化解读和农业种养殖方面的实践积累,不比会长差。一路上都在教我认路边植物,这是什么花,那是什么草药。有治疗咳嗽的、肾结石的、拉肚子的,等等。我在一旁不停赞叹,像频频点头的啄木鸟,嗯嗯应着话。既感叹会长夫人的博学,也感叹流芳村这样一块宝地,一个活脱脱的农耕文化教育基地。感激当地人守住这一方净土,只有泥土的芬香,没有农药、化肥、除草剂的味道。和会长夫人到山上看水田,水田里放了鱼苗,会长夫人每天都要来看一看,她说,最近的天太干了,如果再不下雨,这些鱼苗就得挪窝,挪到山下有水渠灌溉得到的田里去。 会长夫人今年53岁,属羊,会长比她大三岁。侗族的男青年,到了结婚论嫁的年纪时,就会结伴到附近的村寨去玩,看上哪家姑娘,年轻的男男女女就在一起对歌以表达爱意,对几次对上了,就交换定情信物,男孩送女孩银手镯和银项圈。女孩送给男孩亲手缝制的衣服和腰带。从谈到结婚,通常是几个月,快的几天,会长和夫人谈了一年多才结婚。出嫁那年,会长夫人17岁,会长20岁。两人共同养育了3个孩子。
这是会长夫人的爱情故事,我也如愿听到了不少返乡村民的故事。男青年A,之前在浙江打工,职位工资都挺稳定,做得不错。因不适应外面吃的食材,总生这样那样的病,但回到家就好了,加上孩子比较小,决定回家生活发展。回来5年多,在家发展种植,选了适合当地生长的折耳根和木姜子,从小面积做起,慢慢摸索经验、开拓市场。现在他折耳根的年产量有5-6万斤,占了县里接近十分之一的市场。他觉得现在的生活挺好,吃得健康,也能很好陪伴家人,虽然在家收入不比打工高。
女青年B,返村一年多,不想出去打工了,想在家做点种植业和食品深加工,开发一些传统的零食,让村里的孩子可以少吃一些小卖部的垃圾食品,也想着把家里木房子的三楼装修出来,可以在乡村深度游方面做一些探索。受疫情影响,今年种出来的东西不能拿到县城卖,半年来几乎没有收入,但她依然淡定:虽然没收入,其实也没什么花钱之处,加上期间的红白喜事取消,不用送礼,反而节约了不少钱。
还有在家卖有机豆腐的,做垃圾回收分类的,在丰富着村民对返乡发展的想象和信心。随着疫情好转,尽管一些人还是会外出。无论外出还是留守,祝愿大家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自己相信的价值,可以互相支持,活着,健康的活着比什么都好。像村民集体做事,自发自愿,形成合力。据说村里年轻人组织动员能力挺强的,前不久,每家每户自筹资金,投工投劳,把村里的机耕道路重新做了翻修。
从村里回来,我从协会带回一些有机大米、白糯米、黑糯米,红豆、和黄豆。想学做红豆糯米饭,这是我吃过最好吃的主食,村里阿姨说,把红豆和糯米加上一些盐高压锅煮熟就行。还带了村里自留的菜种,辣椒苗、茄子苗、扁豆、小白菜、黄瓜,以及会长家堆的猪粪肥。回到家就种了,怕把菜苗放坏。种完给会长和夫人发了个微信,终于开始阳台种菜,好开心。
会长说吃对食物,把食物变成药;吃错食物,把药当食物吃。
感谢流芳村的馈赠,不止是米好。感谢流芳村相遇的这些食物,这些人。有种(zhong三声),有种(四声),让我离土地更近,离实现自给自足的生活更近。
如果你对流芳村的食材和食物感兴趣,对流芳村的文化和农耕文明感兴趣,想到流芳来玩,走进这片净土,深度体验游,可联系吴会长。
流芳村,发展生态农业需要年轻人http://www.yogeev.com/article/447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