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YǏN隐 创始人专栏 | 我的奢侈品

YIN隐 2022-07-30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Visionarying Author Ayur悠悠


因为之前🇮🇹教授的推荐,有幸和曾经叱咤风云的一线奢侈品全球一把手大佬一起工作,接触了一系列行业顶尖人士看待问题和经营管理(毫无可复制参考性)的思路与操作。

几个项目下来,最大的感受有三点:


 1/  这种为别人的品牌提供管理咨询的顾问工作,真的不再适合我了。我可以短期出谋划策支持,但是长期的深度投入,真的需要非常大的热情和耐心——而我宁可把这些精力放在自己小小的创造上面,也更愿意、更可以直接为结果负责。


△ 在初见的巴黎酒店,🇮🇹大佬打开箱子里面全都是纸质资料

被这种复古老派(且不环保)但很有效的工作方式吓到


 2/  眼高手不低,实在很难,更难的是保持好心态。如今我已经不会被工作机构的fancy名字和title吸引了,当看到global状态的纸醉金迷和坐拥众多资源时的顶端操作,想的都是要清醒务实地回到国情和草根现实,如何坚持自己的状态和步调,想回去赶紧干活……


 3/  能得到这个推荐纯粹意外。我是当时坐在那个奢侈品战略课堂里,唯一没有要找工作的人……只是在坐在第一排不停提问和回答,专门约来客座的高管和教授问自己公司和品牌针对性的问题……反而给他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大概不论是求职找工作,还是pitch业务合作,一个人是否能够不卑不亢、以平等的身份被赏识和被给与机会,一方面是展示出在该领域长期持续稳定的专注与投入(靠谱),另一方面也需要靠自己的努力每一次都争取做得更好、制造惊喜(用心)。



不过还是感谢这位mafia老大哥的欣赏,愿意支持我以YǏN隐的身份来参加了这场打完八折还是3200美元门票的昂贵的奢侈品峰会。这种会议,其实大大小小也参加过不少,这次的特点,开始时觉得可能就是 贵 吧……盛名之下,真材实料和徒有其表共存,乐观与悲观并存,开创与盲从并存。期间嘉宾所有观点不能一概听之,更要有自己的判断,学会 在废话中捡拾隐藏的干货 。还是有一些值得记录和思考的,写给自己,也分享给有兴趣看的人。


△ 想拍个正式照装逼,被毒舌好姐妹嫌弃衣服裙子太皱不够精致

发型不够饱满,影响会议观感,错过了100个亿的合作机会


 What's Next : 

 The New Luxury World (Dis)Order 



这次活动的主题,是未来奢侈品世界的(无)秩序。实际的话题不仅仅局限于物质的奢侈品,还有精神的和体验上的,以及思想上的。虽然因为别的工作错过了半天的议程,还是记了不少笔记,才不枉抛下和team一起兴高采烈的双十一发货作战紧张跑过来。下面打乱顺序综合整理提炼了 11个大点儿 ,是让我思考、留下印象以及对工作有参考的话题,从行业现象,到产品设计,到观念传播。


△ 如意和复兴同台,还有各种CEO level的品牌负责人

但是如果永远只是台下观众,又和你自己有什么关系呢~


 1/  鱼龙混杂的信息,更需要分清来源和独立判断 


整个峰会一开始,纽约时报总编就提到选择香港的优势之一就是媒体自由。然而上周刚刚发生了金融时报记者被censor禁言的事件,他感到十分遗憾。午餐会的时候和身边的人聊,NYT Luxury负责人说Trump上台后,人们越来越厌烦Twitter和其他社交媒体上的假消息,纽约时报电子版订阅量反而增长了


香港SCAD创意学院的院长告诉我,他们会给本科生开设一门“信息搜索课”,专门教内地来的本科生使用Google和Pinterest. 我一直觉得很有意思。获取科学上网的能力,是对知识和信息的渴求,随之而来的是思考与判断,以及对一个信息源从第一印象就进行批判,和行动上的多方求证,这样才不太会盲从被喂过来的信息 —— 而允许这部分人自己科学上网,是政策masterplan的一部分吗?


