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投石问路 | 如果匿名评审说不,该如何应对?

石头 学术与社会 2019-04-10


最近事情太多,好多读友在后台留言、提问都没有办法一一回复。积攒许久,所以,决定将《投石问路》做成一个“答读友问”的专栏。如果读友还有其他问题,可以发邮件给 w_scholar@126.com,或者直接在本文下方留言。而其他读友如果认为这个问题也很重要,可以通过给这个提问点赞的方式予以加权,我会根据读友来信,再选择一些问题进行回答。


顺便说一下,我比较倾向于将本微的关注用户称为“读友”,而不是粉丝。微博也好,微信也好,都是以文会友的平台,大家因为阅读而结缘,便是读友。况且,关注这个公众号的朋友很多都是低调的行内高手。粉丝二字实在矮化了众位好友。


有好几个读友提过关于匿名评审的问题。有些读友不了解匿名评审是如何运作的,有些则是收到匿名评审之后,不知道如何回复。所以,接下来,我将系统讲一讲匿名评审是如何运作的,以及大家应该如何应对匿名评审的意见。


为什么要匿名评审?一般来说,匿名评审是双向匿名的,也就是说,评审专家不知道具体评的是谁的问题,而被评的作者也不知道是谁写的评阅意见。在双向匿名的情况下,匿审便可以摆脱一定的身份局限、关系局限,以一个无涉的身份相对中立地评阅论文。


一般来说,大部分专业期刊和比较好的综合类期刊在不同程度上采用了匿名评审。匿名评审对于期刊来说,有三个直接的作用:


第一,帮助编辑部判断一篇文章的学术价值。这是最首要的功能,责任编辑虽然是全职的,但是一个人的理解、判断和知识储备毕竟是有限的,所以,寻找一个更为专业的匿审意见,可以有效地帮助编辑来判断文章的学术价值,到底文章是否值得刊发。尤其是当责任编辑拿不准的时候,匿名评审的意见便更加重要。


第二,帮助文章进行提升和完善文章的质量。当匿名评审的意见倾向于文章可以刊发时,匿审一般会提出进一步的修改意见,即使文章不能刊用,匿审意见也会给出文章应该具体如何修改的详细意见,这对于作者修改文章都会有一个方向性的指引。


第三,帮助编辑部“合理拒稿”。每个编辑部都面临着与各种各样作者打交道的外交任务,“关系稿”是不可避免的。当然,“关系稿”也并非一个纯粹的贬义词,编辑通过作者约来的文章也是关系稿。是文章,就会有可能不符合刊发的情况,但是不管是何种途径的来稿,编辑部都不能大而化之地简单应付,而需要给出一个明确的答复。即使给出一个拒稿的判断,也是要基于专业判断。匿名评审的“专业拒稿意见”显然是一个更具有说服力的第三方意见。


从上面三个功能来看,匿名评审制度对于期刊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功能要件,越是高端的刊物,越是善用匿名评审制度。但是,匿名评审制度的作用也不能夸大,毕竟最后文章刊发出来署名的仍然是责任编辑,而不是匿名评审,负主要责任的仍然是责任编辑。所以,在匿名评审的运作中,责任编辑仍然起到主导作用,匿审意见只是用来给编辑部参考借鉴的,而不是说匿名评审的意见就是绝对的金科玉律、不容置疑,有时,责任编辑也会否掉匿名评审的意见,当然,更多的时候,责任编辑还是尊重匿审意见。简单说,责编为体,匿审为用。


一般来说,期刊会首选自己的作者作为匿审人,因为有过合作,比较容易沟通,但是如果自己的作者库中没有相应专业领域的,这时就需要发动“朋友圈”,寻找那些能够提出专业意见的学者。因此,匿名评审一般就是长期从事这个专业领域、熟悉相关知识的学者。也就是说,匿审多数是内行。由于匿审专家不存在身份担忧,他们实际上是直接对期刊负责的,这也就意味着,他要对自己的专业声誉负责,所以,他们通常不会放水,反而有可能会稍加严苛——不管对自己,还是对期刊,提高刊发门槛总归是相对更安全的。


当匿审要给出专业的评审意见时,要保证而言有据,切中要害,而不是泛泛空谈,更加不能是无中生有,否则,肯定会损害自己的学术声誉。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多数匿审人都是负责任的,而负责任的评审需要既投入又认真,这对于匿审人也是一场考验。因此,可以说,评研互长。


面对内行、同行的意见,首先,作者应该对他们的评审工作表示感谢,因为不管他们的意见如何,匿审专家都要抽出时间来认真阅读、评审。在很多情况下,这些匿审意见其实并不是单纯给作者看的,同时也会呈给编辑部同仁包括主编看,甚至还要给匿审专家看,因此,我建议作者在措辞上要语气温和、言语平时,其实这也就是一次学术对话,不管谁对谁错,大家都可以摆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其次,如果匿审意见和你的意见相左,甚至全盘否定你的论点,作者需要仔细甄别、慎重应对。首先,一般来说,匿审专家的批评多数是中肯的,他通常没有必要无中生有(尽管他有可能过于苛刻),作者应该认真阅读匿审意见,反复思考这些不同意见到底是针对文章的哪一个层面讲的,具体有何针对性,其次,如果自己还有想不通的,可以和其他同行讨论,再次,作者还可以和责任编辑进行沟通、确认,最后,如果作者坚持认为匿审专家的意见是错误的,是刻意刁难作者,或者是外行意见,或者文章的修改意见过于笼统和空泛,无法修改,那么,作者就可以心平气和地把这些情况和意见、论据一一呈现出来。毕竟文章的评阅意见是一个理性增益的过程,对文章的判定始终处在一个动态的沟通、协商过程,任何意见都可以交换,讨论的过程也是厘清彼此立场与观点的过程。


总之,一句话,匿名评审就是一次评定文章的学术交流活动。匿审的本质是开门办刊的一个生动体现,也是促进学术共同体、提升知识生产质量的有效机制。编辑部给出一个专业的匿审意见,也是对作者负责的表现。面对匿审意见,作者既要十分尊重,也要保持清醒的认识,在认真阅读、理解评审意见的基础上,以一个理性、审慎的态度,不卑不亢地从容应对。


想查看往期专栏的读友,请关注学术与社会之后,在后台回复“石头”二字。谢谢大家!晚安!


学术论文写作指引(12):编辑们都是咋约稿的?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