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解读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及合规监管概念及法律关系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君册法律专栏 Author 许俊星
前
言
企业合规命题复杂、多样。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及合规监管之间的概念差异、关系对照更甚。目前,尚未形成较大范围的共识。
自2006年6月,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国资委”)出台《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后,三者频繁出现在中共中央、中央政府及相关部门所发布的规章或规范性文件中,拟对央企、国企或中大型民营企业运营管理进行顶层设计。
然而,结合部分企业既有风控部、合规部、法务部、内审部等部门这一现象,企业对三者概念的理解与适用,不免有所重叠。除企业历史局限性外,似是而非的关联性,加上功能、目的雷同,导致企业未及时整合资源,陷入部门、人员冗余、运行乏力等协同不一的局面,削弱各自功用。
2022年,正值“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统一部署”最后一年,对上述三者进行研究,并不算晚,故借题发挥。
一
阶段更迭
Part.01
全面风险管理、内控体系、合规监管到“强内控、防风险、促合规”统一
追溯上述三者概念、关系,不得不从历年文件定义与体系逻辑中展开。本文发现,针对企业引导与规范,三者出现时间顺序较为清晰,表现为:先提出风险管理、再提倡内部控制,后展开合规监管,最后融合处理(见图1-1)。
图1-1 企业各阶段合规进程
1、全面风险管理阶段: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2006-2008)
2006年6月,国资委发布《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国资发改革〔2006〕108号),标志着作为国有经济支柱的央企率先进入全面风险管理时代。
针对企业管理各环节,指引强调必须执行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培养良好风险管理文化,构建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并从风险管理策略、风险理财措施、风险组织职能体系、风险信息系统和风险管理解决方案(即内控措施)切入,对企业管理提出宏观性、系统性要求。
同时,指引罗列五种风险类型,包括战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风险、运营风险、法律风险(见图表1-2),并以是否可能为企业带来盈利或机会作为判断依据,明确纯粹风险(只会带来损失的一种可能性)与机会风险(损失与盈利并存)两种风险概念。
摘自《2020年中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监督⼯作有关事项》的通知 附件2
针对企业内、外部风险进行辨识、分析、评价,可视为是后续央企进行内控体系构建、优化、实现合规监管的基础条件。此阶段,国资委虽在“风险管理解决方案”中提出内控措施,但对于内部控制体系构建、优化,尚不属于中心话题。反观培养企业就风险收集、评估、管理并解决的能力才是关键。
2、强化内控阶段:加强、优化内部控制体系建设(2009-2014)
2009年7月,财政部联同证监会、审计署、银监会、保监会(后二机构已合并为银保监会)印发《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会〔2008〕7号),基本确立了央企、国企“强内控”基调。
至此,有别于仅在针对性解决特定风险的内控措施,企业必须结合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大要素,构建内部控制体系,进入常态化企业规程管控时期。
两者在逻辑上存在本质差异:在全面风险管理阶段,内控措施等同于问题解决终端,意在对企业全面风险诊断后,及时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为风险而内控,即呈现“先风险评估,后内控解决”的模式。
而在内部控制体系构建阶段,内部控制本质意义在于推动企业内、外部常态化运转,抑制一切风险突发,是“以内控,防风险”的思维。此时,企业不再是传统的“先诊后治”的思路,反而存在“要我内控”向“我要内控”转化的端倪。
在前一文件的基础上,2010年4月,财政部再次联同上述四部门印发《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通知》( 财会〔2010〕11号),针对企业开展多层制度、机制、程序、流程构想,涵盖了组织架构、人力资源、社会责任、企业文化、资金活动、采购业务、资产管理、销售业务、研究与开发、工程项目、担保业务、业务外包、财务报告、全面预算、合同管理、内部信息传递、信息系统领域。事无巨细,详实到似乎连没有任何管理经验的员工都能掌握企业内部控制的“密码”。
2012年5月,国资委与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构建中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有关事项的通知》(国资发评价〔2012〕68号),进一步强化内部控制体系构建路径,分别提出“全面启动内控建设与实施”、“建立健全内控体系,全面梳理各类业务流程”、“确保内部控制有效执行”、“促进内部控制持续改进与优化”思路,进一步强化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
