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王雨磊:学术研究要“有劲儿”

石头君的 冠霖书院 2022-05-02
前天的直播课,很多人说进不去房间,看不了回放。关于这些技术问题,我也不是很清楚。我在考虑:下次要不要换个直播方式?——或者干脆我以后以直播讲课为业?想到这里,我还挺好奇的。
《学术论文写作与发表指引》起源于2016年2月我在公众号上的专栏连载,那时我还在做期刊编辑,同时我的博士论文写到最后,神思枯竭,开辟“学术论文写作指引”专栏的动机很单纯:换换脑子。我尝试把自己做编辑、读博士和下乡调研等经验,转化成专栏文字,没想到专栏和成书如此畅销,这也许就是“纯粹”的力量。想到这里,我还挺感慨的。
2017年转入高校任教后,我切换了一种全新的科研与教学节奏,新的职业体验让我有了更多的感受。出版社多次建议我修订此书,我也想把后来的学术心得补充进来,但是效果不理想,主要是因为原先的书稿体系已经很稳固,除非重写,否则总是有“打补丁”的感觉。后来,我也意识到,我可能需要重新写一本书。也许我应该停下来,好好梳理一下过去几年的教学、研究与写作心得,把它们变成文字和课程。或者至少把我的日常笔记整理出来。想到这里,我还挺期待的。
不过,我还没想清楚。今天先推送一篇原本发在知识星球上的旧文。略有改动。


学术研究要“劲儿”
文/王雨磊
任何事情做起来,最好有乐趣,不然光靠外部激励,总是容易弱化甚至缺乏动力的。说得通俗一些,做事情,最好要“有劲儿”。
那么,学术研究的“劲”在哪里呢?
首先我先说一下学术研究的痛苦。其实,大部分时间做学术研究都是比较枯燥的,比如阅读文献,你如果想要做研究,也就意味着你要比大部分人阅读得要多,只有这样,你才可能创新并发表。再比如写作,要把很多事情写得更清楚,更要让读者明白,这个创作的过程蛮痛苦的,它通常伴随着反复修改和自我怀疑的纠缠。还有,下乡调研,与人访谈,这些都需要下功夫,否则光靠拍脑袋,是写不出什么好文章的。
所以,学术研究的乐趣一定是“苦中作乐”。
第一,追求知识的“解谜”过程。认识事物的过程,本身充满乐趣。一件事情原本是模模糊糊的,当你去力图探究明白的时候,这本身就是充满魅力的。
但是,这里会有一个两极分化:喜欢的,就会很喜欢;不喜欢的,就会完全没有感觉。他人之蜜糖,可能于你就是砒霜。这个兴趣是天生的,最好多问问自己:到底是否真的喜欢并享受这个“解谜”的过程,以此来判断自己是否适合做学术。
第二,认识事物本身的成就感。人类出生时,对这个世界是懵懵懂懂的,每个人都有一种探索世界的动力。可以说,学习是人类的天性。做学术是一个和自己较劲的过程,也是挑战自己的过程,有时甚至为了自己向自己证明自己。这不仅仅是智商问题。原本有些事情是混沌的,把这件事情认识清楚,即便你不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认识清楚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第三,交流的乐趣。当你研究出一项成果,拿出来与人分享,这是一种很快乐的事情。学术研究不是孤立的,而是彼此相成的。没有阅读,就没有写作;没有学习,就没有教育。就像前天的直播一样,没有你们的疑惑,就没有我的分享。这种学术交流的乐趣,尤其是高维度的深层交流,所能够带来的乐趣,是其他职业所不能赋予的。
第四,帮助他人的价值感。每个人的价值都是在社会中生成的,一个人只有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会真正成为有一个价值的人。价值感与成就感有所不同:成就感是指向自己的,价值感是指向他人的。好的学术,一定是桥梁,而不是终点。每次当我发现自己的知识能够帮助到他人的时候,我心里挺有价值的。
第五,发表本身的乐趣。发表是一件特别有趣的事情,它是一种特殊的“公开”。通过发表,我们把那些不对称的信息和知识,传播开来,社会的知识因此获得了增长。当年做编辑时,每次期刊出版后,我总会闻着墨香再读一遍。摸着那一行行亲自编辑、校对出来的文字,内心会萌生一种其他工作所不能取代的趣味体验。公众号也是如此。
说来说去,其实就是一点,心中是否有对学术的纯粹趣味。尤其是当你是一个特别在乎自己内心感受的人,这一点特别重要。享受学术,你就会身心协调,否则,如果只是把它当作一个谋生的饭碗,学术就会越做越没劲。
做学术,从做自己开始。爱学术,更要爱自己。



王雨磊:学术写作直播课的回放及PPT

王雨磊:超越身我,成为自己!

王雨磊:写作的“神通”

王雨磊:心眼观世界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