而当一个人没有机会学习和掌握最基本和理所应当的搜索工具和技能,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么,也不知道自己可以如何去知道,渐渐失去一切求知和求证的动力,也不觉得自己需要知道,是可悲还是幸运呢。



 2/ 奢侈品和时尚的表象,是社会变化的最敏感直观的风向标 


4年前还有太多如今的世界热点,当时完全不存在。峰会这次回到香港,不只是因为亚太地区尤其是中国作为世界奢侈品行业1/3的购买驱动力,更是因为变革的主题


有那么多现成的报告,我实在有点懒得听和说“中国消费者 vs 奢侈品市场”的各种数据。就直接看段子,消费者信心Sentiments反映到时尚的风格上,和“去哪里买”、“怎么买”的决定上。不管是升级还是降级,好像总需要买点什么吧。就像反腐之后大LOGO奢侈品和酒的消费降低了很多,NIKE ID定制产品却一路飙升。聪明的中国消费者会计算汇率和把握政治风险去全球买买买,会在土耳其抢购捡漏发国难财,也会因为贸易战在今年十一黄金周减少了42%的美国出境游,简直薅羊毛精明过人;另一方面,中国消费者也还在买流量明星代言的款式,买自己不能完全理解和不一定适合、能驾驭的奢侈品,相信他们故意为讨好中国市场打造的所谓定制版,享受这种短暂的快乐。



Thomas Friedman在现场说,在这个交互影响的世界(早都不平了),中美其实才是一国两制,而不是中国/香港。我觉得他这本新书也挺适合反映奢侈品和时尚的趋势的——要理解和在21世界生存,你就得理解这个星球同时在加速的三大驱动力——3M Forces: Moore's Law (科技-摩尔定律),the Market (全球化市场)以及Mother Nature (气候变化及生物多样性丧失)。所以呀,时尚是一个非常有力的工具,反映着当代最受关注的争议话题和问题,可以很容易地通过设计和造型和明星,吸引普罗大众对于某个议题的注意力。也许(希望不会看到的)有一天,《银翼杀手2049》和《Madmax 5》里面的风格真的会成为那种生存环境下的潮流。


△ 《世界是平的》作者Thomas Friedman 这本新书

“谢谢你迟到了” 作为大会伴手礼也是挺合适


 3/ 东西方出生地差异,与品牌在全球文化的影响力 


某个嘉宾的观点,我觉得很讽刺。作为一个华人设计师,并且品牌的主要消费者都在亚洲地区,TA选择在巴黎发布品牌,直接说了因为觉得这个对中国人很重要,很在意,需要赚取(崇洋媚外的)消费者对于西方奢侈品的好感,作为品牌附加值。然而当被问到“未来有越来越多的华人设计影响力,品牌的起源地是否还重要时“,他却可以轻飘飘地说并没有所谓。


显然,这个问题和下面那个”科技是否影响奢侈品手工制作的独享尊贵感”一样,是一个很多人都想要突破、但都在遮掩的现实,会议上是找不到答案的,需要每个人和每个品牌创造自己的解决方案


意大利大佬讲某一年他的纽约办公室里,同时有信仰6种不同宗教的员工,基督教伊斯兰教日本佛教素食异装gay……各种标签最后不过综合到如何相互尊重对方作为一个个体的人,无非是协调一下早晚要祷告的和中午要礼拜的需要。大家工作不是找朋友和伴侣,是为了共同的品牌喜好和信念聚集到一起,并不用太在乎这些外界的标签。


△ 大佬穿着自己“real·操盘过”的品牌的皮衣鞋子和包包

一身黑室内戴墨镜🕶,还让我不要总是business attire

不要隐藏自己的叛逆少年内心……


对我而言,中国品牌可以美学元素是东方的,但设计语言和传播方式是全球的;也可以设计元素是无国界、无时代限制的,而品牌态度和内涵美感是东方的,包括谦逊、耐挫和快速适应的品牌生命力 —— 以及最后想不想要去参与一个全球竞争的野心和能力。毕竟一个人无法逃离塑造自己的成长经历,而这些也会如实反映到品牌的塑造中。


想要做一个genuine的人和品牌,都需要忠于这个自己,而且令自己不断螺旋成长去带给品牌更深的内涵和跟大的外延,尊重和坚守品牌的DNA,同时根据消费者和时代的需求去创新沟通的形态。



△ “我们的设计就是希望您这样的女士佩戴!” “哇你在巴黎有店吗?”

