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致在职硕士:请不要在答辩前请老师帮你改论文!

石头 学术与社会 2019-04-10


教师节那天,跟我的硕士们小聚,包括几个MPA。他们年底就要毕业论文开题了,谈起论文,他们都是一副心里很没底的样子。

 

回来后,很觉得有必要写一篇文章,用文字跟他们谈一谈毕业论文的事情。

 

上个学期,有几个在职的MPA打电话给我,说:石头老师,过几天要答辩了,请您帮忙看看论文。

 

我看了论文之后,回:童鞋,你这临渴才掘井,可是有点晚啊!我有两种改法,一种是你能改得了的,一种是你改不了的,你想听哪一种?

 

答:都想听。

 

我告诉他:第一种改法呢,就是盘活存量,好好整理整理自己的论文,把论文的亮点和贡献点找出来,然后尽可能地打磨漂亮。接着呢,好好修改文章的格式,做个流畅而漂亮的PPT,答辩的时候,对自己的姿态放低,对老师客客气气的,做好挨批的准备。

 

至于第二种改法,是做增量,只是需要伤筋动骨,除非你晚一年毕业,否则,要你从选题、研究、调研、写作、修改,从头来过,你怕是来不及了。


他当然采取了第一种。今天呢,我就把第二种改法,系统地跟我诸位讲一讲,希望有时间的童鞋可以及时采纳。当然,也是避免我的学生们重蹈覆辙。

 

一、毕业论文是一次升级研究系统的好机会

 

很多在职研究生,对待毕业论文的心态不是很端正,认为毕业论文是“拿证”前的最后一道关口,把写毕业论文当做一个障碍和负担。

 

读研硕士,不管是在职的,还是全日制的,如果只是混个文凭,那就没意思了。

 

很多人将读研视为充电,我觉得这个概念还太浅。真正的读研应该是一次系统地升级自己“研究系统”地机会,以改造自己的学习、研究和写作的能力。读研究生最大的收获,其实是通过写论文,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为今后的工作、生活和人生提升规格。研究能力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大到你对世界、人生的体悟,小到日常处事、待人接物的情商,都是研究能力的具体体现。


读研,只有读到足以改变你生活的程度,才是有效的。只是周末的功夫,上上课听听课,最终在你的脑海中能够留下的东西能有多少?毕业了多半就还给老师了。只有把阅读、听课、思考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研究能力,才是王道。所谓教育,其实是等你上完课,基本忘掉之后,还剩下的东西。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不写论文,很多东西,你就不会真正去摆弄,去研究。实际上,毕业论文是一个促动你去重构、吸收和整合知识的好机会,毕业论文的存在,恰恰可以让你去好好吸收。毕业论文是一个提升自己研究能力的绝佳机会。因为只有当你需要输出,你才会更加在乎输入。

 

毕业论文如果做得好,对于一个人全面提升人生格局,都是极为关键的。

 

首先,做事的原理是相通的,你学会了做论文,触类旁通,多半也就学会了其他的做事方法。

 

其次,那些毕业论文做得好的学生,不管是否继续读博、从事科研,他的人生路都会更顺利。

 

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我有一个硕士同学,他在读硕士的时候帮助导师做了一个规格很高的项目,他的动手能力很强,导师国内国外两地飞,很多工作都是他统筹负责的,我们硕士班很多同学都参与了这个项目。毕业找工作,班上很多同学去参加OPPO招聘会面试。很多同学在提及在校经历时,不约而同地谈起曾经参与了某某大型项目。等轮到我这位同学时,他先是问:前面很多同学肯定都说过自己参与过某某大型项目吧?HR说:是的,于是,我这位同学轻轻地说:这个项目就是我负责统筹的。结果可想而知,他顺利进入拿到offer,进入OPPO。

 

最后,做人做事千万不要敷衍。你敷衍人生,人生就会敷衍你!其实,每一段人生经历都不会白费,都会成为你人生的底色。每一个人生的输入,都会有痕迹,它都会构成你生命的底色。既然横竖要做,为何不把事情做得漂亮一些?为什么不让它成为你人生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为什么不让它成为日后你教育孩子的资本?

 

二、做读者的老师!

