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讲堂 | 试析“化前序”(一)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摘要
善导大师继承并发展了昙鸾、道绰二祖之教说,集净土教义之大成,乃净土宗之实际创立者。善导大师在疏释观经时,特别科出化前序,这一释义方法对于完善净土宗的教相判释体系,系统论述净土法门超胜余法、统摄余法,并最终确立净土法门在释尊一代时教中的出世本怀地位,进而独立成宗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前言
善导大师于《观经疏》之后跋言“某今出此《观经》要义,楷定古今”。亦即善导大师认为不论是之前,亦或是与其同时代的诸师,对于《观经》的解释多有穿凿附会,曲解经意之处。于是善导大师奋笔著作《观经疏》,楷正前人错解,大彰《观经》正意,故古德赞言“善导独明佛正意”。
由此可见,善导大师与其他大德对《观经》解释的不同之处,便是一把打开《观经》义理大门的金钥匙。针对这些不同之处进行深入比较与剖析,对于全面把握大师思想的特点以及探明《观经》的义理,毫无疑问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尤其是善导大师对《观经》的分科,如“五分科节”“一经三序”“两会正说”等,是在关于经文结构的理解上与诸师的不同之处,更是不容忽视,而这其中又尤以化前序最具代表性。
化前序是善导大师针对《观经》分科而特别创设的佛教名相。
善导大师将一般皆判为“证信序”的“时”“主”“处”“众”四成就独立于“证信序”之外,别立一科,名为“化前序”。通过别立化前序,善导大师纠正了诸师对于《观经》文句结构上的一处显著的错解,显明《观经》不共诸经的特点,并进一步为完善净土宗教判学说与确立《观经》在一代时教中出世本怀经的地位打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本文以善导大师在《观经疏》中对化前序的解释为核心,结合善导大师的其他释义,并参照前人的理论成果,按照先梳理文句,后分析义理的顺序,探究化前序的教判属性以及其与出世本怀之间的关系。
一、化前序中的要点
“化前序”一词,见于善导大师《观经疏・序分义》:
从“一时佛在”下至“法王子而为上首以来”,名化前序。
“化前”指《观经》起化之前释尊所说的诸种教法,“序”意指方便,亦即《观经》正化之前所说诸教,皆为《观经》之前方便,故名为“化前序”。
善导大师只把“如是我闻”一句科为《观经》之证信序,而将一般亦科为证信序的时、主、处、众四成就单独科为化前序。善导大师又将从“一时”下至“云何见极乐世界”以来的经文科为《观经》的发起序,将化前序纳入发起序的范畴之内,与禁父缘、禁母缘等六缘并列,成立《观经》“七缘发起”之义。不过虽同为发起序,却有远、近之别,即以化前序为远发起,以其他六缘为近发起,此义善导大师在标举禁父缘之科文时,别加“正明发起序”五字以显示之。
化前序中包括四科:
初、言“一时”者,正明“起化之时”。
二、言“佛”者,此即“标定化主,简异余佛,独显释迦”意也。
三、从“在王舍城以下”,正明“如来游化之处”。
四、从“与大比丘众”下至“而为上首以来”,明“佛徒众”。
因篇幅所限,以下将仅就其中的要点加以说明。
1.“一时”与“尔时”
善导大师对化前序的论述,是从分析《观经》中“一时”与下文禁父缘中“尔时”的关系开始的。对此,善导大师分三段进行说明;第一段从“初言一时者”到“故名一时也”,第二段从“又一时者”到“此即以下形上意也,故曰一时”,第三段从“又言一时者”到“此即以上形下意也,故曰一时”。
在第一段中,善导大师以“一时”统摄一代时教,从释尊常途教化的角度对“一时”加以解释。先以“众生开悟必藉因缘”和“化主临机待于时处”两句,通过时来统摄主、处、众,说明不论佛度生,亦或生受化,都需待于因缘的总原则。次分别针对“时”“处”进行广泛解释。释时言“或就日夜十二时、年月四时等,此皆是如来应机摄化时也”,以此代指一代说经之时。释处则广泛列举佛说法的处所,如“山林处”“王宫聚落处”“声闻菩萨处”“八部人天王等处”等,以此代指释尊一代说经之处。通过把处纳入时中进行考察,并分别对时、处所做的广泛解释,善导大师将释尊一代说教通通纳入“一时”中,以“一时”统摄诸教,为后文针对观经的解释做了铺垫。
在第二、第三段中,善导大师则侧重说明《观经》中“一时”与“尔时”的关系。第二段文言:“阿阇世正起逆时,佛在何处?当此一时,如来独与二众在彼耆阇,此即以下形上意也。”第三段文言:“佛与二众于一时中,在彼耆阇,即闻阿阇世起此恶逆因缘,此即以上形下意也。”
从整部《观经》的行文结构来看,“上”指“一时”,“下”指下文禁父缘中的“尔时”,以下尔时形上一时,以上一时形下尔时,成“一时”意。其中第二段说明释尊未闻阿阇世起逆之时,独与二众在彼耆阇的情形,侧重从未兴起《观经》正化之前的化前时来阐释“一时”的意涵;而第三段则说明释尊已闻阿阇世起恶逆因缘,侧重说明化前之“一时”即起化之“尔时”,而摄“一时”入于“尔时”。
如果单从第二、三段的释文来看,则“上”指佛,“下”至以阿阇世为代表的恶逆之机,结合第三段中的“如来独与二众在彼耆阇”的“独”字,和第四段中的“即闻阿阇世起此恶逆因缘”的“即闻”二字,可以看出释尊出世,并不以声闻、菩萨为正所度化之机,在未兴起《观经》正化之前,不过随时随处,应彼机宜,随缘说法,释尊出世之本怀尚未彰显,所以说“独”,下文谓之“游化”;本心虽未得彰显,但欲度脱恶逆众生之大悲本心无时暂忘,只待今经化缘成熟,便可临机赴请,所以说“即闻”,下文谓之“起化”。如此机感相应,故说“一时”。善导大师在《观经疏・玄义分》中更进一步以比喻更加形象、生动地说明此意,言:“诸佛大悲于苦者,心偏愍念常没众生,是以劝归净土。亦如溺水之人急须偏救,岸上之者何用济为?”