 刚好遇到纽约时报奢侈品执行总裁Alexandra L女士,被揠苗助长

谁不想要全球品牌的fantasy,但现在真的没有能力和精力呀~


 4/  当消费者不再以物理属性划分,品牌和产品也无需执着于每一季发布. Market of ONE 是常态 


今天北京天晴,5度,微风。伦敦8度,但是下雨阴冷。香港25度。迪拜38度。北半球一直掌握着时尚界的AW / SS 秋冬春夏趋势,但全球每天每分钟有1.1万架飞机飞过,在几个小时内换一个生活状态完全是现实。人们的穿衣换季已经模糊了边际,品牌还执着于每季发布,已经没有意义


同样被挑战的,还有发布的标签化和标准化。Millennium 千禧一代,是过去几年任何媒体和研究的绝对重点。然而未来老大众媒体和流水线生产作业不再统领话语权,是算法和AI,集体智能、机器学习和customer-to-maker的时代。性别年龄职业等等这些客户结构分类的陈旧观念会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基于数据和消费习惯划分的一个个独特的个体 ,只有 Market of ONE .每个人拥有只面向自己的市场,TA自己就是这个市场唯一且最重要的受众。


这一点上面无论是阿里巴巴的千人千面,还是LVMH的Market of ONE,都在笃定同一个未来,一个以个体消费者为研究和服务单位的未来。不在乎你本身是不是一个大众品牌的定位,关键是你的业务能不能显得个性化。最终的结果是一种精妙的奢侈感,不管情况下都以消费者想要和自在享受的方式宠溺(pamper) 他/她, luxury not "in your face" but "in your way". 


这是一种奢侈品大规模的个性化(personalization at scale) ,比起表面的营销,背后支撑的技术和运营体系才是最重要的。



 5/  关于如何调和“传承”与“创新”的矛盾?高科技制造是否就不luxury了? 


变者恒变,而如何在一个重视heritage和timeless的行业与创新找到妥协和平衡,没有人有答案。我们常常在老牌奢侈品的网站和广告看到一个强调exquisite craftsmanship的篇章,一个老师傅的手指在工作台前“临行密密缝”,需要XXX道工艺、XXX小时人工等等。当3D打印成为服装、鞋子、珠宝乃至建筑的制作方式,大数据可以代替设计师成为趋势判断的灵魂,站在立场两端的人们不免会有不同的担心:

—— 我是否跟的上时代?

—— 我强调了100多年的手工传承,是不是意味着不能碰自动化科技?

—— Tech driven的我是不是就不高级不奢侈不值得被尊重了? 

……



我曾听Loro Piana 一位品牌负责人讲到,他们对待这个问题的方式,是将奢侈品手工的过程中那些隐藏的细节,都用digital创新的方式呈现出来,无论是官网互动视频还是店内触感,让消费者直观看到和体验到,作为形式上的创新,但行业生产的本质,还是骄傲的人的手工工艺。



这次会议,如意集团邱主席的回答角度,反而有些意思。如意的大型纺织工厂已经能实现几乎无人操作,并且(号称)未来1-3年可以实现无水生产,彻底解决美丽的时尚遗留巨大污染排放这个问题。


那么,同样都是花了大价钱和大精力投入研发的,绿色生态的、智能自动化的、数据联网的,就一定不如兢兢业业勤勤恳恳的手工珍贵吗?后者只是人力的专注,而前者还更难实现一些,而对这些的投入和实现能力,是否也是另一种匠心?



