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学术论文写作指引(12):编辑们都是咋约稿的?

2016-09-09 石头 学术与社会


《船山先生》

2015年7月11日,石头摄于岳麓书院


很多读友在后台留言,请石头讲一讲如何投稿。投稿这事改天聊,今天先聊聊编辑约稿的事儿。


相信大家多半不知道编辑到底都是怎么约稿。所谓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比起投稿,我觉得,作者更应该知道编辑都是咋约稿的,只有如此,投稿也才能“有的放矢”,“投其所好”。


一、所有编辑都要约稿!


很多作者往往认为,名刊编辑只要坐等投稿,就可以高枕无忧,其实不然。


恰恰相反,期刊越有影响,就越需要承担相应的学术责任,因此也就越需要精心策划组织文章。


所谓成难毁易,百年树木,半天就能砍倒。所以,很多名刊编辑都有一个情结:前人树木不易,招牌不能砸自己手里。办刊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每期发稿都不敢丝毫懈怠,甚至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越是好的刊物,越有维持并提升刊发水准的压力与动力。而维持并提升刊发水准的基础只有一个:持续不断发好文章。


编辑都知道,光靠投稿,是靠不住的。好文章总是稀缺的,且创作周期较长,而能否兑现稿约、何时兑现稿约都有很大不确定性。所以,唯一的办法就是持续地广泛地约稿。



总体来说,学刊编辑约稿大致可以分为四类:按人约稿、按文索骥、会上邂逅、请人举荐。


二、第一类:按人约稿


按人约稿是最简单直接的约稿方式,对象往往是资深学者。谁的名气大,就跟谁约。


新晋编辑没有稳定的作者队伍和稿源,为了打开工作局面,通常会采用这种广撒网的约稿方式。


一位编辑朋友当年初入行,为了约到好文章,亲自给当时学界前辈一一写信,当时没有电子邮件,全靠手写,至今她仍然保留着当年的书信往来,有意思的是,很多神交多年的作者竟与她从未谋面。


试想:有一位学刊编辑只是因为仰慕你的学识,尽管素未谋面,却心潮澎湃地向你约稿,然后鸿雁传书,书文付梓。编辑诚心求稿,作者诚意赠稿,这是一种多么令人艳羡的精神交往!


所以,只要学问做得一流,总会有知音编辑慕名而来。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三、第二类:按文索骥


广撒网的约稿方式有其优势,也有其不足:一来,资深学者人数相对较少,而且往往爱惜羽毛轻易不肯赠稿,加上求稿者众,故而成功率较低;二来,也不乏名实不符者,自己约的文章一旦被卡,那真如鲠在喉吐不出,咽不下,极为尴尬。


因此,比较保险的做法是按文索骥。


一个优秀的编辑,通常都有比较广泛的阅读,并且能够从中选出佼佼者。通常来说,根据好文章再来约稿,尤其是邀约那些行将成名的年轻作者,其成功率和风险都更为可控。


做学问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今天你刊发的作品就是明天别人评价你的依据。作者应该珍惜每一次刊发文章的机会,尤其是年轻作者,用一个商业术语说,好好经营你的第一桶金。


其实,发表也是慢慢建立学术声誉的过程。如果不能一步到位,至少每一篇文章都能比以前的发表稍进一步,让读者不断对你高看一眼。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学刊编辑。


