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出书啦!《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指引》将于教师节上架!
新书《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指引》马上付梓了,突然有些感慨。当初做公众号,开办《学术论文写作指引》这个专栏,纯粹是个偶然的副业——向那些希望提升学术论文写作技艺的读友分享一些经验和心得。转眼之间,这本书马上就要出阁了,突然有一种“嫁女儿”的感觉,人生真是经不起再回首!
时间回到2016年春节,那时我还在一家学术期刊做责任编辑,负责政治学、法学和社会学三个学科。不时有高校、科研院所邀请我给他们的师生、研究者谈一谈写作的方法。作者众多,时间却有限,于是我萌生了一个念头:不如找机会把这些经验和心得写下来,这样的话,读者按图索骥即可,就完全可以撇开我这只“下蛋公鸡”了。
在我生日的第二天晚上,我决定以《学术论文写作指引》为题,做一个微信公众号专栏。这就是“学术与社会”原创的起点。我的专栏定位很明确:以高年级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以及年轻教师等为读者,帮助他们在写论文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尽快上手。
可能很多人不太了解,很多期刊的编辑是兼任学术研究的,即“学者型编辑”。我当时在编辑之外,也从事科研工作,发表学术论文,申请社科项目,加上我读博士的一些经历,最终这个专栏实际上融合了编辑、科研、读书、做课题等综合性的视角。
很多读友都好奇:为什么我在公众号上叫石头?最初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我只是希望单纯分享一些写作经验与心得,并无其他附加想法,我更加不想它与我的编辑工作有所交叉,打上期刊和编辑的旗号、消费这些符号。采用笔名的话,不仅没有身份的干扰,而且将编辑身份这个变量控制住,还能更准确地检验一下文章到底有多少社会认受度。我也很好奇:这样的文章到底会有什么样的读者反响。
令人欣慰的是,原创开始后,反响很好:每一篇都有不错的阅读量和积极的读者反馈,很多作者表示,这些文章对自己的论文写作起到了很好的指导和帮助作用,甚至还有很多热心的读者到处打听石头君是谁。
《学术论文写作指引》陆续连载了几篇之后,很多同行、朋友建议我把它集结出书,以书籍的形式汇总、整理,更加便于后来人使用。陆续有出版社的编辑同行尝试跟我邀约出书。
纵览国内外的相关图书,国外的论文写作指导丛书相对充裕,且门类齐全,台湾也有一些相关的书刊,而大陆在论文写作方面的指导书籍却寥若晨星,只有少数高校老师和同行出版过一些基于教学和科研的指导书籍。尽管也有一些外文翻译、引进的指导图书,但是这些工具书毕竟都是针对国外的学术环境、教育背景、写作习惯和出版生态等,在很多方面与国内尤其是大陆还有很大差距,不太接地气,尤其作为指导论文写作的工具书来说,操作性如果不是很强,那么它的效度就会大打折扣。因此,从知识供给侧的角度看,出版一本学术论文方面的书籍很有必要。
因此,我开始从一本书的角度来构思写作框架。由于专栏是化整为零的写法,比较碎片化,我开始尝试建构一个更加系统、更具逻辑的写作体系,涵盖从学术选题、具体写作到论文发表整个知识生产过程。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签订合同之后,我开始将专栏补充、完善成一本书。与此同时,我继续更新专栏,一直更新到第13篇。
此后,我决定将更多的原创内容保留在专著当中,于是不再更新专栏。与专栏相比,专著添加了学术发表的比重,因此,书的名字也相应调整为《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指引》,同时,我修改、调整了专栏的文章内容,专栏文章的篇幅大概只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大部分内容是新写、重写的。
从2017年开始,我转任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以科研与教学作为主业。这本书也为我六年的编辑工作画上了一个句号。
回首这两年的学术科研、做公众号、身份转型,如果非要用一句话总结的话,那就是,“成为你自己”。路是自己走的,也只能自己走,自己走出来的,才是自己的路。无论是美貌还是丑陋,无论是富有还是贫穷,无论是王子还是平民,一个人除了成为自己之外,只能一事无成。
值此出版之际,我有许多感谢的话。首先,我要感谢《学术与社会》的微信读友们,你们的阅读与分享是对这本书最大的支持,我的好多微信好友是这本书最初的忠实读友,感谢你们的热心转发。其次,我要感谢我在期刊界的同行好友,他们对我的创作热心鼓励,而且帮我诚意推广。再次,我要感谢《学术研究》这本杂志,我的编辑经验与出版视野受益于在杂志社工作的这六年,也受益于编辑部同仁的帮助与关怀。此外,我要感谢我的导师中山大学王宁教授,我的研究与写作最初都受教于他的悉心指导。最后,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朱海燕老师,朱老师的热心推动和细心编辑是这本书得以顺利出版的可靠保障。
《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指引》将于9月10日教师节,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官方微店独家发售,10月1日之后新书也将陆续在当当网、亚马逊等网站上架销售。在此期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还将举办一系列赠书、签售活动,敬请关注!
《学术论文写作指引》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