我还没有答案,但觉得很有趣。在珠宝制作这个领域,我们还在用和三四千年差不多的概念和手工技术,在制作timeless又体现时代特征的金属宝石物件,用来承载人类的情感与记忆虽然3D打印和蜡模的原理差不多,但精度还完全达不到手工的触感;而手工加工没有那些机器的支持也很局限。对于科技创新,我既不抗拒也不刻意迎合,只努力保持信息开放和敢于尝试,但这些都是可以为品牌所用的术,道的本质还是品牌自己想要走的路,去选择实现它最合适的方式。


 6/  再也没有"Digial”和不digital之分,大家都是一个立体的活人嘛  



这枚叫做Ian Rogers的美少年曾经在Pepsi和Beats工作,把一些音乐和快消的动态能量带给了LVMH,如今在集团担任Chief Digital Officer. 然而他却说,他的世界里从来不曾有Digital这个概念,也更希望自己的title是CTO —— 因为这个世界并不是从纸质档案一天跃进成数字化的,而是逐渐关联的;也不会有专门的digital P&L 损益表,因为没有数字消费者和肉体消费者的区别——就是只有一个客户,一个人。


当人们已经变成一天至少看150次手机,即时聊天软件再也没有brb(be right back) 而是随时在线,人在电子进化,而我们卖的东西是给人的,我们也要进化。不管是你奢侈品还是什么,只要你不能给你的客户提供他们需要的,总有别人会的,还不如早点死了给竞品腾腾地方……



奢侈品数字化,只需要继续把奢侈的体验搬上线就可以了。但值得警惕的是,技术本身并不能带来好的客户体验。SALESFORCE最终只是个工具技术,不是客户体验不能本末倒置(就像很多想要搞创新的零售门店一股脑自己装个魔镜、假3D扫描等等)。我非常认同,在奢侈品和时尚领域,对于技术不能是拿来主义,要真的去想象和设计一个适合的客户体验,然后用技术去支持和实现。也不能让技术去引领创意,而是在创意背后用operation excellency去支撑


对于技术不能本末倒置和操之过急,这一点Ralph Lauren的CEO Patrice Louvet在大会结束互动提问时也提到了。“什么是我一生做过的错误?” 他说,可能是因为之前在P&G工作得太久,过分迷恋和迷信成体系的规则与数据、技术等等,忘记了在集团内部推进的过程中,花时间耐心去打理感性的人心,解释目的和好处,掉进了技术的陷阱(让我想起了刚开始推进团队使用TOWER沟通和配合工作的费劲,真的很需要一段时间的习惯和适应)。



最后Ian小哥给所有品牌开了三剂解药,大家斟酌自行取用。


 7/  未来每一天都是双十一级别的战役(好可怕) 



这一段我很喜欢,分享人是双十一第二天看起来略有疲态的白求恩本尊(Michael Evans,阿里巴巴总裁,曾经的高盛“亚洲之王”,一个在阿里花名白求恩的加拿大人,促成了Trump和马云的见面……)。面对台下多多少少有些挑衅和质疑的奢侈品品牌,提出的那几个 盗版和知识产权保护  电商vs传统  打折促销伤害品牌 等等老生常谈的问题,他的几段回答颇有意思,我自己理解和翻译一下是这样的 真·霸道总裁宣言 


“在中国我们热爱竞争,竞争让我们更清醒锐利 (Competition sharpens us).”  |  更值得思考的是,未来对于商户我们的持续优势、对于消费者我们的持续价值,到底是什么。拼多多这样的平台可以engage更多人参与贡献到中国的整体消费经济中(而买的更多更能分辨好坏哦),腾讯也在以社交和游戏的方式加入新零售,谁都要来掺一脚玩,能不能玩的好就不好说了(自信笑~)。


“我们的目标不是20%的电商市场,而是整个市场 (total addressable market),当然也包括80%的线下实体经济。” |  百货和Mall都爱死我们阿里巴巴了,我们旗下还有50家银泰,新零售就是要把eCommerce的e拿掉,让mall更能和消费者全维度的互动,只有在现在的中国才能体验这种创新,外国媒体和公司到现在还是把阿里看成是电商平台,就太狭隘了。