3、企业合规初阶:提倡法律合规,合规纳入考核(2015-2018)
2015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指导意见》(中发[2015]22号),明确将“发挥企业总法律顾问在经营管理中的法律审核把关作用,推进企业依法经营、合规管理”。合规第一次在银行或金融机构监管政策范畴外,被中央、国家政府所提倡,并面向各类型央企、国企。
但此时,对于合规监管仍只是法律层面的提法,暂未见诸于行业标准、合同或者政策监管层面。同时,亦不涉及海外合规问题。
同年12月,国资委印发《关于全面推进法治央企建设的意见》(国资发法规〔2015〕166号),“将合规经营等依法治企情况纳入对中央企业领导人员的考核体系”。这对普及合规工作与意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考虑到国情,但凡纳入考核,已不是随口说说而已。
2017年12月,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共同编制《合规管理体系指南》(GB/T 35770-2017,翻译自Compliance management systems—Guidelines,ISO 19600:2014),其中引言处提到“合规意味着组织遵守了适用的法律法规及监管规定,也遵守了相关标准、合同、有效治理原则或道德准则。若不合规,组织可能遭受法律制裁、监管处罚、重大财产损失和声誉损失,由此造成的风险,即为合规风险”。
与此同时,指南第7.2条“建立控制和程序”已提到,“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确保满足合规义务,能够预防或发现不合规事件并纠正。充分⽽严格地设计各类、各层次的控制措施,以促进组织的活动和运⾏环境,实现合规义务。在合理的情况下,这些控制措施宜植⼊常规的组织过程”。关于合规监管依赖于内部控制的路径早有端倪。
4、“强内控、防风险、促合规”阶段:全面融合内部控制体系(2019年-至今)
不过,即便是国内已出现企业合规基本要求,但“合规”二字却是在境外贸易合规社会背景下强势出圈(可参见君册原创《解读刑事合规第三方监管评估机制》,载于君册法律专栏)。
中国企业遭受境外合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推动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及合规监管进一步融合,并以“强内控、防风险、促合规”作为终极目标。
针对中兴事件、孟晚舟事件,2018年11月,国资委发布《中央企业合规管理指引(试行)》(国资发法规〔2018〕106号),标志着央企合规经营管理建设正式进入下半场,应实现全面性、规范化、日常化合规监管体系。重点领域包括:市场交易、安全环保、产品质量、劳动用工、财务税收、知识产权、商业伙伴。
同时,文件还强调企业从事境外投资经营时,应深入研究当地法律法规及规则,掌握海外投资经营红线,重视海外合规论证和尽职调查,对于“三重一大”(重大决策、重要人事任免、重大项目安排和大额度资金运作,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贯彻落实“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意见》中办发[2010]17号)谨慎处理,及时报告等。这是中国企业国际化后不得不面临的挑战。
2018年12月,发改委等七部门火速出台《企业境外经营合规管理指引》,国内外合规较量暗潮汹涌。
2019年10月,国资委发布《中央企业合规管理指引》(国资发监督规〔2019〕101号),提出所谓“强内控、防风险、促合规”目标,并基于“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统一部署”计划,依次发布《关于做好2020年中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监督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国资厅监督〔2019〕 44 号)、《关于做好2021年中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监督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国资厅监督〔2020〕 307 号)、《关于做好2022年中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监督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国资厅监督〔2021〕 299号),正式宣告“强内控、防风险、促合规”全面融合的内部控制体系时代到来。
二
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合规监管三者关系
Part.02
本文看来,公司法人除了公司法意义上管理自治外,更多时候,合法合规评价更为关键。为实现这一控制目标,企业不得不面对特定语境下的价值追求。不论是“全面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合规监管”抑或者是“强内控、防风险、促合规”下的全面内控,都是特定社会背景下的产物。
按照相关文件说法:
“风险管理”指企业围绕总体经营目标,通过企业管理各环节和经营,执行风险管理基本流程,培育良好风险管理文化,建立健全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从而为实现风险管理的总体目标提供合理保证(见《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国资发改革〔2006〕108号))。
“内部控制”是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实施的、旨在实现控制目标的过程(见《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会〔2008〕7号))。
“合规管理”是指以有效防控合规风险为目的,以企业和员工经营管理行为为对象,开展包括制度制定、风险识别、合规审查、风险应对、责任追究、考核评价、合规培训等有组织、有计划的管理活动。(见《中央企业合规管理指引(试行)》(国资发法规〔2018〕106号))。
通过历年文件对企业经营管理目标实现的不同提法,可发现三者存在关联。(见表格2-1)
图表 2-1 历年文件对企业经营管理提法一表
(1)风险是企业内、外部综合问题组。具体审查风险时,企业不仅应审视外部、不可预估风险因素。同时,需要仔细考察内部操作层面风险。
《中央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指引》(国资发改革〔2006〕108号)所列五种风险中财务风险与运营风险,即所谓内在风险,实则追问企业是否严格依照规则、章程经营管理,而非执行“人治管理”。这为后续提倡内部控制埋下伏笔。
按照上述文件说法,风险分为机会风险与纯粹风险。当出现纯风险,任何目标或策划,将不至于产生执行牵引力。但若风险包含投机性回报,风险处理将存在较大难度。机会风险更符合企业逐利过程中常见风险样态,反观纯粹风险少之又少,且在本文看来,不具有探讨意义。
此时,企业需要对风险进行全面辨识,后分析与评价,再根据企业风险偏好、风险承受程度、内部标准、风险管理处理能力等一系列因素,决定企业行为可取性。这一整套风险管理流程并不排除内部控制的旨趣。
正如前文所述,上述文件提出诸多内部调整、策划、执行流程与措施。这一设计虽只是“由外而内”,不得以选择,不完全触及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但为全面构建内部控制体系提供前期基础。实际上,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遥相呼应。
(2)在发现风险、评估风险、解决风险路径下,企业经营管理会产生相应改制或优化的效果。但问题视角的风险查办方式,与现代企业治理、管理精神相违背,无法解决企业系统性风险问题。
对此,自《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财会〔2008〕7号)出台后,针对企业经营管理体系建设开始转变说法,强调全面内部控制作用。
内部控制,表现为对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规则解读,或对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将规范化、流程化的程序嵌入进企业整体运转各个环节,以避免人为因素侵害企业,实现从“人治文化”向“流程化管理”变革的过程。
内部控制五大要素,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即企业内控闭环思路(见图2-1)。企业需在自身固有的特色图谱中,通过差异性解读、对风险展开评估,再针对性进行内部控制。进行内部控制时,除体系、制度及流程设计与职能分工外,对信息沟通交流维护同样关键,最后,辅之以内部监督,形成一个完整的常态化、流线型行动语言。内部控制追求循环、可持续的企业经营管理生态,而非针对部分爆发或潜在问题采取行动方案予以解决。
图 2-1 内部控制基本要素
在本文看来,内部控制好比假山流水景观设计与落地,问题关键往往不在于图稿设计(制度、章程)美观与否,而在于尽快解决假山、假草、水池、鱼等诸要素衔接性问题,以确保整个系统自发、稳定、可循环运转,并堵住漏洞,相当于在所谓的内部控制“设计缺陷”与“运行缺陷”两者之间往返、修改,直至找到最佳状态。
这样看来,风险管理系为内部控制提出常青、常新的运营规则和程序,通过不断的风险反馈、监测,审视设计缺陷与运行缺陷。两者主次关系不言而喻,可以说,风险管理不仅为内部控制提供基础,同时使其不断完善,科学。
(3)根据图1-1《2020年中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监督工作有关事项》附件2知,合规风险系法律风险中最为基本、最严格部分。但针对合规监管却与风险管理不属于所谓种类之包含与被包含关系,反倒,合规监管需要包含对于整个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基本严格审查,系二者更为核心的提法。
合规监管,不局限于法律法规层面问题,还包括对规章制度、基本手册(内部层面)及行业规范、标准、行业监管体系(外部)的符合与适用,是由外向内的自我审视与问题发现的过程,强调动态性的“外规内化”。
本质上,实现合规监管根本落脚点仍在于内部控制体系构建、优化。自2019年《关于加强中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监督工作的实施意见》(国资发监督规〔2019〕101号)发布并提出“强内控、防风险、促合规”的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后,国资委便开展“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统一部署”,每年发布《中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监督工作有关事项的通知》(简称“《央企内控通知》”),对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监督提出新指引。不过,关于“强内控、防风险、促合规”三者全面融合问题,仍属于较大的实务难题。