可见,在第二、三段中善导大师是以佛与二众在彼耆阇之时为“一时”,以阿阇世与王宫起逆之时为“尔时”,通过“以下形上”“以上形下”的解释显示《观经》中的“一时”与“尔时”在处所上虽然有“耆阇”“王宫”的不同,但在时间点上却是一致的,即异处同时。同时,也显示耆山之化乃释尊为宣说《观经》所做的准备,即“一时”乃“尔时”之前方便。
综合第一与第二、三段来看,善导大师是运用从通入别、以别摄通的释义手法,以“尔时”代《观经》,以“一时”统摄《观经》以外的诸种教法,又进一步通过“以下形上”“以上形下”的解释将一代时处悉皆摄入《观经》之“尔时”,即此判定一代时教皆为《观经》化前之方便,显示释尊出世度生的目的在于宣说这部《观无量寿经》。
2.二尊二教
善导大师释“佛”言:“言佛者,此即标定化主,简异余佛,独显释迦意也。”
结合《观经疏・玄义分》开篇之“归三宝偈”中“今乘二尊教”和“序题门”中“娑婆化主(中略)广开净土之要门,安乐能人显彰别意之弘愿(“娑婆化主”指释迦佛,“安乐能人”指弥陀佛)”,可知《观经》含释迦与弥陀二尊二教。以释迦为《观经》化前之教主,即“一时”之教主;以弥陀为《观经》正化之教主,即“尔时”之教主。所以在释“佛”时,善导大师才特别“独显释迦”,标定化前之教主唯是释迦,以与《观经》正化的弥陀教主相区别。在这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要门,要门义兼两向,要门的教主虽然与化前之教的教主同为释迦,但其意趣却是指向弥陀教(弘愿),即导权归实,如善导大师在《观经疏・散善义》中释言“上来虽说定散两门之益,望佛本愿意在众生,一向专称弥陀佛名。”所以从以实摄权的角度来说,要门也从属于弥陀教,所以亦应摄入弥陀教(弘愿)之内。
3.凡夫为本
化前序之结文言“上来虽有二众不同,广明化前序竟。”通过上文的说明可以知道,化前序除声闻众与菩萨众之“二众”之外还包括时、主、处,所以如果为与前文对应,这里应结言“上来虽有四句不同,广明化前序竟”,但这里却唯以二众作结,善导大师做这样的解释究竟有什么意图呢?结合前文,可以至少推测出三点意图。一是为了显示化前诸教虽多,但约其对机,不过是声闻与菩萨二众而已,即以二众为化前之机,故唯以“二众”做结。二是为了显示《观经》非以释尊在世时的声闻、菩萨为正所对机,而是以韦提希和阿阇世为代表的末世凡夫为正所对机,如善导大师说“但此《观经》,佛为凡说,不干圣人”。三是为了显示以声闻和菩萨为对机而宣说的诸种经典,尚未显明释尊之出世本怀,直到宣说《观经》时释尊为度凡夫而出世的本怀才彻底得以彰显。
4.二序、三序之别
在《观经疏・序分义》的开篇,善导大师将化前序列为发起序的第一科,与禁父缘等其他六缘并列,即“二序七缘”;但在《序分义》的末尾,善导大师却结言“初明证信序,次明化前序,后明发起序,上来虽有三序不同,总明序分竟”,将化前序从发起序中抽出,单独列为一科,与证信序和发起序并列,即“一经三序”。藉此“二序”“三序”之不同分科,善导大师先是明确了化前之释迦教与《观经》之弥陀教之间的权实关系,而后废权立实,即废释迦教,立弥陀教。
科为二序时,将化前序纳入发起序中,显示化前序乃《观经》正说之前方便,即以化前诸教为权,以《观经》所说教法为实,这种权实的分判,具有教判的属性。科为三序时,显示《观经》之弥陀教仅凭以“厌苦缘”“欣净缘”为代表的六缘为发起便已足够,而化前之释迦教对于弥陀教来说并非必不可少,即将弥陀教与释迦教分离,将弥陀教单独立为一教,依弥陀教成立净土宗。
综上所述,善导大师别立“化前序”,是以《观经》中“一时”与“尔时”的区别为出发点,以二教摄机的不同作为归结点。以“一时”代指化前诸教,声闻菩萨为对机;以“尔时”代指《观经》之教说,凡夫为对机。以化前诸教为末、为权,以《观经》所说教法为本、为实,摄末归本,导权归实,最终废权立实,显示释尊的出世本怀不在释迦教,而在弥陀教,此即“二尊一致”,如古德言“释迦所以兴出世,唯说弥陀本愿海。”
诵读:佛龙居士
我 要 赞 赏
(长按扫码,赞赏作者,支持念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