“打击假货和保护知识产权最大的受益者是我们自己。” | 别忘了天猫是给阿里赚钱的(对淘宝是赔钱的),天猫的政策和资源和活动机会都倾斜给掏钱的大品牌客户金主爸爸,(虽然版权保护执行上还有诸多问题),但如果不保护他们,影响的是客户的信赖→不来天猫开店了→没钱了→大家都别玩了。一步步分出天猫、又分出luxury pavilion也是基于这些考虑。


“未来每一天都是双十一级别的运营要求。” |  之所以现在如此投入物流和数据,就是因为我们相信未来每一天都会是双十一的交易量,这种规模的消费和流通。是不是及时能在购买当天甚至几小时就收到东西,线上点击购物和物流的体验、甚至快递小哥递送东西到消费者手上的体验,都是完整的购物的一部分。


“不向平台的促销规则妥协是品牌自己的能耐。” |  对于奢侈品在电商打折这件事,我们是market place 平台,不是品牌,品牌自己决定自己的定位定价4P等等,打折促销是你的决定,premium端着也是你的决定,比如啊有个奢侈品美妆从来不打折促销也没有赠品,双十一一样超高成交。所以能不能借力这个平台实现你自己的价值,最终还是要看你全方位的品牌号召力能不能到位。(绩优生案例不能以偏概全啊喂)


△ 看到LVMH的logo官方打在天猫页面上

对很多奢侈品行业的老人来说,也是“有生之年”系列了吧


在这个极度动态的时代,抱着“有生之年”的理念,恐怕每天都要大跌眼镜。京东签了Farfetch, 阿里巴巴和Net-A-Porter开始深度合作把奢侈品带进来,Ian Rogers说LVMH决定旗下品牌加入天猫的逻辑是——马路对面有一个concession费率只有5%的商业街,上面熙熙攘攘人流量极大,我不在那里开店是不是傻?我唯一要注意的就是不能让我的LV店开在拼多多一元店旁边。对应白求恩的话,一个是品牌方,一个是平台方,双方的决定并没有什么设限,也不用替任何一边杞人忧天操心。最后无非是看谁能大胆把握战略方向后、把控执行水平了。真是一场值得期待的好戏。


△ 感谢白田同学在2018年双十一之前的随手拍

虽然很不好意思,但我一定要留下这个打卡纪念点

希望N年后能用得上哈哈


 8/  CO-CREATION 共创的能量,以及品牌需要的个性态度 


有人可能还记得时尚和奢侈品的黄金时代(?),品牌只需要每个季度一次秀,直接用产品和所有人说话,无需过度展示和解释。现在呢,是社交媒体上每天每小时不间断地沟通和说话,光靠品牌自己产出的创意内容肯定不足够。曾经有一段是UGC (User Generated Content) 火爆的时期,后来社交媒体平台对品牌官方PGC (Professional Generated Content) 的能力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但现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需要的是Co-Creation,共同创作。我理解分成几个层面:

- 品牌内部

- 品牌in house与Agency之间

- 品牌与用户之间


创意不再是创意总监的一家之言,而是从团队和基层中间出来的,去激活合作伙伴和消费者本身的创造力,以及团队的创业主人公精神。管理的挑战变成了,如何去empower每一个普通的个体创作出与品牌DNA息息相关的内容形态?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在这种模式下,创意不免要来源于失败,要珍惜失败的价值,没有对失败的大胆包容就不会有创意上的突破。


△ 寺库国际站CEO和首席战略官Federica Marchionni马女士

讲平台创造体验,还和我说"Thank you for your business" 😂


在活动上骄傲卖观点的,还有NIKE的首席设计师John R. Hoke III. 他说像NIKE这样的品牌,消费者早已经可以把品牌官网/电商作为一个设计沟通的平台,而非仅仅一个消费的平台——品牌作为平台,而且是一个1对1沟通的平台。这样的品牌需要 输出自己不再中立的价值观 ,哪怕是有争议的信息点,只要是自己相信的,就值得和敢于站出来维护。回归Just Do It打破边界的初衷,带着使命感诞生(brand create purposes) 和去改变世界,影响它的消费者去做出自己生命中的改变行动


