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四个故事,讲述一场特殊的“捐献”!TA们用一种特别的方式让生命更长!

余杭发布 2022-01-16


 清明 

 万物生长,思念成河 


今天是清明节

小余儿想带大家走近

四个遗体器官捐献的故事

他们

用一种特别的方式为自己的人生谢幕

用另一种形式延续着生命之花


1

吕泽波、蒋幼息夫妇同捐遗体:“希望生命在最后一刻还能帮其他患者摆脱病魔”    

2017年4月底,吕先生的父亲吕泽波去世,十天之后,母亲蒋幼息也不幸离世。


忍着巨大的悲痛,吕先生完成了二老生前的遗愿:将遗体捐献给杭师大医学院。从此,杭师大医学院无冕良师碑上,二老的名字永远刻在了一起。


吕先生是湖州人,目前在良渚工作。“父亲之前在西藏当兵,每三年才回家一次,直到我读高中,他才退伍回家。父亲每次回家的时间都不长,却是全家最开心的时候,大家仿佛有说不完的话。”回忆起父亲,吕先生眼中满是思念。


吕先生的母亲是一名药剂师,在他眼中,母亲是个思想开明的人,尊重他的个人隐私,也从不干涉他的兴趣爱好。“上学时候经常会收到信件,母亲最多说一句‘又有信来啦’,但她不会询问是谁寄来的,更不会过多询问信件的内容。”吕先生说,他外出读书时,母亲总会陪着他一起去车站,望着车辆渐渐远去才转身回去。


工作中的母亲又是十分严谨的,“每次主治医生开好药方,她都会仔细核对,不出差错。她还曾经参加援助非洲的医疗行动,帮助了无数的非洲病人。”吕先生说。


父母结婚时没有举办婚礼,婚后也是聚少离多,人到晚年,为了弥补遗憾,吕先生特意为父母补办了婚礼,婚礼有很多亲友见证,二老脸上乐开了花。


本以为父母的爱情会是本长长的小说,等着二人静静读完,可婚礼后不久,父亲的身体出了问题。在病床上,父亲提出了捐献遗体。


“其实,父母早有这样的想法,之前就跟我多次提起,并委托我去办。但那时候我觉得离那天还早,他们每次提起我就搪塞过去。没想到父亲说病就病了,这一次他再提起捐赠遗体,我很快就帮他办好了手续。”吕先生说,父亲是在部队里锻炼过的,他的思想和所受的教育,就是要为国家多作贡献。母亲一生献身医学事业,对中国遗体器官捐献有一定的了解。


所以吕先生对父母有这样的想法并不意外。“父母的做法,我理解,他们是希望自己的生命在最后一刻还能帮助其他患者摆脱病魔。


2017年的4月和5月,吕先生父母的遗体先后捐献给了杭州师范大学医学院。当时,得知父母的角膜让多位患者重获光明,吕先生红了眼眶。


吕先生说,小时候他跟着母亲,在医院亲眼见过很多患者因为等不到合适的器官被病痛折磨,每每这个时候,他的心里都非常难受。


父母对遗体器官捐献的观点影响着吕先生,今年58岁的他表示,自己也会签遗体器官捐献志愿书。“如果自己的身体对他人来说尚有用处,我会觉得这是一种责任。捐献遗体这件事本身就有很大的教育意义,并能为广大医学生更好地学习提供帮助。”吕先生说。



2

王铁生、王俏敏夫妇重聚:“分开三年后,今年清明他们又‘在一起’了” 

今年3月,捷捷(化名)用两天的时间从浙江医学院和安徽医科大学接回父母的骨灰,将他们合葬在了临平山公墓。


捷捷说,她的父亲其实是继父,名叫王铁生。捷捷从母亲王俏敏那里了解到,她刚出生时,母亲就与亲生父亲离婚了。直到王铁生出现,她才感受到了父爱。也正是因为王铁生对她和母亲的关心和照顾,捷捷把继父当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之一。


捷捷母亲生前从事保健品销售工作,继父那时候常常照顾她的生意。虽然相差40岁,但两人都被对方的才华所吸引,并最终走到了一起。王铁生的好,捷捷也都看在眼里。捷捷18岁生日那天,母亲公开了交往的消息,对此,捷捷也十分支持。“这么多年来妈妈为了我,一直没有再婚。父亲对她很好,我也很放心。”捷捷说。


2014年,母亲和继父领了结婚证,她也改口叫王铁生“父亲”。从那时起,逢年过节,捷捷都会受邀一起过节,王铁生每次都会准备很多她爱吃的菜。幸福的生活持续了三年,2017年,捷捷的母亲查出了宫颈癌。手术后,在王铁生无微不至的照料下,王俏敏的化疗疗程提前一周就结束了。


“生活中父亲很浪漫,每年都会给妈妈写一封信表达爱意。”捷捷说,本以为幸福的生活会一直持续下去,但没想到,2017年12月,父亲突发疾病,全身多个器官衰竭。入院6天后,王铁生就离开了人世。“父亲是个很开明的人,他做事总是不麻烦别人,我也是在他走的那天才知道他已经签了遗体捐献志愿书。”捷捷说。


精神支柱倒了,王俏敏的身体一下子垮了,仅仅过了4个月,她也住进了合肥肿瘤医院。“在这之前,我们家族里还没有人打破过对遗体捐献的传统观念。妈妈她一定是受到了父亲的影响,才会想到要捐献遗体。她在住院前也去填了遗体器官捐献志愿书,直到我把字签了之后才放心住院。”捷捷说。


