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洞庭波送一僧来:忍辱负重为佛法的八指头陀

十年砍柴公号 文史砍柴 2018-11-26


佛教在汉代传入中土,到唐代禅宗创立了丛林制度,其他宗派亦争相效仿。这可以算是佛教适应中国国情和时代的一大变革,各个寺庙从此成为一个类似中国家族的小共同体,有尊卑,有师承,严格地按照科层制进行管理。


到了清朝末年,工商业文明对中国传统的农耕文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早已在中国生根结果的佛教也受到了内忧外患的夹击。传统的丛林制度下,佛教寺庙散落各地,互不统辖,因门户之见还彼此攻讦,相比之下,外来的天主教、基督新教的组织化、执行力远甚佛教。太虚法师曾对此感慨道:


佛教寺院原为僧团制度,在中国则适应宗法而成一寺一庵变相家族,只有家族而无教团。教团萌芽清末之僧教育会,入民国为中华佛教总会及中国佛教会,断断续续,有了三十多载,距组织之健全尚非常辽远。


在中国近现代第一个全国性佛教组织——中华佛教总会的筹建中,出身于湖南湘潭县贫苦家庭的传奇僧人寄禅法师(八指头陀)居功至伟。


寄禅法师是湖南省湘潭县姜畲人,生于1851(咸丰辛亥年)年。姜畲是旧时湘潭县的西边门户,西北距韶山大约20公里,处涟水之滨,后来修建的潭邵(湘潭至邵阳)公路经过此地,自古为交通要冲。


清朝末年湘潭县出了三位诗坛怪才。两位是王闿运的弟子:铁匠出身的张正旸,木匠出身的齐白石。另一位就是“诗僧”寄禅法师。法师俗姓黄,名读山,出家后师父此法名敬安,字寄禅。据他的《自述》言:


七岁失母,诸姊皆已嫁,父或他适,则预以余及弟寄食邻家。日昃不返,即啼号踪迹之,里人为之恻然。年十一,始就私塾授《论语》,未终篇,父又殁。零丁孤苦,极厥惨伤。弟以幼依族父,余无所得食,乃为农家牧牛,犹带书读。一日,与群儿避雨村中,闻读唐诗,至“少孤为客早”句,潸然泪下。塾师周云帆先生骇问其由,以父殁不能读书对。师甚怜之,曰:“子为我执炊爨洒扫,暇则教子读,可乎?”即下拜。师喜甚,每语人曰:“此子耐苦读,后必有所树立,余老不及见耳。”无何,师以病殁。然余遵师遗训,不欲废业。闻某豪家欲觅一童伴儿读,即欣然往就。至则使供驱役,自读辄遭呵叱,因悲叹以为屈身原为读书计,既违所愿,岂可为区区衣食为人奴乎!即辞去。学艺,鞭挞尤甚,绝而复苏者数次。一日,见篱间白桃花忽为风雨摧败,不觉失声大哭,因慨然动出尘想,遂投湘阴法华寺出家,礼东林长老为师。时同治七年,余方成童也。


▲寄禅法师像


法师早年烧掉了两根手指头礼佛,因此又有“八指头陀”之号。他于诗学与佛学很有慧根,但由于年少时读书不多,诗句吟出,一旦落笔,往往点画不全,十字九误。


寄禅法师在衡山祝圣寺受具足戒。他一心苦修佛法,心无旁骛。当时的首座精一法师喜欢写诗,寄禅作为刚受戒的小和尚,竟然规劝精一法师:“出家人不究本分上事,乃有闲工夫学世谛上文字耶?”


有一年他到了岳阳,陪着一位舅氏登上岳阳楼。文人雅集,分韵赋诗,寄禅法师望湖光粼粼,一碧万顷,口吟了一句“洞庭波送一僧来”,此句被广为传颂。自此,法师于诗道一途,尤为用力。如他自己所言:“然以读书少,用力尤苦,或一字未惬,如负重累,至忘寝食。有一诗至数年始成者。”


寄禅法师以出世之身,怀救世之心。他的诗歌中处处可见忧国忧民的殷殷之情,拳拳之心。


甲午战争爆发后,清廷命令湘军宿将魏光焘、陈湜、李光久在湘地募军出关迎战,牛庄一役,异常惨烈,湘军战败。寄禅法师从胡志学那里听说战场情形,写了五首绝句,其一为:


一纸官书到海滨,国仇未报耻休兵!