△ 我之前给某潮牌的咨询报告里也写到了这点

Time's up for the Status Quo


这是时代和过剩的消费品,对品牌提出的更高要求。比起奢侈传承和极致工艺,更重要的是品牌的价值观——what do you stand for (这几天LV的航行展很可以说明问题,而且策展人没有把重点放在奢侈,而是关注创始人作为一个12岁的平民小男孩对于世界和探索的渴望初心).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品牌可以去代表争议性的价值观,但并不是刻意标新立异、寻求争议。这应该是一个长期坚持品牌承诺的极致成果,一个与年轻一代用户沟通产生的自然结果,而不是一个主动的目标。毕竟言论自由、女权、环保……不同时区和政治人文环境下的消费者关注点都不同,可能是一个地区的人争议的,另一个地区的人完全不在乎,刻意讨好就没意思了。一个有全球化竞争力的品牌,最终还是靠自己真诚的愿景和解决方案去吸引到关注它本身核心价值的消费者。并不只有制造冲突,才能吸引眼球


 9/ 大众流量KOL的价值受质疑,品牌需要找到忠于你的亲生Nano Influencer 


关于在中国做品牌传播,social media KOL花费有多贵这点就不用说了。我记得刚开始在奥美做social media campaign的时候一直要给国外客户解释为什么中国的blogger不懂seeding,为什么要付费……几年的市场普及教育过去了,看看现在VIP博主什么定制待遇。的确有一些头部博主真的很厉害——稀羽毛,有思想,有风格,勤劳能写会拍真带货,但更多的是大量存在的雷同号,泛泛的时尚、旅行、生活方式博主/网红/营销号,overinflated, 收费高+刷数据,趁自媒体还有活路的时候竭泽而渔,让自己和甲方都陷入不健康的恶性循环,不仅劣币驱逐良币,良币根本铸不出来了。在微信流量越来越贵和难以获取的现在,小红书、抖音甚至美图秀秀社区和淘宝直播已经成为了下一代的战场。



作为一个曾经认真负责体贴甲方合理花预算、现在自己(因为没预算所以不得不)很理性的甲方,一直都在感慨 “相识于微时” 的好处。有时候不用追求盛名在外的流量明星KOL和当红节目来代言和蹭热点,这些是广告,你知道TA是公事公办的推广,是大众明星和意见领袖,不会有太多个人的相关性,也难以产生小众的影响力和黏性。我比较喜欢的都是真实的人,可以直接地沟通,真实地相互欣赏、喜欢和认同,真实地愿意帮你推荐,也为相互的成长开心。


这里就有了相对于marcro influencer的micro influncer概念 —— 粉丝小于1000人-3000人的“意见领袖”,社交媒体上没有广泛的受众,只能harnest身边的人,不追逐数据自弃自认,更真实,更真诚。还有很多像我和我身边的朋友,这样的可以叫nano influncer了吧——基本没有公众发声影响力的渠道,也没公共人设,也没公关给seeding礼物。但是偶尔一旦有了,自己真的用了喜欢,就会朋友圈真心推荐,会有被信赖的个人化的转化效果。


△ 比如这条很真实的感受和瞎拍,下面大概9个人问和要买

有某D轮CEO和某广告大佬和某女企业家


感谢穷,则思变,YǏN隐的早期成长也是感谢一批亲朋友和核心金主的极致热爱和扩散。但当这批亲友红利消耗后,品牌要感恩更要前进——如何不断持续找到这些人,并且有时间精力去和他们单独对话,成为了新的挑战。


