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行走泽州之一:古镇里遥想“九州针都”的往昔荣光

十年砍柴公号 文史砍柴 2019-10-01

▲穿过太行山豫晋交界处的隧道


明隆庆四年(1570年),大文豪王世贞被朝廷任命为山西按察使(主管一省之治安、司法),他从家乡南直隶太仓州(今江苏太仓)起行,其著有《适晋纪行》载:“过大江,北道齐鲁,历汴抵卫,出修武,发宁郭驿,三十里抵清化镇。山西之冶器集焉。”


清化镇今天为河南博爱县县城,明代由怀庆府首县河内县管辖。自古为山西经由太行陉(又名丹陉,丹水由此出)抵达中原后的第一个大集镇。凤洲先生看到的“山西冶期集焉”的景象,说明此镇在明代时已经是山西铁器运到中原进而销售到全国的集散地。此镇因山西晋东南的铁器交易而繁华,乃是地利使然。从此镇北行到万善驿,便进入到沟通豫、晋两省的孔道太行陉。走过四十里的古羊肠道,就进入到晋城盆地。


明清时期中国北部的冶炼中心泽州便在此处。泽潞商帮曾在明清两代能量颇大,在全国有着重要的影响。明代沈思孝在《晋录》中如此记载:“泽潞豪商巨贾甲天下,非数十万不能称富。”泽即泽州府,辖地基本上相当于今天的晋城市。潞乃潞安府,辖地略等于今天的长治市。二府雄踞晋东南,太行八陉中有太行陉、白陉(孟门陉)、滏口陉通往华北平原。


今年5月上旬,我参加央视7套“乡约”节目的录制,第一次来到晋城泽州县。在泽州几日,我在古镇和古村落之间访古寻幽。


▲大阳镇“乡约”录制现场


为了叙述方便,先介绍一下当地的地名沿革。泽州在明代为省直隶州,清雍正六年升格为泽州府,为了避免府、县同名,将原泽州直管的地区改名为凤台县,凤台是泽州府附郭县(即府城所在地,也是首县)。泽州府辖凤台、高平、阳城、陵川、沁水五县。民国建立后,废府存县,1913年,因安徽亦有凤台县,北凤台县改名为晋城县。1985年,晋东南地区撤销,成立省辖地级市晋城市,原县级晋城市的行政区域分为城区、郊区两个市辖区。1996年,晋城市郊区改名为泽州县。也就是说,今天的泽州县和晋城市城区,即清代雍正六年以后的凤台县辖区。历史文献中凡说“凤台县”“凤邑”,指的是今天的泽州县和晋城市城区。


5月9日上午,“乡约”在泽州县大阳镇录制。现场观摩录制后,我和几个朋友漫步在于这个古镇的街巷,遥想当年冶炼作坊林立,火光四溅中,一件件铁器打造成功,被泽潞商人远销海内外。


太行山由西向东,再折向北,泽州府就处在太行由南向北拐弯的角落里,可谓闭塞,为什么在明清两代会产生繁华的工商业呢?原因很简单,是自然条件使然。


▲泽州铁器作坊


泽、潞二府,在太行山的北麓和西麓,山多而水急,可耕地少又灌溉不便,不利于农耕。明代万历年间《泽州志》说:“第其土不甚沃,高岗多而原隰少,人□废居逐末作,而荒于耒耜。”“末作”,就是指商业。不独泽州,中国许多地方田地少、不利耕作而促使当地居民投身工商业谋生,如浙江之温州,安徽之徽州。又因为泽州盛产煤炭和铁矿石,有着发展冶炼业得天独厚的优势。


大阳镇处在泽州的西北部,北通高平,东至陵川,西近沁水、阳城,南面则是泽州府城,处在五县的中心位置。此地是丘陵地带,地势平缓开阔,没有太行山区的险峻,适宜于煤炭的转运和冶炼作坊的建造。大概是这些因素,使其成为明清两代重要的冶炼中心。德国地理地质学家李希霍芬1869年末从洛阳来到晋城,实地考察大阳镇后说:“在欧洲的进口货尚未侵入以前,是有几亿人从凤台县取得铁的供应的……大阳的针供应着这个大国的每一个家庭,并运销中亚一带。”大阳“九州针都”之称在当时乃名副其实。


古镇保存得很完整,走在街巷之间,清代民居处处可见。只是而今偌大的古镇显得安静,老宅院前,总能见几个老人坐在午后的阳光下,似乎在追忆往事。我眼前幻化出几百年前古镇来往客商摩肩接踵的景象。李白在《秋浦歌》中描写的冶炼场景:“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已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之中。


▲古镇一角


据镇史馆一份资料介绍:

“大阳古称阳阿,历史上秦皇在此置县,汉承秦制且封侯于此,西燕设此为郡,它先后为县、侯国、郡的治所长达八百余年。大阳明清时期仕官如林,当地民谣‘有官不到大阳夸’、‘大阳出了三斗三升芝麻官’,都真实的反映出了当时大阳的文运盛兴,仕官迭出。”“由于城池寨堡、民居商宅、楼阁津梁、寺庙祠庵等众多,大阳又被称为‘中国古城镇活化石’”。

熟悉明史的人想必应该知道洪武年间有一位名叫茹太素的高官,因为给明太祖写了一封上万字的奏章,被皇帝下令打屁股。《明史》载:


(茹太素)陈时务累万言,太祖令中书郎王敏诵而听之。中言:“才能之士,数年来幸存者百无一二,今所任率迂儒俗吏。”言多忤触。帝怒,召太素面诘,杖于朝。次夕,复于宫中令人诵之,得其可行者四事。慨然曰:“为君难,为臣不易。朕所以求直言,欲其切于情事。文词太多,便至荧听。太素所陈,五百余言可尽耳。”


茹太素便是大阳镇的人。明太祖朱元璋乃雄猜之主、阴刻之君,不信任大臣,凡事要亲力亲为,太长的奏折当然令他很烦。但他廷杖茹太素主要的原因是“言多忤触”,即说话太直,触怒龙颜,报告写得太长只是借口。朱元璋也以任意凌辱大臣来立威,这是一种帝王术而已。《明史》评价茹太素“以平允称”,即办事公道。


山西人之倔强在茹太素身上表现得相当突出。挨了一顿廷杖,他还不吸取教训。“(洪武)十八年九月擢户部尚书。太素抗直不屈,屡濒于罪,帝时宥之。一日,宴便殿,赐之酒曰:‘金杯同汝饮,白刃不相饶。(意思是说,朕可以可以用金杯赐你喝酒,但是你不听话,锋利的刀剑可饶不过你)’太素叩首,即续韵对曰:‘丹诚图报国,不避圣心焦。’帝为恻然。”


“金杯同汝饮,白刃不相饶”,这两句话赤裸裸地表达了皇帝的冷酷无情和刻薄寡恩,这也是皇权制度的必然逻辑。泽州县大箕镇的富商家族王泰来的兴衰,亦可佐证这一蛮横的逻辑。


敬请关注下一篇《行走泽州之二:闻名天下的泽璐商帮为什么衰落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