回看部卒今何在?满目新坟是旧营。


《辛丑条约》签订后,法师闻讯,大为悲恸,赋诗云:


天上玉楼传诏夜, 人间金币议和年。

哀时哭友无穷泪, 夜雨江南应未眠。


于一位大德而言,作诗毕竟为余事,是用来调护心灵的。寄禅法师一生功业主要在复兴当时已摇摇欲坠的汉地佛教。在保护寺产、联络各地佛教人士,贡献尤巨。可以说,他更是一位佛教界的社会活动家。


太平天国起事后,席卷中国南方,作为“拜上帝教”立国的军事集团,洪杨的军队每当占领一地,首先做的是毁掉孔庙与佛寺。因此,东南一带,许多千古名刹受到了毁灭性破坏。太平天国被镇压后,“洋务运动”起,西风东渐,各地又以办学为名来占领佛寺。寄禅法师是一个很会走上层路线的人,他奔走于达官显贵之间,借助官府的力量来维护佛门利益。如1884年,寄禅法师返回湖南,主持衡阳上封寺,上封寺有寺田数千亩,山、田多为佃农侵占,寄禅法找到巡抚吴大澂,几番关说斡旋,要回了寺庙的土地——当然,如果以后来阶级斗争的学说来衡量,这是僧侣地主阶级巴结官府,欺压贫苦农民。


寄禅法师先后住持衡阳大善寺、宁乡沩山寺、长沙神鼎、上林寺和宁波天童寺。在他的领导下,这些寺庙风气得到整肃,气象蔚然一新。寄禅法师还提倡寺庙自主兴办僧学堂,此举既为了应对“废庙兴学”的压力,同时也是培养佛学人才的自强之举。


辛亥革命后,民国建立。1912年,寄禅法师在上海开始筹建中华佛教总会,同年4月,各地佛教代表代表在上海留云寺召开筹备会,寄禅法师被推选为会长,总领佛教总会的全面工作。总会会址设立于上海静安寺。为了争取政治人物的支持,寄禅法师为筹建中华佛教总会亲自拜谒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先生,孙中山复函中说:


道衰久矣!得诸君子阐微索隐,补弊救偏,既畅宗风,亦裨世道,曷胜赞叹!近时各国政教之分甚严,在教徒苦心修持绝不干预政治,而在国家尽力保护不稍吝惜,此种美风,最可效法。


寄禅法师没有等到佛教总会正式成立那一天,却遽然而逝,原因还是为了维护庙产。湖南老家的安化县发生抢夺寺产销毁佛像事件,当时已是袁世凯任民国大总统,首都仍在北京。安化当地僧侣联名具状内务部,请求政府发文件来保护寺庙,而内务部拒不行文。1912年底,寄禅法师赶到北京,和法源寺住持、弟子道阶法师赴北洋政府内务部陈情,主管其事的礼俗司司长杜关态度蛮横。寄禅法师的脾气不好(唉,我们湖南人做了大和尚也是这样),两相争吵起来——据说杜司长还扇了寄禅法师一巴掌。受到侮辱的法师愤而返回法源寺,于当晚圆寂。


▲法师圆寂地法源寺


法师的湘潭县同乡好友杨度在《八指头陀诗文集》序言中叙述此事道:


民国元年,忽遇之于京师,游谈半日,夜归宿于法源寺。次晨,寺中方丈道阶奔告予曰:“师于昨夕涅槃矣。”予询病状,乃云无病。


杨度当时正依附袁项城,权迷心窍,想做大官,当然不会明言法师受了内政部官员的羞辱,只用了“乃云无病”的曲笔。


是年八月,寄禅法师正在上海筹备中华佛教协会,在写给湖南一位居士吴嘉瑞信中言:


矧当此刹土变迁,新故交替,满目疮痍,俯时哀世,悲从中来。吃衲(寄禅法师略有口吃,故此自称)曩有“青天欲坠云扶住,碧海将枯泪接流”,“独上高楼一回首,忍将泪眼看中原”等语,不图今日竟写此支那惨像也。

..........

吃衲徒高僧腊,无补缁门,内伤法弱,外忧国危,每一念及,辄欲绝粒,促此报龄。又苦被大众谬推总持佛会,负责有在,死非其时。且恐僧徒无识,为外界激刺,资生既失,铤而走险,依附外人,更起国际宗教交涉,只得忍辱苟延残喘,妄冀能续一线垂危之慧命,用报佛恩。


国运民瘼,无时不萦绕在这位老和尚胸间呀。寄禅圆寂后,其两大弟子太虚法师、圆瑛法师担当重任,成为佛教界宗师级的大德高僧,可谓肉身亡而法不灭。

【十年砍柴系今日头条签约作者】



往期精彩文章


对84岁老妪刑罚执行的成本再高,也必须承受

肃六爷拿胥吏也没办法:咸丰九年户部衙门的火灾

贫困中,许多人很难认真而从容地度过一生

崇祯帝即位时隐忍的目的:必须干掉魏忠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