2018年6月1日,王俏敏也离开了人世。“母亲的遗体捐给了安徽医科大学,她和父亲在用另一种方式延续爱心,造福后人。”捷捷说。


父母走后,捷捷经常看着照片发呆,也会给远在安徽的外婆打电话聊上几句。三年的时间很快过去了,捷捷收到两家医院的通知,郑重地接回了父母的骨灰。捷捷说,父母生前很恩爱,他们分开三年以后,今年又重新“在一起”了。



3

刘发龙、谢翠月夫妻双双签下遗体器官捐献志愿书:“老伴用另一种方式延续生命,让我感觉他还在” 

爱情的模样有千万种,而志同道合的爱情才是最美的模样。去年12月24日,刘发龙因病去世,遵照遗愿,妻子谢翠月捐献了他的遗体,其中角膜让三人重见光明。


谢翠月家中,沙发上放着一堆泛黄的黑白照片,走近一看,都是刘发龙生前的照片。谢翠月想他的时候,就拿出来看看。


今年59岁的谢翠月和丈夫相识于1982年,相濡以沫共度38年,谢翠月说丈夫为人仗义、正直、有担当。夫妻俩原本在安徽工作和生活,后来儿子扎根余杭后,他们放弃了原有的生活圈子,于2013年来到余杭,一家人团聚在了一起。


2016年的一天,刘发龙感觉胃有些不舒服,他以为是小毛病也没放在心上。可过了没多久,身体愈发感到不适,再到医院检查时,被告知是胃癌。“这个消息对我们全家人来说犹如晴天霹雳,但我们很快把心态摆平,既然生病了,就坦然接受,积极配合治疗。”谢翠月说。


“经过治疗,丈夫的身体情况平稳了。2018年,他跟我提起捐献遗体的想法,我觉得很好,我很支持。”谢翠月说。之后,谢翠月来到区红十字会领回了两张《浙江省遗体器官捐献志愿书》,她和丈夫同一时间在上面签下名字。


“我们在一起过的都是平平淡淡的生活,要说有什么难忘的事情,我一下子还真想不出。只是他从不让我进厨房,家里的卫生都是他做的,即便是生病这几年里,他也会抢着干活。”谢翠月回忆过往,言语里充满了对丈夫的想念。


丈夫离开3个多月了,为了不让自己一直沉浸在悲痛中,谢翠月经常参加海珀社区组织的各项活动,社区发出志愿服务的通知,她都积极报名。生活还在继续,谢翠月也会继续乐观地走下去。



4

退伍老兵周占先助四人重见光明:“军人就是做好事的人,能帮多少人就帮多少人”  

“我走了以后,身上有用的器官能捐的就捐,能帮多少人就帮多少人。”这是周占先生前对家人说的最多的一句话。今年1月8日,周占先因病离世,他的生命定格在了71岁,他捐献的眼角膜帮助四人重见光明。


周占先18岁时入伍参军,第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退伍之后,周占先回到江西,成为了一名基层电影工作者,工作很苦很累,时常需要熬夜,但他从不抱怨,始终尽职尽责。


2017年,二儿子周小平把他们从老家接到临平安享晚年。“以前家里过得很艰苦,对于现在的幸福生活,我们很珍惜。”程尾凤说,来到临平后,一家人团聚在一起,程尾凤和周占先倍加珍惜。


不幸的是,2019年,周占先查出患有胃癌。孩子工作很忙,程尾凤担负起了照顾周占先的重任,400多天无微不至的照顾,周占先是带着亲人的爱离开的人世。


“躺在病床上的时候,父亲经常回忆自己当兵的故事。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军人就是做好事的人。’”周小平说,每当这时,父亲整个人都显得神采奕奕,仿佛连身上的病痛也减轻了不少。


2017年,周占先对家人提起了捐献角膜的想法。2018年1月,在程尾凤的陪同下,周占先来到区红十字会填写了遗体(组织)捐献志愿书。“我的丈夫让4位患者重见光明,这也是爱的延续,让我知道他还在我身边。”程尾凤说,她也在浙江省遗体器官捐献志愿书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周占先的奉献精神也感动着许多与他有过接触的人。“周老先生作为老党员,还经常积极报名参加社区的志愿活动。他这种发挥余热的精神给我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理想湾社区工作人员说。


他们,

用自己的器官挽救了素昧平生的患者

正是这些普通人不平凡的决定

让我们懂得

有些东西,可以比生命更长


我区遗体器官捐献工作于2012年启动

至今已完成遗体捐献23例

器官捐献37例、角膜捐献52例


岁岁朝朝又清明,

连日来,余杭各地的干部群众

也通过多种形式缅怀先烈、追忆先人

▲余杭党员干部在余杭区革命烈士纪念碑举行祭扫活动,向烈士行三鞠躬礼、敬献花篮,瞻仰烈士纪念碑

▲星桥街道、崇贤街道、鸬鸟镇、百丈镇、径山镇退役军人为英雄烈士们敬献鲜花,打扫墓地,并重温入党誓词

▲全区各地开展向烈士墓敬献花篮、烈士墓前重温入党誓词等仪式,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


清明祭扫,寄托哀思

我们更应该认识到

从过去汲取营养

在新征程中凝聚力量不断前行

就是对前人最好的悼念!



 人民日报头版点赞!两个全国优秀案例!全力推进数字化改革,余杭正在发力 赞!@余杭发布 获得2020年度三大微博奖项! 是光影记忆,也是生动党史课!“百场电影庆贺百年”经典电影展映活动开启



记者/杨荣

编辑/周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