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筑梦余杭 | 良渚玉琮王惊艳亮相杭州机场!保护良渚遗址成为余杭人的文化自觉

余杭发布 2020-02-04


2019年7月6日,在阿塞拜疆举行的第43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良渚古城遗址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的实证被世界公认,良渚古城遗址成为浙江和杭州最亮丽的世界级文化金名片!

国庆期间,良渚文化形象雕塑惊艳亮相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啦!


走进萧山机场T1航站楼出发层,良渚文化形象艺术雕塑就映入眼帘,以良渚文化最具典型意义的玉琮王为艺术表现对象,彰显良渚先民的宇宙观念和精神信仰~



在机场T3航站楼国内到达层324廊桥旁墙面,悬挂着良渚文化形象艺术壁挂,大大的“杭州欢迎您”,暖心守候着远道而来的客人~



T3航站楼国内行李提取区域,一幅21米长的浮雕墙呈现在眼前,精致大气,游客纷纷驻足欣赏~



良渚古城遗址申遗成功,良渚文化闪耀东方的背后,还有很多人值得被记住。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鸟瞰  蒋洋波/摄


几十年来,
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一代又一代余杭人接力守护良渚文化。作为余杭民间保护良渚文化的代表,良渚街道后杨村康烈华一家便是其中之一。


◆ ◆ ◆ ◆

40多年宣传良渚文化

“体制外”保护良渚文化第一人

◆ ◆ ◆ ◆


从良渚古城遗址往东两公里,便是后杨村。这里桑田环绕、池水盈盈,墙上挂着绿藤的那栋房子便是康烈华的家。


因为40多年如一日宣传、保护良渚文化,康烈华被民间誉为“体制外”保护良渚文化第一人。


康烈华翻阅良渚文化相关书籍(康烈华提供)


几十年前,未能圆大学梦的他,走上了人民教师的讲台。让他有机会和良渚文化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讲课的间隙,只要学生们爱听,康烈华总会讲起村子里翻地耕田时常常出现的黑陶片背后的意义。


“喜欢文物不是占有它,捐给国家才能发挥最大价值。”康烈华说。


这句话并不是嘴上说说的。1987年,康烈华将自己精心收藏的六十多件良渚文化石器、陶器文物捐赠给余杭县文管会,文管会举行了捐赠仪式,康烈华捧回来一张捐赠证书,以及装在大玻璃相框里的奖状。


康家三代人(康烈华提供)


康烈华还热衷用文字记录良渚文化。


1994年4月,良渚文化博物馆开馆前夕,康烈华写了一篇纪实散文《瑶山祭坛畅想曲》。后来文章入选《杭州市中学语文乡土教材》作为课文。


康烈华说,这篇课文大概用了10年,也意味着,杭州有数以百万的中学生对良渚文化有了更深的了解。


2002年,康烈华退休返聘后,承担课题开始课本编著。他将自己四十余年积累的素材卡片归类整理,编著了《安溪乡土文化》(又名《苕溪明珠》)一书,将良渚文化又一次进行了系统介绍和论述。


在他的影响下,慢慢地,村民从不了解良渚文化知识,到逐渐认识良渚文化,还懂得它的重要性和自己应尽的保护职责。


◆ ◆ ◆ ◆

大儿子“接棒”

良渚文化“要接力守下去”

◆ ◆ ◆ ◆


受康烈华影响最大的一位,莫过于自己的大儿子康宏果。


2006年4月,康宏果在自己竹园地上建房,房基一开挖,竟然挖出了4个玉璧。康宏果马上向良渚遗址管理所报告,专家们进行抢救性发掘。19座良渚文化显贵者墓葬,200多件珍贵文物,由此露出真容。


2006年4月,康烈华大儿子康宏果在建房挖墙基时,发现了有良渚文化文物的迹象,第一时间向相关部门汇报,最终保护良好。(康烈华提供)


“其实当时是有思想斗争的。好不容易批下宅基地,上报势必耽误工期建设,加大经济开支。而一旦挖掘范围扩大,同期批下宅基地甚至已建好房屋的邻居们也会受到牵连,造成经济损失和生活不便。”现在回忆起来,康宏果仍斩钉截铁地说,“不后悔!”


因保护文化贡献,康宏果得奖(康烈华提供)


如今的康宏果,已是后杨村所属的良渚街道港南村委主任。


在他的带领和影响下,良渚文物保护已经成为村民生活的习惯。关于良渚文化的故事和传说,每个村民都讲得头头是道;村民盖房报批时都会保证,如遇文物就会让路,使用挖机也会提前和文保单位报备。“良渚文明的守护传承,已经刻在了更多村民的骨子里。”康宏果感慨。


申遗成功后,良渚古城遗址周边村民开始发展乡村旅游和民宿经济,让更多想认识良渚文化的人走进来,并让了解良渚文化的人把它传播出去。


今年7月中旬,康宏果创办的旅行社已正式开业。“做好良渚文化项目的配套,就是双赢!”康宏果说,“原住民们守候了五千年的文明,我们和后代要接力守下去!


良渚古城外围水坝老虎岭发掘现场


◆ ◆ ◆ ◆

不遗余力保护

余杭唤起市民文化自觉

◆ ◆ ◆ ◆


作为良渚古城遗址所在地,几十年来,不管是官方还是民间,余杭人几代人接力守护着这一中华文明圣地。


良渚古城遗址属于大遗址,范围巨大,又处于杭州近郊人口密集区。在2000年前后,遗产保护与经济开发成为了一对矛盾。


为了妥善处理遗产保护与民生发展的辩证关系,当时余杭区根据保护区内、保护区外遗产区内、遗产区外两个地理单元的不同情况,实行内外有别的保护发展策略。


余杭区坚持堵疏并举,注重产业引导,打造层次分明、功能互补的产业生态圈,推动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协调互动,努力让遗址区人民群众共享遗产保护利用的成果,唤起市民保护文化的自觉。


比如,21世纪初,在浙江省委省政府支持下,余杭区关停了遗址群北侧大遮山附近30多家大小石矿,彻底消除了隆隆的炮声和弥漫的粉尘。还通过104国道改道南移避开文物保护区、建设防洪排涝设施等措施,改变遗址区“脏乱差”的环境面貌,为产业发展腾出空间。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三级分别对良渚遗址保护给予专项财政保障;余杭区开创性建立土地出让金反哺文物保护机制,将遗产区外的良渚新城范围内土地出让毛收入的10%用于反哺良渚遗址保护。这些资金用于文物补偿、环境提升、搬迁安置等大遗址保护项目。


市民和游客在良渚博物院参观


现如今,良渚遗址保护正在成为每一位余杭人的文化自觉。志愿宣传、保护良渚遗址的队伍,正在不断壮大。



● 筑梦余杭丨奋斗着创造着,余杭人的日子越过越富裕,幸福藏在菜单里、全家福中…

 一幅幅影像,带你穿越70年!余杭,就是这么好看!

 潮!打卡《在远方》取景地,你get了吗?更有余杭文化一树繁花等你赏~



内容支持/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浙江新闻客户端

编辑/欣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