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父亲那代人如何应对中年焦虑

2018-04-12 十年砍柴 文史砍柴


“别人骑马我骑驴,回头一看还有个拖板车的。”


这是我少年时父亲常说的一句话,尤其在喝下几杯米烧酒后。母亲闻此则不以为然,有时会抢白父亲两句,认为他这种态度消极。


现在父母皆已故去,我已到了父亲当初说这话的年龄,便理解了父亲的心境,他是用这番话来安慰自己,来应对中年焦虑。


人到中年多多少少会焦虑,在女人依附男性的传统社会里,中年焦虑更多地属于男子。我想从古到今皆是如此,这是由社会结构和人生不同阶段的特点决定的,是人生必须上的一课。比起少年时豪情万丈和暮年的认命等死。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在家庭和社会里是顶梁柱,人生还要尽许多的责任,而自己事业的前景似乎看到头了,却又不太甘心。回头一看,一辈子走了一大半,途中许多的机会没有抓住,不无懊悔;而接下来的人生路还有种种不可知的风险。特别是和熟悉的同龄者相比,容易看到那些早年看上去平平常常的人成就超过自己,徒增了感伤与挫败感。


中年人如何排遣、消减焦虑,是一件很重要的事,不但事关自己的身心健康,还事关家庭的稳定。以我父亲为例,他年轻时聪明、勤奋,作为长子他摆脱祖父让他在乡间务农养家的安排,考上了中医,在一大批学徒中很快脱颖而出,被选拔到长沙进修,三十多岁就担任了县中医院的负责人。可后来他的人生似乎失败,母亲和我的兄弟姐妹原来随他在县城,因为他生性傲岸,母亲和我们几个孩子全部下放到老家农村,他为了就近照顾家庭,申请调到公社卫生院做院长。当年在县城业务水准和写作能力不如他的朋友、下属不少混得风生水起,有一位后来官至县卫生局局长,成了其顶头上司。而农村分田到户,他在农忙时必须回家耕田插秧,收稻挑谷,过着和农民一样的生活。


现在回想起来,父亲的内心肯定很郁闷忧伤,但是他是四个孩子的父亲,这种情绪不能影响到孩子。总得想办法对付内心那日日如潮水般涌来的焦虑,应对这种焦虑他无非两种办法:一是安慰自己,不要和混得很好的人攀比,所谓人比人,气死人。他曾对我说自己好歹是个国家干部,领一份工资,能供你们兄弟姐妹读书,比你爷爷强,比家族的大多数伯、叔强。二是他把希望寄托在儿女身上,他相信前人强不如后人强,自己过得清苦,不如那些老朋友得意,只要儿女努力上进,比那些朋友的儿女有出息,那么他会是最终的胜利者。


我以为传统社会的中年人应对焦虑无非像我父亲那样,认命的前提下,好好做事,抚养儿女,尽到人生的责任。时光就一点点冲刷掉焦虑感,直到儿女长大而自己垂垂老矣。


眼下中年焦虑成了一个很火的社会话题,被同龄人抛弃的挫败感在网络上弥漫。当然,这样的文章不至于到了“不光贩卖焦虑,还制造恐慌”的地步,但确实有些矫情。中年焦虑,从来不是什么新鲜事,我们的祖父,我们的父亲,代代皆曾有过。南宋诗人蒋捷的词《虞美人听雨》写道: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壮年为谋生奔波在外,断雁西风衬托的就是中年的焦虑。辛弃疾的《鹧鸪天》也表达了类似的心情,此词序言曰“有客慨然谈功名,因追念少年时事”,“追往事,叹今吾,春风不染白髭须。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满满的中年失败感呀。


只是在传统社会里,信息传播不发达,人与人比较的范围窄,纵向和父亲、祖父比,横向和熟人比。所以人们的嫉妒往往只针对熟悉的人,譬如同村的叔伯兄弟,原来他不如我,后来发财了衣锦还乡盖了大宅子,自己就觉得惨。进入仕途的人多半和同乡、同年相比。比如曾国藩,三十八岁就做到了侍郎级的官员,写家信不无得意地向祖父和父亲禀告说升官之快,是大清开国以来湖南第一人。如果和他相比大十二岁早两年中进士的同乡何绍基就显得有些失败。李鸿章、郭嵩焘、沈葆桢、沈桂芬、张之万等人同在1847年中进士,李鸿章、沈桂芬、张之万等同年做到了总督、大学士、军机大臣,而郭嵩焘连一个驻英国公使也不安于位,按照官场的价值观,是不是也被同龄人抛弃了?


比较,本来是在同一个圈层里进行的,但互联网将世界连为一体,舆论场被无限扩大,原来一个个小圈层也被放大,于是产生了陌生人之间的比较,80后胡玮炜的创业刺激了原本不相干的路人甲、路人乙,中年的焦虑便成为一个滚雪球的话题,越滚越大裹挟众多的人,传染性很强。这种比较的文章除了收割流量外,又有什么意义?


我曾经开玩笑说,和我同年出生同年考上大学的两个人相比,我真无颜在世,这两人是马化腾和丁磊,他俩考上的大学当时排名还不如我考上的。这只是戏言,如果顺着这个逻辑,那和太平洋那边1984年出生的扎克伯格相比,就更没有活下去的勇气了。


当然不能这样比,正如买彩票的人不能只看到那几个中大奖的,应该看到大多数人买了多年彩票一无所获。再说富人也有富人的烦恼呀,看到扎克伯格在议会过堂被参议员盘问的那一幕,我觉得他内心也应该是很焦虑的。


既然人生的焦虑无可避免,我们就只能自己去化解,不要和少数的成功者相比来加大焦虑,应该学会安慰自己——说自我欺骗也行。譬如我虽然只是一个苟活于盛世京师的码字客,但我认为自己是通过奋斗走到今天,没有偷懒,也没有投机取巧,曾让父母为自己那点小成就而骄傲,这不也是一种成功么?只要自己不抛弃自己,何必在意那些高官厚禄或富可敌国的同龄人?


【十年砍柴系今日头条签约作者】




往期精彩文章

反三俗的巡抚养了个坑爹的儿子

流落北京的琉球国使臣那点可怜希望

长沙,你若不带上株、潭怎么能赶超武汉?

一片茶叶漂洋过海背后的天猫“国货情怀”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