 10/  过度奢侈 vs 佛系克制—— 最时髦的“奢侈品”定义,是那些没法试用和共享的稀缺事物 


Luxury,  这是一个形容词,也是一个名词。当物质被讨论到审美疲劳,富豪的奢侈都变成了——时间、健康、体验、隐私,以及有选择和自由和能力


△现场当然少不了邮轮、私人飞机甚至潜水艇的赞助


作为一个并不拥有也不贪慕奢侈品包包的人,我对奢侈品的态度一直是“能驱能伸”的使用主义,和我对手机、电脑、车一样,千万不能让我供着它买之前审美和心意相通,认同理念和故事,买之后能对生活带来巨大的改变和心情的预约,能轻松负担价格,能出差的是很后舍得随便扔地上踢来踢去那才是我真正选择和拥有的。共享经济的趋势蔓延到奢侈品,我不是要炫用的目标受众,却是受益者。这次来香港在TryTry上租了背5KG+东西的Celine,因为真的缺个结实好看的大包,真实非常实用了(插播一句,TryTry也是我们“相识于微时”的好合作伙伴,和大牌珠宝并列一起的基本就是YǏN隐了,看买卡地亚的人尝试了一个不知道的小众品牌然后觉得惊喜,也很奇妙)。



我觉得这样看来 如论如何也不能去试用和分享的奢侈品,真的就是个人的时间、健康、隐私和体验了。 不因为趋势焦虑,选择与自己有关的,不去奢华炫耀,而是低调节制,就成了奢侈的新时髦和品味象征。像这场讨论的主题 Extravagant Excess vs Brand Temperance, 钻石的大小,不能体现佩戴者的品味。但钻戒背后的独一无二的故事和情感关联,才是是别人艳羡不来也无法超越的奢侈。(话说我们帮一位朋友的定制“水晶钻戒”,是他在K2出生入死、当地夏尔巴人给的一块白水晶+自己在喜马拉雅山捡的鹦鹉螺化石做的戒指盒,比起一掷千金买了XXX克拉,是不是厉害死了!




那么艺术呢?艺术是另外一个最热门的奢侈品,是一个值得被大众分享却经常被私人珍藏的领域。艺术令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定格成凝固的瞬间。300万文艺新中产迫不及待用艺术彰显自己的奢侈,美术馆看展装逼指南代替了表和游艇。投机主义的新富人群,常常困扰于买什么东西才能震撼到朋友。我还挺同意某拍卖行(好像不是苏富比)一个嘉宾的闲聊,他认为art is not an investment. 艺术不该是投资,而是一段感受。你真的喜欢,不应该投资藏起来,不是拥有,而是分享(不然就会被Banksy那样淘气反叛??)。



 11/ 你想留下什么样的痕迹和影响力?


电商带火了物流和包装行业。双十一热闹之余,也产生了无数的包装垃圾。同理还有触目惊心的共享单车坟场,被设计为只能用2年不到的劣质自行车在疯狂占领市场未遂后被不负责任地堆砌在那里。


这种泛滥到无情的生产和消费规模真的好么?我们真的需要这么多吗? 我觉得在这个行业里的人都资格也有义务不把这个问题当做一个 白左的口号 ,而是真的思考自己的行为,给这个星球留下的痕迹,能不能在不伤害环境和其他生命的情况下创造,和享受。



△一个我非常喜欢但细思又哀的冷梗……


和绘画一样。一位真正的艺术大师,珍贵的并不只是那双手的技艺,更是背后的思考。所有的创作人 / 企业家夜不能寐的问题列表里都应该有:我们到底在给这个世界带来什么?



这位TOM大叔刚刚结束了自己在奢侈品行业30年的生涯,开始自己创业成立了一个工作室,为新品牌提供咨询服务,同时给自己定了一个目标——要有多少固定和时间和收益投入到公益和环保中。我们聊到在这一点上,我想通过YǏN隐实现的社会责任及供应链上的目标,以及目前面临的阻力,对方鼓励我说well虽然很难但是总要开始早点做呀,而且正是因为难才要去开始,虽然力量小,但是却在做实事和抛砖引玉,而不是等到某一个自己觉得时机、资源和能力都成熟的时刻再开始。你看那些大集团,要么亡羊补牢,转身步履维艰,去公关一件本身不在自己创立初衷就在意的议题;要么早已在发展中完全迷失和忽视了这点。


趁现在快开始。 在出生的时候,就思考自己死后可以留下的价值。向死而生,不枉白白为世界制造一个新的存在。



 End Note ///////////////////////////////////////////. 



