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曾国藩为什么如此看重这一待遇

十年砍柴公号 文史砍柴 2020-09-08

同治七年十二月十四日(1869年1月),天还未亮,大学士、一等侯、直隶总督曾国藩来到了紫禁城外。


可以合理地揣度,那一刻曾大人内心颇不平静。这位受知于道光皇帝的重臣曾在朝廷做过十四年的京官,从28岁到42岁,一个男人最美好的年华在京师度过。咸丰二年七月,他奉旨任江西乡试主考官,出京办差。原以为这只是一趟寻常的京官外出,谁知这一离京,暌违九重宫阙十七年。在安徽小池驿他得到母亲去世的噩耗,卸下差使奔丧回乡。守制期间遇上太平军入湘,进而席卷东南,他受命夺情出山,操练湘勇。十几年来以书生典兵,东西南北驰骋,总算替朝廷平定东南。


这十七年内,京师发生了太多的事。等曾国藩再回到紫禁城前时,他已经从年富力强的中年人变成一位衰弱的老者。两宫太后和年幼的同治帝这天要接见劳苦功高的曾国藩。


卯初二刻(5:30)他被人从景运门带进宫,与诸位军机处大臣及恭王、惇王、孚王短暂寒暄后,由宗室奕山带领,入养心殿东间觐见皇帝和两宫太后。太后在帘子后面问话,重点是问湘军裁撤得如何。


回到下榻的贤良寺后,曾大人在当天的日记里郑重地记了一笔:“是日赏紫禁城骑马,赏克食。”


可见“紫禁城骑马”是让这位统领过千军万马的爵相很看重的恩宠。第二天、第三天太后亦连续召见曾国藩进宫问话,但曾国藩都是步行进去的,他没有糊涂到真的骑一匹马或坐轿在紫禁城行走。


看古装电视连续剧,里面常有皇帝赏赐大臣“紫禁城骑马”的恩荣,这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待遇呢?且从明成祖迁都北京说起。


朱棣夺了侄儿建文帝的皇位后,把都城从南京迁到了北京。经过几代皇帝营建,规模浩大、气势巍峨的紫禁城屹立于京师的最中心的位置。明朝的大臣们上朝,只能骑马、坐轿到宫城外,然后从左右长安门进宫,步行到午门。这个距离不短,对年迈体弱的大臣来说,很是辛苦。时有老臣患病而在上朝途中跌倒的事发生。皇帝开恩,允许个别年高勋隆的大臣坐轿子或骑马上朝。但这只是特例,可谓算是浩荡皇恩了,大多数重臣享受不了这一殊遇。

清承明制,一开始允许骑马或坐轿的大臣是极少数人,主要为近支王公,但也只能在紫禁城的非核心地区骑马或坐轿,行进到景运门,必须下马或下轿步行。到了乾隆朝,皇帝开恩,将这个待遇推及非宗室大臣,乃至有大功的汉臣。如平定西部的岳钟琪和兆惠皆特许“紫禁城骑马”。《啸亭续录》载:


“乾隆中,上念诸臣待漏入直,每遇风雪,徒步数里,甚为颠蹶,因特许诸阁臣乘马入内,以示荣宠。嘉庆己巳,上特旨诸大臣年逾七十者,赐肩舆入直,尤为旷典云。”


肩舆是一种类似滑竿的简便轿子,皇帝特许为人臣者在禁城内,能以此代步,已经是天大的恩德了。谁也不敢坐八抬大轿在紫禁城招摇。


咸丰朝以后,由于内乱不已,清廷得依靠汉臣平定,“紫禁城骑马”这一待遇便推及更多的有功之臣,用以笼络。曾国藩的得意门生李鸿章亦获“赐紫禁城内骑马”。左宗棠收复新疆后,入京任军机大臣,“”既入觐,赐紫禁城骑马,使内侍二人扶掖上殿”,这个待遇更不一般,还让两个太监搀扶着左公上殿面圣。到了末期,这个待遇进一步“注水”,连红顶商人胡雪岩也获得过黄马褂和紫禁城骑马。1905年7月,盛宣怀奉谕:“着加恩在紫禁城内骑马。”


像曾国藩、李鸿章这些科甲出身的大臣,仅仅把皇帝所赐“紫禁城骑马”当做一种莫大的荣耀,只要腿脚还能迈得开,没谁真的去骑马进宫。洋务起家的盛宣怀,可不管这些,他还真过了一把瘾,在紫禁城内骑了一匹大白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