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浙学论坛2020”在余杭举行!荟萃老中青三代,共话浙学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

余杭发布 2020-10-26



今天,“浙学论坛2020:

浙学及其周边•区域学术与共同价值研讨会”

在余杭举行



“浙学论坛”是浙江省社科联联合全省社科界共同打造的高端学术品牌,每年举办一次,旨在汇集广大学者的力量,共同探讨和推进浙学的传承、创新、发展。


▲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盛世豪,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姝,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俞世裕,分别在论坛开幕式上致辞


来自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湖南大学、浙江大学等高等院校专家学者,相关学术期刊负责人,从事赣学、闽学、皖学、苏学、湖湘之学、巴蜀之学、关中之学等代表学者,省内相关研究机构负责人,优秀征文作者,余杭区有关部门负责人及文史专家等140余人参加会议。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姝,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戴桂香,区政协党组成员、副主席沈洪相等出席论坛活动。





颁奖



为鼓励更多青年学者投身浙学研究,论坛还开展了青年学者浙学研究优秀论文评选,共有4位学者的论文获“青年学者浙学研究优秀论文奖”。




●主题演讲



▲主旨演讲由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浙学研究中心学术顾问、研究员、浙江省儒学学会会长吴光主持。


本次论坛荟萃老中青三代学者,以“浙学及其周边•区域学术与共同价值”为主题,聚焦浙学的价值追求和精神实质、浙学崛起的思想周边、文化周边和地域外围、浙学与中国学术话语体系建构,以及浙学与徽学、蜀学等地域学术传统的交流互动等议题,通过浙学人物研究、浙学文献研究、浙学内涵辨析、浙学发展脉络梳理等多重视角,展示浙学的不同精神面貌,拓展浙学研究的新视野,从而揭示浙学的历史意义与当代价值。

论坛上

多位专家学者

围绕浙学相关领域

进行了精彩演讲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 

陈卫平

浙学作为一种区域学术传统,它与作为中华学术思想的主体的中国哲学之间的关联如何,这可以用“三个一”来梳理。一个历史的事实,即区域文化与中国哲学之间关系密切;一个问题的回答,即中国哲学的发展及其理论形态,具有地域文化的特征;一个哲学的印迹,即浙学为中国近代哲学形态打下了一个深深的印迹。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

哲学学院博士生导师

何俊 

摆脱清人所确立的汉学与宋学的是非评判,并非要为理学的经典解释反案。相反,正面呈现理学的经典解释,不仅有益于理学的真正理解,而且也更有益于传统经学多样性的呈现。


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教授

《徽学研究》编辑部主任  

徐道彬

“浙学”一词的提出,也缘于徽州的朱熹与浙东的陈亮、叶适之间的学术论争。但在儒学道统谱系中,“浙学”与“皖学”一样,都具有实事求是、通经致用的价值理念和学术情怀。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刘斌

考古工作是一项科学工作,我们长期以来以科学精神要求自己,不断发现,又不断去追寻解决新的问题,就是这样一步步前进。人类起源问题,农业起源问题,国家起源问题,这些一直是考古界关注的核心问题,良渚就是我们在探寻中华文明起源问题中不断追寻的结果。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所长

浙学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研究员

陈永革

中国学术传统的生态结构向来具有地域特色。浙学研究的学术担当需要根植于本地化、扩展属地性、充实在地感,藉此探究浙江民众包容的文化心理、行为观念和共同价值。


浙江省儒学学会会长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浙学研究中心

学术顾问

吴光

浙江儒学有三大学术特色:一是多元包容,二是经世致用,三是从民本、亲民到民主的思想转型。浙江儒学的基本精神突出表现在“实事疾妄”的求实批判精神,“以民为本”的人文精神,“经世致用,知行合一”的实学精神,“崇尚气节,正直敢言”的豪杰精神,“教育优先、人才第一”的文教兴邦精神五大方面。



8月2日

论坛与会嘉宾还将前往良渚博物院、

良渚古城遗址公园等地进行学术考察



 热血!无畏!铁骨!余杭区“八一”光荣榜出炉,致敬这群最可爱的人! 家门口的服务!指尖上的服务!心坎里的服务!只为余杭这群最可爱的人 | 改革先锋号 退伍不褪色!一起听老兵讲过去的故事



内容支持/区社科联

编辑/孟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