作为峰会奢侈享受的一部分,在K11 Atelier的顶楼感受了一场完全不同的浸入式交响乐。我旁边坐着小提琴中提琴背后大提琴,非常惊喜的立体感受,心悦诚服。动如脱兔又严肃霸气的年轻获奖指挥人,开始先请两位观众上来瞎指挥(真的是胡来),全场哄堂大笑,更显得正式的演奏值得赞叹。


任何传统行业都可以有颠覆式的产品和体验创新,第一个想到和实现的人是创造惊喜,别人再重复是东施效颦,自己再反复只卖这一套就是自造孽的《伤仲永》了。


△ 发起人是坐在我前面的郑志刚,新世界集团和周大福的公子

在财富的基础上,他正在发挥自己颠覆艺术 x 商业的能量

握了个手打了招呼问好,我也没多说(有什么可说的……for now)


离开会议的时候,又想起路边看到的Repossi的广告,比起产品本身,更被画面的空灵感觉惊艳到。这个低调隐藏但快要藏不住了的意大利百年高级珠宝品牌,2015年由LVMH入股,这之后的3年,应该会完全颠覆之前90多年的积累(但还是需要那些积累)。目前中国还只有香港澳门有店,还蛮期待它会以一个什么样的声音和方式,正式进入北京上海消费者和国内时尚奢侈品媒体kol的视线——对于YǏN隐来说,又是一个积极的鼓励和压力。



上次去完阿里巴巴探访,回来就和team分享说,一定不要觉得自己在798艺术区偏安一隅,仅仅只是在做一个独立设计师珠宝品牌的日常执行工作,做表做图不闻窗外事。


我去关注和看这些,去驱动我们做的每一件事,往大了说,都和这个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发展趋势息息相关。不论是贸易战,还是双十一,还是气候协定,会影响我们作为消费者的信心,会影响作为品牌创始人的眼界和初心,也会影响一系列的商业关注点和决策。这是一个古老的行业,证明这个所谓的商业模式是可行的,但在这么多新趋势、技术和工具和冲击下,千年的真理也不是刻舟求剑一成不变的。如果不想永远被这些变化被动影响,就努力去做主动引领的事情,在顺势而为的基础上想办法先人一步,做出不同来。



之前不是YǏN隐做的好,真的是当时国内其他人做的太差了…………稍微用心一点,就会显得与众不同。比起2014年的一片空白和白手起家,现在的新生品牌层出不穷,竞争比原来激烈了很多,新品牌不管是设计、拍片还是商业包装也都成熟厉害了很多,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佩的地方。如果我们躺在之前累积的成果上不每天反省和提升,因为懒惰和畏缩不去探索,必然不进则退。但同时,我们也要保持开放的心态——设计师品牌整体,都是在对行业传统审美和玩法的叛逆颠覆。有买Dior的也有买Chanel的,也有买Cartier和VCA的,不同奢侈品品牌以自己的性格和姿态共存,原创设计师品牌也应该一起庆祝和团结起来,没必要同行相轻。


△ YǏN隐 敢叫 Fine Jewelry 也算个品牌决心吧


所以我才会觉得自己经营一个品牌、去切身处地经历、甚至参与创造这些变化,实在太有意思了。不管是事业还是人生体验,有任性的意愿,和持续任性的能力,向着自己想要的方向,去创造令人长久愉悦的美好事物,这才是奢侈的享受啊。♠



对,作者是YǏN隐的联合创始人和主理人

(设计师品牌穷的时候叫CEO很尴尬不知道在C谁)

YǏN隐 是一个有意思有性格的极简抽象设计18K现代金饰珠宝品牌

所以点这里

可能会莫名其妙又理所应当地穿越到YǏN隐的小程序商店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