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启程|从21天共读写作营到共学社群
写在前面:
离开机构S后,我继续探索呈现公益行动经验的有效路径。希望做一个行动研究者,协同公益行动者和机构,产出基于自身行动的经验知识,以呈现公益行动的价值,助力公益发展。
新年伊始,我在公众号里记下了2018年自己想要推动的两件事情:
一是公众号“发展共学”的运营,通过自己勤快地书写和“威逼利诱”伙伴一起写,来呈现行动者的知识经验;
二是行动记录/研究基金的成立,用来支持和鼓励公益行动者记录和梳理自身经验,让公益行动的经验价值得以被看见、被承认。
如果,问我为什么要做这些——
最直接的回答——是为了推动公益从业者成为公益知识生产的主体,呈现自身行动的价值。
因为行动者生产知识的方式、传递出来的“经验”和研究者的主体身份,一直以来都不太被主流的知识生产者、学者及学术机构所承认,且实践经验相对理论研究的价值更容易被忽视,以致行动者自身都难以肯定自我经验的价值,从而忽视和没有信心对自我经验进行记录和呈现。
但是在我过往的经历中,却见到过太多来自行动者的所谓“土”知识在推动行动中发挥作用。
比如,没学过乘法口诀的奶奶,曾独自经营饭馆,在自己的算账系统里却极少出错;西南山区农民世代传习下来的“稻田养鱼”种养方式,被专家们奉为生态共生智慧的经典。行动者在长久以来的实践中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内涵,也通过师父带徒弟,口口相传的方式,输出和传递他们的行动经验。比如选牛种时,经验丰富的农民如何一眼看出哪头牛好;有经验的农村工作者怎么跟村民套近乎,在两三个小时内获取关键信息;北京‘都一处’烧卖比其它家更受欢迎背后有哪些经营秘方,等等。
所以我相信行动者可以生产知识,可以成为知识生产的主体,而行动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也给我了信心。因为它认为行动者即研究者,行动者是自己行动的研究者,也是知识的创造者。(杨静,2017年,在北京億方公益基金会办公室的线下沙龙的分享)
但从根本上回答,我之所以做这些——是出于对公平正义、社会平等的追求;是对弱势一边的关注和对压迫保持敏感而生发的行动;是自我工作以来,受“与贫困和边缘人群站在一起”的使命,及尊重、平等、诚信和透明等价值观所熏陶的结果。
当我看到——因为制度性不平等带来的贫困和不公时,我会难过,会气愤,会对处于困境中的人们感同身受,会想要为此做些什么。
因此同样地,当我看到——公益主流话语几乎被行业大佬,跨界空降兵,以及资本盘占;年轻的从业者带着满腔热情进入行业却因得不到有效支持和陪伴而失望离开;还有勤劳努力的伙伴和机构因坚守公益理想而艰难度日甚至被劣币驱逐良币时……
我也觉得难受。这不公平,公益从业者不应该成为困境人群,公益环境应该更友善、更包容。在这样的环境里,公益话语能够更多元;秉持发展/公益理念行动的人和事,能够被更多地看到;有更多的人和机构愿意支持行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促进公益环境的改善,而不需要行动者个人透支情怀来支撑行动。
于是,我发起了21天共读写作营,希望通过行动研究,协同行动者,包括我自己,我们可能正面临行动困境,正在探寻或坚持公益价值、理念,或希望推动和建设行业发展......把默会即内隐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显性化为经验知识,再提炼上升为公共知识,以此证明行动者可以成为知识生产的主体。
因为我相信读,可以丰富我们的思想;写,是启动自我改变的利器。读写可以助我们——公益行动者,走出困境,清醒前行,让我们有能力为我们的行动,为公益发声。
而我也是透过读写实现自我改变的人之一。自2016年7月至今,近两年时间里,我保持对当日所思所行的记录,从最初每天写200字,到自如地写下上千字,再到每周可以写出一篇文章输出自己基于行动的经验和思考,并完成了4万字的个人叙事。还尝试启动了2个为期一年的线上写作社群的实验,陪伴20多位伙伴坚持写了一年多的日记,并由此看到了彼此的改变——通过输出倒逼学习和输入,当你有了持续输出的意识,你就会自然地多看、多听、多思、多想,不断补充新知。