 

关于如何选题,我的《学术论文写作指引》(点击阅读)已经讲过很多次了。大家可以先看看专栏的那13篇文章,或者看看我的新书《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指引》(点击阅读)

 

针对在职硕士的毕业论文选题,我只想强调两点。

 

第一,一定要有学术性、知识性。研究可以分为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但是任何研究都可以做出学术性、知识性。毕业论文也是一种学术作品,而学术作品的关键是,一定要能够为社会提供新的知识。也就是说,你一定要写出一些他人有可能不知道的内容,告诉一些别人不知道的道理,形成自己研究的“边际贡献”、“比较优势”,关于这一点,我已经在专栏中讲过很多次,请自行阅读。

 

很多人选择自己的工作领域来开题,这没问题,这也是很多在职研究生的常见选择。但是,你一定要能够从中抽象出足以支撑起学术内涵的选题,而不要像工作总结那样,就事论事,写流水账。

 

不要小看了做研究!不要以为做研究就是读读课本。也不要机械地把自己的工作内容呈现进论文。你要回到你的专业,回到一些学术理论和命题。关于这一点,你就要仔细跟导师商量了,仔细阅读相关文献了。然后,确立一个值得切入的研究问题。

 

第二,要讲出自己的独创性观点和贡献。做研究和卖东西一样,千万不要扎堆,不要炒别人的剩饭。你得形成自己的独创性观点。你要搞清楚,从哪一个角度讲,能够讲一个答辩老师(也就是学术读者)可能不知道的东西,说点新东西,就是你的研究贡献。

 

很多答辩的学生,总是放不开自己的学生身份。实际上,论文是你写的,当你在写论文的时候,你是读者的老师。只有你比读者多懂一些,你才有必要写一篇论文。当你比读者多懂一些的时候,你就是读者的老师。这没毛病吧?

 

事实上,答辩委员很有可能并没有阅读过相关文献,没有做过调研,更加没有系统思考,他更需要接受你的新鲜知识。记住这一点:你去答辩,是去“做老师”的!

 

三、开题三板斧

 

很多人对于开题报告比较犯怵,觉得开题报告很艰深晦涩,很难搞定。千万不要这么想!

 

开题是什么?开题就是向专家论证你的研究课题。研究课题你可能不熟,但是你得会举一反三,想一想你天天和领导讨论的项目。说白了,你就想象着你要说(hu)服(you)你的领导上马一个新项目。

 

怎么说服领导呢?总共分三步。

 

第一步,你要告诉领导,这个项目非上马不可,换成学术语言,就是论证研究项目的必要性与重要性,你得论证出,你的论文是值得研究的,千万不能是做了两年都是无用功的项目。

 

第二步,你要告诉领导,这个项目是其他地方没有或少有的。要想出政绩,那得搞点新花样啊!换成学术语言,就是论证你的项目具有独创性。告诉你的导师和答辩老师:你的研究具有何种程度的独创性——当然,是学术独创性。

 

第三步,你要告诉领导,这个项目是可以做出来的,最好能够在他升迁之前就能奏效。换成学术语言,那就是,论证你的研究具有可行性,你的研究计划、研究方法等都是扎实可靠的,能够在可预期的范围内把它做出来。

 

纵然是再繁复、庞杂的开题报告,说白了,万变不离其宗,就是这“三板斧”。关键是,你要活学活用。

 

四、如何写出三万字?

 

其实,写硕士论文的目标很明确:写出3万字。那么,怎么才能写出这三万字呢?让我们倒过来算一笔账。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任何输出,都要以输入为保证。但是,写论文就像奶牛产奶,不是吃多少草,就能产多少奶。压缩、提炼是一个萃取的过程,为了保证输出的质量,则必须保证输入的质量和数量。

 

假如你想写出3万字的论文,那么,你至少得准备10万字。为什么呢?这中间,有5万是死在脑子里的,还有2万字,是你写了之后再删掉的——不可能所有写出来的文字都能用,有些废话、错话,你得删掉。

 

不是说你读10万字,你就能写10万字吧。读书总是要打折的,能有十分之一的投入/产出比就了不得了。所以,为了写这10万字,你至少得读100万字——我说的是真正读进去,不是走马观花。如果平均一本书10万字,你得读10本书,如果再计算上读不进去的不成品,你得至少读12本专业书,给自己打底子。

 

以上还只是理想的情况,实际上,这100万字,到了你脑海中,如果能够留下1万、2万的,其实也就够你文献回顾了。我算这笔账,不是真的让你机械地去读10本书,而是为了告诉你,想要写好论文,必须打牢基础!