综上,风险管理需要面临最为严格合规监管问题,二者共同指向内部控制,三者相辅相成。而关于全面风险管理、全面内部控制,再到“强内控、防风险、促合规”全面融合内部控制阶段,不外乎是企业合规1.0、2.0、3.0的说法。
三
三种体系建设融合
Part.03
自《关于加强中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与监督工作的实施意见》(国资发监督规〔2019〕101号)提出“强内控、防风险、促合规”后,国资委根据“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统一部署”计划,在2020-2022年间连续发布《央企内控通知》(见表格1-2),对央企、国企企业合规内控建设与监督均有新要求。
图表3-1 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文件要点梳理
如果单独对“强内控、防风险、促合规”这一结构进行拆分,有多重解读:
(1)强内控是手段,防风险、促合规是强内控之后所产生的直接效果;
(2)强内控、防风险、促合规同为手段或目的,属同一位阶、方向提法,既要实现强内控评价、又要得到防风险、促合规效果,这直接涉及对三种价值体系下设操作规则、流程、程序相互融合问题,以降低机制混乱、人员冗余、执行缓慢、监督不到位等问题;
(3)强内控与防风险均为手段或途径,只有促合规才是最终目的,企业只需整合强内控与防风险二者之间的冲突。
显然,按照意见与通知的精神,“强内控、防风险、促合规”属于价值目标,属于第二种解读。照此思路,如何实现融合,在一定程度上属于体系主次分配问题。
据图3-1知,三年间国资委针对内部控制建设着重强调“内控体系”、“风险监测”(对应“风险评估”要素)、“信息管控”(对应“信息与沟通”要素)、“强化监督”(对应“内部监督”要素)间的共性问题,与内部控制五大要素基本重合。2021年,新增重点加强境外管控,并在2022年提出内控执行专项整治。
不难看出,在融合问题上,第一要义需重点把握内部控制体系构建与优化,再分别纳入风险监测与合规监管压力所反馈的直接或间接信息,从而实现三者融合。
对此,2021年《央企内控通知》明确,针对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合规监管三者“各行其是”问题,应“建立以内控体系建设与监督制度为统领,各项具体操作规范为支撑的“1+N”体系,同时,需对内控缺陷认定标准、风险评估标准及合规评价标准进行定性、定量上的处理”。
照此说法,央企或国企不妨统一形成以内控部为首,适当增配风控组、合规组等分支组织架构。显然,加强内控部主导作用,将风险管理、合规监管全程贯穿于全面内部控制体系,更符合国资委文件精神与提法。
图表3-2 大型基建项目总承包工程分工情况
对此,为方便理解,本文以大型基建项目总承包工程分工为例,制定如上表格(见表格3-2),厘清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及合规监管关系及负责领域,进而实现有机融合与配合。
通过图表3-2可知,项目工程在对象甄选、招投标、合同签署、合同交办、履行管理、结算支付、合同终止、建档归档各阶段,宜建立在全面内部控制管理体系之中,有效确保业务行为保持于合理可控且日常压力承受范围;与此同时,对于履行过程中,突发意外、风险波动或法规政策剧变,应提前引入风险评估与合规监管思维与手段,预判趋势、降低外部压力,并不断促成“N+1”规则,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从而实现全面融合内部控制体系。
结
语
借陈瑞华教授语,“企业合规是企业自我监督、自我管理,自我整改的一种公司治理方式”。但在企业治理过程中,对于合规的追求,既需要上述概念及框架的有力支撑,同时,需要差异化的经验,反复求证,只有如此,才可实现全面融合内部控制体系,企业也才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合规企业。
冼星华
华商律师事务所
合伙人
主要执业领域为刑民交叉法律服务
许俊星
华商律师事务所
专职律师
主要执业领域为民商事争议解决、企业合规
以上所刊登的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得视为华商律师事务所或其律师出具的任何形式之法律意见或建议,如需转载或引用该文章,请私信沟通并于转载时在文章开头处注明来源于公众号“华商律师”及作者姓名。
”
党建 ▎不忘初心,践行使命——华商南京分所党支部成立暨选举大会召开
原创 ▎一文看懂破产清算程序
原创 ▎疫情期间劳动人事争议问答
业绩 ▎华商胜道律师团队成功中标共青团深圳市委立法调研专项法律顾问服务项目
业绩 ▎华商高级合伙人谌秋林律师、龙岗分所许文浩律师获聘龙岗区2022年度兼职法律顾问
业绩 ▎华商党委副书记、高级合伙人谌秋林律师受聘为中共深圳市龙岗区委法律顾问
重磅 ▎华商再次荣登《法律500强》(The Legal 500) 2022 亚太榜单
重磅 ▎华商连续五年荣膺钱伯斯公司/商事领域第一等律所,首席合伙人高树主任再次获评业界贤达
荣誉 ▎华商连续四年荣登“ALB CHINA中国最大30家律所”榜单
重磅 ▎华商荣膺首届“ALB中国区域市场法律大奖:沿海地区”年度南部沿海地区律师事务所大奖(本地)
华商荣誉 ▎华商入围首届“ALB 2021中国区域市场(沿海地区)法律大奖”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