因此21天共读写作营,是基于过往经验而设计的,对公益行动者和对公益感兴趣的伙伴开放的,21天线上付费社群。希望与积极探索自我成长,向往美好社会,致力推动公益发展的你相遇,共同生产基于自身行动经验的知识,见证自我改变的发生。这一行动,也是我当下力所能及,可以推动改变的最经济、最直接,也最可能触及更多伙伴的方式。而它也已初见成效。
共读写作营的尝试初见成效
从1月开营迎来第一期的18位营友,到5月结束的第四期,我们已陪伴和见证了80位伙伴在营里的改变,在每一个21天里大家人均创作超万字,累积逾80万字,结束时,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感概——居然真的坚持下来了,没有最初想象的那么难嘛。
三营结营时的完成情况
“大多数时候,难其实是我们给自己设定的心理防线,而这里,就是要通过相互陪伴激发,打破这样的防线,促发改变。” 有人说。
冬萍,一期营友,坐标德国,博士在读。结营时,她说想不到21天这么快就过去了,最初报名的时候还挺忐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坚持下来。她说过去一年对公益有懵懵懂懂的认知,知道公益内部也有很多不同。但加入这个营,让她收获了很多意外,因为在这里她读到了关于公益和慈善的不同看法,结构性的不平等,叙事,公益的历史和行业反思这些,以及最重要的,是透过营友们写的与自己日常工作和生活有关的文字,读到了公益人日常中的酸甜苦辣,并为自己能够在这样一个网络里,用这样的方式认识、了解、走近大家,感到高兴与庆幸。
“在心灰意冷的时候,是这个community让我重拾希望。不管你是刚进入公益行业的‘新兵’,还是已经有一段工作经历,都欢迎加入我们。通过思考和写作,为自己发声,为他人发声,把负能量转化为前行的力量。”
这是Jade在二营招募时在朋友圈写下的话,她是一期营友,二营和四营的营主,她说,在写自己的故事的时候,她以为写作只是治愈的手段;但在写行业的故事的时候,她找到了未来的方向。她相信这个写作营能够帮助更多的伙伴写出困境,写出自我。具体可阅读她的文章 “写”出困境|21天写作5月开营~
我们还组建了一个14人的深度社群,每一期参加完21天写作营的伙伴都会接到邀请,可自愿选择加入,彼此承诺相伴一年。并有了14人共同发起的第一笔2万元行动记录基金,用于支持写作营和公众号的运营。同时,我们还共同启动了共建社群双周主题分享会,从4月7日开始到6月18日,共分享了12期。
我们的团队,也从最初我一人,到逐渐从营友中发掘组建形成了5人志愿者团队,有当营主的Jade和十七,有主持引导线上主题分享会的冬萍,还有微信美编和点子王屠屠。谢谢你们的信任,让共建社群的想法得以更好地落地,彼此的热情可以持续升温。
也感谢陪伴我们共度21天的每一位营友们,是你们激发了我们对未来的想象——让我们看到了,更多伙伴参与其中,梳理自身所知,为别人、为公益行业多做些什么的可能;看到了,通过写作营催生更多写手、营主,产出行动者知识经验的可能;看到了,营造行动者社群/社区,相互陪伴,激发彼此潜能的可能。
看到营友们每日写下的文字,我会感到温暖,会笑着发呆,会随着这些文字进入大家的情绪和经历里;看到大家在忙碌工作之余,在孩子睡下后才能来打卡,我也心疼,会想是不是把大家逼太紧;看到营友们开始互动并协助社群建设,比如主动分享自己的资源,点评营友文字,并因此慢慢发生的情感和信任连接,甚至有伙伴主动承担起社群建设的功能,比如做阅读文本编辑,给公众号投稿,这更是惊喜。
每一个21天,我们其实和营友们一样,白天忙于其它,只有用晚上或清晨的时间投入写作营,在公众号上记录和分享产出。每一天,都想再走近大家一些,总结和产出再多一些。
我们把自己分成了四份:一份,是要与每个人互动和建立信任;一份,是要时刻关注营的走向,根据大家的反馈进行回应和调整;一份,是自己也要写作,要有产出;一份,是对自我保持观察,记录行动和思想上的变化,就像用第三只眼看自己。坦白说,要同时做到四个我,很有挑战,营主可能会睡眠不足,会熬夜,原本早晚规律做的运动也不能坚持,但我们却享受这样的状态,享受被营友们的状态和文字滋养,享受营友们每一天的坚持,给我们的满满能量。
而共读写作营的运营本身也是一项行动研究,我们希望一年后可以交出一份关于共学体验与社群运营的经验成果。
21天之后,路向何方?