着意耕耘,自有收获!反过来说,你糊弄文章,文章就糊弄你。两条路都是闭路循环,就看你怎么选。


四、第三类:会上邂逅


按文索骥也有风险,尽管作者名实相副,但是碰巧也会遇上不太珍惜自己学术声誉的作者,随便给一篇文章应付。


很多编辑都遇到这种情况,作者明明能写大文章,却用一篇小文章打发自己。所以,更稳妥的办法是看到文章再开口。


哪里最适合编辑约稿呢?高端前沿的学术会议。通常来说,学术会议上交流的文章都未公开发表。所以,名刊编辑每年都有固定的开会计划,并且多数是带着约稿任务的。


开会约稿还有一个好处:单看文字比较静态,会上交流则更加立体,通过作者的陈述和私下交流,编辑更容易判断文章及作者的深浅轻重。


对于作者而言,多开好会是一个更快捷有效的投稿方式,而且在高端学术会议上介绍自己的研究,也可以让学界更充分地认识自己。


因此,开会,是编辑与作者最好的邂逅方式。我曾经打过一个比喻:文章就像鲜花,编辑就像蜜蜂,你若盛开,蜜蜂自来。


五、第四类:请人举荐


从根本上说,办刊必须“走群众路线”:相信作者、依靠作者。编辑一个人的知识储备和学识学力都是有限,真正了解相关学术领域、深谙缄默知识的还是本领域的资深学者。


优秀的学刊编辑都很善于利用作者的研究网络,或者请品学兼优的资深作者来主持专栏,或者请他们推荐文章。一般来说,学刊编辑为了组建专栏文章时,都会充分吸收相关领域学者的专业意见。


而品学兼优的作者通常不会随便推荐文章——否则岂不砸了自己招牌?他们推荐文章有时候会“内举不避亲”,有时候也会“外举不避疏”——举荐尽管素未交情但是学问过硬的作者。


其实支撑内外举荐的核心动源在于,作者有真学问。只要作者学问做得好,就一定能够获得专业口碑。而一旦获得专业口碑,就会有学界拥有话语权的学者为你举荐。所以,归根到底,做好学问才是关键。


六、结语


以上四种就是编辑约稿的常见四种方式,归根到底,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其实,大道至简,都在路边。做学问做扎实了,发表就顺其自然。


说白了吧,只有学问做扎实了,那才是硬通货,不管投稿、约稿,都能胜券在握。否则,学问不到家,说啥都白瞎。


做学问大约是这世上最公平的行当之一。你待学问以真以诚,学问自然还你以善以美。你不欺学问,学问也断不会负你。认认真真做好每一篇研究,渐次推进,登堂入室,到最后,自有知音叩门。


司马迁不是说么: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END-------------


查看往期【博士论文】系列,请关注《学术与社会》(W-Scholar),在后台回复关键词“指引”。


学术论文写作指引(11):校对论文的正确方法

学术论文写作指引(10):学问三境界

学术论文写作指引(09):研究选题的七大原则

学术论文写作指引(08)研究如何选题——兼谈国家社科基金如何选题

学术论文写作指引(07):研究如何发问

学术论文写作指引(06):如何写文献回顾

学术论文写作指引(05):文章如何对话

学术论文写作指引(04):文章如何创新

学术论文写作指引(03):如何拟标题

学术论文写作指引(02):如何写关键词

学术论文写作指引(01):如何写摘要


【博士论文】第15期 郭台辉:我的学术逆袭之旅

【博士论文】第14期 余成普:跨界的体验

【博士论文】第13期 冯猛:田野研究三级跳

【博士论文】第12期 孙庆忠:田野调查的技艺与修养

【博士论文】第11期 洪岩璧:理解穆斯林

【博士论文】第10期 夏循祥:如何拯救失败的田野作业?

【博士论文】第9期 姚泽麟:追寻医生职业的困境

【博士论文】第8期 刘子曦:量化历史研究的乐趣

【博士论文】第7期 苏熠慧:在田野中探索学术与生命

【博士论文】第6期 高学德:定量研究的痛与乐

【博士论文】第5期 狄金华:游走在田野与理论之间

【博士论文】第4期 樊佩佩:追考“灾政”——汶川地震灾区田野纪事

【博士论文】第3期 陈涛:理论研究作为一门手艺

【博士论文】第2期 马强:在俄罗斯的田野上

博士论文】第1期 黎相宜:我去美国做田野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