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心理月刊丨破解“社恐”,没有人会是一座孤岛

政管团委 华南师大政管团委 2024-05-02


你是否会

非常害怕空气突然安静?


你是否会

因为即将进入社交场合而感到焦虑


你是否会

时常担心自己会在他人面前

做出一些“尴尬”的事情?



如果你会给自己

贴上“社恐”的标签并回避社交


那么,希望这篇“社恐”指南

能够帮助你破除障碍,自信社交




“社恐”是什么?


社交恐惧又称社交焦虑障碍,是指面对可能被他人审视的一种或多种社交情况时,产生显著的害怕或焦虑


其主要表现为在面对社交场景时会感受到不适,害怕陷入尴尬境地以及被人评判,除了心理上的紧张不安,还会伴有脸红、发抖、心跳加速、不敢对视等生理反应





对“社恐”的误解


 “社恐”≠害羞或内向 
性格内向或容易害羞的人可能社交需求较少,或会在与陌生人见面前感到有点担心或轻微的害怕,但在实际社交场合当中,往往能够应对自如,甚至是乐在其中

但当对社交的担心或害怕过重,以至于影响了日常生活,或无法从容地去做某事,那么可能就是社交恐惧





“社恐”的恶性循环


 第一阶段:恐惧/忧虑 


“社恐”往往会在进入社交场合前便开始自我焦虑:担心在人前出丑;不断详细地想象各种有可能令自己尴尬丢脸的情况;担心其他人的注视……于是越紧张越恐惧,越是恐惧便越会紧张,甚至会产生完全逃避社交场合的想法。


 第二阶段:羞耻/自责 


“逃避”这一想法的萌生,会令“社恐”感到非常自责和内疚,会觉得自己不够好,不断地压抑自己,甚至乎“武装”自己,使自己看起来不好接近,来回避与他人社交


 第三阶段:愤怒/怨恨 


拼命“武装”自己的“社恐”内心抱有这样的信念:如果我没有过希望,也就不会有失望。渐渐地,“社恐”可能会开始怨天尤人,开始对身边的人都产生深深的失望;可能会因为情绪低落而变得忧郁,当情况持续且程度严重时便有可能变成抑郁症。






如何克服“社恐”


首先,请立刻停止这些令自身焦虑的行为。


1. 对自己定下的硬性规则。如:我要看起来聪明且从容。
2. 对自己的消极看法。如:我是无趣的,没人愿意与我交谈。
3. 对将来的消极预测。如:如果他们认识到真正的我,他们就会发现我有很多缺点。
4. 无依据地批评自己的行为。如:我刚才一定是出丑了。
5. 采取过分的自制行为。如:逃避与他人的眼神接触,不谈论任何关于个人的事情,不停问他人问题。
6. 过分地预测或事后检讨。如:不断幻想或回想社交的情况,持续注意自己过去的“失败”,并加深过分自我审查及自我批评的习惯。


及时停止以上行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止社交焦虑的产生与增加。想要进一步减少或消除社交焦虑,还需要配合应用“社恐”两大“杀器”——认知行为治疗与暴露疗法




认知行为治疗


社交恐惧与个人对自己、他人及世界的看法有密切关系,即对身边事物的看法可以产生焦虑情绪。认知行为治疗可以帮助“社恐”去改变对自己或他人的想法


以“冷场”的情况为例,“社恐”通常都会倾向认为是自己的错,可能会自然地出现一种想法:“我经常都没有话说。”而令自己开始感到焦虑。在认知行为治疗中,会让“社恐”意识到其他人也会有“冷场”或没有话说的情况,从而帮助“社恐”减少焦虑。
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认知行为治疗,留意他人实际上对自己有什么反应,而非自己想象他人对自己有什么反应;把注意力集中在谈话内容或要完成的事情上,而非自己有什么焦虑的身体反应。




暴露疗法/层近式呈现治疗


研究发现,即使人对某一事物或情况感到十分恐惧,焦虑的感觉是会随着时间而减退的。暴露疗法可以帮助“社恐”逐步减少焦虑。


首先尝试列出所有让自己感到恐惧的情况,然后将它们按照不同的恐惧程度排列出先后次序。由最轻微的恐惧情况开始,使自己保持面对令自身恐惧的情况,直到自己不再感到焦虑为止,再处理下一个程度的情况。


没有人会是一座孤岛

每个人都希望拥有适当而舒适的社交活动

当找到与外界正确有效沟通交流的方式时

便能更好地发现并享受世界的美好


好消息!好消息!

特大好消息——!

心晴逸站开通“心晴邮箱”啦!


无论你是有烦恼想倾诉

还是有困扰想得到帮助

还是有快乐想一起分享

都可以给我们发送邮件!


邮件可匿名发送

仅心晴逸站工作人员可查收

我们必定遵守保密原则

保护各位的隐私,做大家最坚实的树洞


我们会在每周四13:00查收邮件

并争取在次日24:00前发送回信哦~


邮件格式:邮件标题请标明【树洞/分享/求助】

邮箱地址:zgtw_xqyz@163.com

期待你的来信!

一起收获每日好心情!




撰稿|心晴逸站 陈恋

排版|网络部 秦胜

初审|刘佳宁 陈沛莹

复审|叶紫琪 李雪梅

终审|吴祖兴

参考文献:

[1]邹晓菁. 你,真的“社恐”吗[N]. 光明日报,2021-10-24(006).DOI:10.28273/n.cnki.ngmrb.2021.005408.

[2]Lynne Henderson. Fearfulness predicts self-blame and shame in shyness[J].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2002,32(1).




往期精选推荐

点击图片跳转

🐏本期封底图片提供


封底图片投稿☞ 点击此处 ☜
政青春/大开研界/微团课/红会周刊进入公众号点击菜单栏

scnuzgtw@126.com与我们联系/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