实际上,从开营第一天,我们便没有停止过思考——如何跟这群优秀的、对自我成长有强烈要求的伙伴走得更远?也在不断积累经验,完善模式,几乎逢人就介绍,像个销售员,而这样的我是我过去无法想象的。只是因为认同,我突破了自己。
交流中,也常遇到挑战,“你的潜在客户有多少?这个事情能盈利吗?参加写作营的人数这么少,如何评估影响力?” 说实话,我并没有想过能通过写作营赚钱养活自己,只是更认同这件事本身的意义:我想营造一个社区/社群,在这里,每个人的感受和体验都应该被表达,每个人的经验知识都得到重视,每一个人都可以彼此陪伴,让身心安定。
尽管,当初有一些设置,还不能很好运作 ,比如每周尝试回顾并完善一周写的东西,及拿出一段/篇自己满意的文字邀请伙伴点评和修改等。但我们会根据每一期收集的营友反馈不断完善以提供更好的体验,比如在三营中加入了“拌饭酱”,提炼分享每位营友的写作精华,在四营中增加的同桌制度等等,这些会更易于有互动互学需求的营友间建立连接,通过交流激发灵感。
这也让我们对未来充满期待,因为——新营将迎来第100位伙伴;一个深度陪伴的共建社群正在形成,营友们基于这个社群,已共同完成了12次线上分享,并设立了一笔2万元的行动记录/研究基金。而被需要和信任,大家或大或小的变化,以及通过推动营友分享而正在发生着的营友们除了与营主单线链接到逐渐产生彼此间的链接...这一切,都让我们觉得幸福,是你们,所有参与21天共读写作营的伙伴,让量变的积累产生了质的飞跃。
如果你相信个人能触发改变,相信社群的力量,相信陪伴和生命影响生命的意义,那就加入我们——成为营友,营主,公号平台共建者,行动记录/研究基金支持者,为自己,为别人,为公益行业多做些什么。
你会成为那第100位,200位伙伴吗?加入可扫以下二维码支付199元(99元营费+100元任务押金,完成任务可退)并备注你的微信号,或加微信号18275285972留言支付即可。即报即入,每期20人满开新营,超过人数则延至下一期。
为何收费?其一是希望正视一个概念——公益是有成本的;其二,是基于对这个倾心打造这个产品的信心,我们希望各位(天使用户们)名正言顺滴给我们挑刺,推动我们持续精进,做得更好。更多入营指引可查阅 共读写作营|成为彼此的太阳,无需借别的光
写在后面:
这是我的公益生涯12年轮回后的新启程,期待与同行者一起助力公益行业发展。做自己行动的觉察者、反思者、记录者;并协同公益行动者和机构,产出基于自身行动的经验知识,以呈现和提升公益行动的价值和成效。
尽管行业的发展还有很多问题,但也有利好的一面值得正视,如政府、社会及公众的关注力度和资源投入的持续增加,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投身其中,各地及各领域的平台支持机构及第三方服务机构的出现,对公益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的推动,互联网、媒体网络的快速发展,对提升公众参与公益行动监督和问责中的助力等等。
相比起过往,现在的整体环境终究是更好了一些,而相比起之前的发展前辈,我们现在遇到的挫折,多一些折腾也并不算什么。正如在访谈龙思海老师时,她生于1960年代,彝族,西双版纳妇女儿童心里法律咨询服务中心主任,一个讲故事高手,我们问她,“您遇到了这么多困难和挫折——亲人相继离世,最好的朋友,自己的妹妹自杀,自己又离婚..….,却一直像个战士一样往前走,你内心有怀疑过自己吗?”
她回答得非常坚定,她说,“在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对世界的新奇感,遭遇越多的挫折反而让自己更容易看开,你想,即使在那么累的时候,都没有怀疑或者想要放弃,对自己想做的事,还能有什么可怀疑的?都是我自己认准的呀!”
促成改变并不容易,推动改变的过程,也总是机遇和挑战并存,会遭遇挫折和沮丧。既然是认准的,就不要轻易放弃,做一个积极的行业建设者,而不是一个消极的抱怨者,总会找到自己的角色,会寻觅到新的伙伴,新的团队。
正如此时的我,也加入了新的机构M——致力通过专业的咨询服务和行动研究,支持公益领域的人员和组织提升行动成效,推动行业发展。且不论我们能够一起走多远,我只是清楚地知道,在这个共同目标的牵引下,我们可以相互助力,彼此成全。
下一个轮回再见!
愿我们都能成为太阳,无需凭借谁的光。
打赏支持行动记录/研究基金
鼓励行动者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