 

很多人写不出来论文,除了输入不够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下笔太晚。

 

我们都经历过高考,想一想,高考之前,我们做过多少次模拟卷?老师千叮咛万嘱咐的是什么?把模拟当高考,把高考当模拟!其实这么做的原理很简单,无非是要你形成一种考试的感觉,培养考试的临场素质和应试习惯。写作也是一样。不要高估了先天的记忆力,也不要低估了后天的训练。凡是好笔头,那都是练出来的。

 

所以,我让我的硕士,每周都必须写一篇笔记,字数可以不限,但是一定要写!自己的思考也可以,旅行日记也可以,读书笔记也可以,工作汇报也成,关键是要写,要思考,要形成一定思考与写作的习惯,让写作称为一种习惯,一种你不会犯怵的东西,让你的思考尽量用文字表达出来。

 

时间是最好的解药。习惯是最强大的防身利器!

 

不要心急!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你的这些笔记,日积月累,都不会浪费,有些笔记甚至就可以直接写进你的论文,我的博士论文多数就来自自己的田野笔记。

 

当年下乡扶贫时,我有一个习惯:每一天,不管自己有多累,只要心有所感,一定要写田野笔记。因为这些东西在当下最鲜活,最有效,一旦过去了,你不仅会忘记,而且即使记得,也不一定有意愿写出来。

 

功夫在平时,平时一定要多写。你以为石头的新书《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指引》是一天写成的?那是我当年在做期刊编辑的时候,就曾经尝试着在写。

 

凡事贵在坚持!一开始的15%是最难的,但是你只要跨过这开头的陡坡,一旦形成了惯性,物理老师告诉你,这个惯性足以支撑你滑行好久。

 

五、导师的指导也是有保质期的

 

我有一个做事原则:缓事急做,急事缓做。不要以为三年很长,日子说没就没。你到毕业那一天,就会纳闷:时间都去哪儿了?

 

写论文一定要及早行动,要做好计划,尽快跟导师商量。

 

写作并不是说让你闷头写。为什么会有一个导师制度,那是为了让你可以在规则的范围之内,合法地请(bo)教(xue)导师!但是千万不要临答辩前再去找导师修改论文!老师没有佛脚,抱起来也没用。

 

一定要和导师提前和导师多番讨论,让导师充分了解你的工作和经验,然后让他协助或帮助判断,哪里是值得做的,这些问题又应该如何层层推进。


总之,千万不要拖着不找导师。我很负责地告诉你,越早找导师,越有利,越到后来,导师的指导越不管用。导师的指导也是有保质期的!

 

要和老师、同学充分讨论。论文是什么?议论、讨论,是一种阐发观点的文体,所以,你要多找人议论。就像吵架一样,你得多吵几次,才能明白如何才能让自己自圆其说,如何让对方自相矛盾。

 

六、将写作变成一种习惯

 

其实,写论文也不是难事。你不要抄别人的文字,那没意思,也不管用。就像吵架时,鹦鹉学舌是无法驳倒对方的,你得形成自己的行文思路和写作风格。

 

你要把写作当做是日常说话,这就要心中时刻揣着读者。要时刻告诉自己:有人会读到自己的文章,哪怕只有一个读者,你也要让你的读者读清楚。

 

心里揣着读者,是写作者的基本素质。你给领导写汇报,也知道要把字号调成领导认可的规格。说白了,你只要把读者想象成领导,把写论文想象成面对面给领导汇报,你就自然而然地会想着法儿去把论文写清楚。

 

时间不早了,先写到这吧。祝大家都能顺利毕业! 


(完)


终于出书啦!《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指引》将于教师节上架!👇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指引》在人大出版社的微店。

文章已于修改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