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意推荐 | 孙竞超:我在北大法理学课上的三重身份与随想
面对着知识愈发实用主义的倾向,当代的大学教育也不能免俗地妥协于速成式的教育模式。作为法律专业学生,对法理学应有的虔诚也变得淡薄。我们不禁慨叹,面对一颗颗浮躁的心,法理学教育应当何去何从?
然而,在北京大学法学院,一门匠心独具的法理学课程却在同学们之间“走红”。那里有独特的授课方式,更有魅力非凡的授课老师。
今日,法意君为大家推送的便是该课程的助教——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孙竞超的一篇助教的心路历程。让读者也一同感受其间的惊喜、忐忑、迷惑与成长。
北京大学法学院博士生
最喜欢的话,一个是“不忘初心”,一个是“过犹不及”。
想停下来好好整理自己参与法理学课的情况,也一直想给第五组的同学写点东西,但苦于不(lan)得(ai)空(wan)闲(qi)静心思量。此刻想说,第五组的同学们以及其他组的同学们,你们一学期听课、写读书笔记、写专题论文、参与小组讨论、在微信群(真感谢这个新平台)里吐槽辛苦啦!
“新”是关键词。我和课上的同学一样,来到北大并进入了人生中一个新的阶段,一切都是那么陌生,一切又都似曾相识;也和同学们一样,早早就听说过北大有个“法理学院”以及关于法理学课的诸“传说”;还和同学们一样,对课上可能发生的一切心向往之,但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做到最好。无论如何,作为旁听生、助教及见习助教组长,我愿与大家一同学习、一同成长。想说想写的东西太多,一时也理不清个头绪,我就从这三种不同的身份(哈哈,多像“三位一体”)以及各种身份背后的工作入手写一些经验性的“大白话”。
专注:作为一名“旁听生”
壹
虽说先前已经看过老师的课程大纲,大纲上列出的文献在不同时候的不同课上或多或少读过一些,也曾拿到先前上过课的有心人整理的课程笔记,但将这些材料按照大纲的主题组织起来究竟该如何阅读、如何思考,我在课前是一点儿想法都没有的。没有想法怎么办?那就收起读过材料的“自信”,一步一个脚印地从头读——于是,我对自己在法理课中身份的首要定位是“旁听生”。以下,算是我的一点“旁听”心得吧。
心得一:
务必硬着头皮看完所有必读文献,预习是关键
当然,看完每节课要求的必读文献仅是到了“法的门前”,这种感觉一直贯穿课程始终。本学期的课是开给法律硕士的,大家本科都不是学法学的,好处在于大家对“法学”本身没有成见,加之多学科背景亦可互相启发、互为补充;短板则在于人文、社科和理工科的同学本科时接受的训练不同,阅读、写作、口头表达的能力有些参差不齐,之前接触过相关内容的同学有可能“满瓶不响半瓶晃”,之前没接触过的同学有可能“当了闷葫芦”,不愿发声。第一节课,强老师充分利用板书,将两千多年西方法学思想用两条线索穿起来,“完虐”了在场同学们(从课后朋友圈刷屏情况看,大家倒是很享受这个“被虐”的过程,于是强老师被“立地封神”),同样带给我极大的震撼,问题的主干是清晰的,线索上的内容又是异常丰富的,远非必读文献可以包容。但所谓横竖都是“被虐”,认真读过材料可保证跟得上老师的大体思路,称为“小虐”,而不读材料来上“裸课”则如堕五里雾中,更谈不上有何收获,堪称“大虐”,小虐怡情,大虐伤身,切切!
△孙竞超博士担任助教的第五法理学学习小组的同学
心得二:
做好被提问的准备,也做好提问的准备,无论是听课还是参加讨论课
对,没有听错,老师上课会提问!总结老师的提问方式,大致有如下三种:(1)涉及相关专业可能会接触到的理论或理论家,老师会在选课名单上选择相关专业同学作答——因此不要认为进了法学院本科的内容毫无用处,它们依然构成“学科背景”的一部分;(2)涉及到小组讨论内容的回顾即复习,老师会随机在当周他参与讨论课的小组里找同学回答问题,问题多是讨论课时提到的、比较重要的内容,并且他会继续让回答问题的同学推荐一位本组同学回答接下来的、同样是关于讨论课内容的问题,这时就显示出讨论课上积极参与思考、讨论的重要性了;(3)老师会提问助教一些辅助性的内容,如某作品/故事的内容,某案例的分析等等,所以旁听的助教同学亦要对课程内容甚至是与课程不直接相关但主题相近的内容有一定地把握。总之,老师上课时对台下的学生“一视同仁”,大家要跟上老师的节奏,随时做好被提问的准备。
或许在这样一门“课堂讲授+课后讨论”模式的法理学课上,回答问题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应该是提出问题。接触一些全新的内容难免疑问会比较多,而在法理学课堂上答疑解惑的途径也是多种多样的:(1)同学间的交流:同学间可以在小组讨论课上畅所欲言,亦可以在小组微信群上撒娇吐槽,把自己关于某一问题或课程本身的看法甚至是更为具体的如何读书、如何写作读书笔记、如何写小论文这类初学阶段比较具有普遍性的问题都讲出来,大家群策群力,各组助教亦可从旁辅助,必要时可以邀请老师参与讨论解答(切记:讨论课上的主角是同学们,大家一定利用好这个机会,多多提问、交流,而不是自说自话);(2)大家可以通过邮件、微信等方式单独联系助教,只要时间允许,助教们都会及时解答同学们的问题,并将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如关于课程内容、关于作业安排等)反映给其他助教和老师;(3)大家亦可利用课间或撰写读书报告、专题论文的机会把自己的疑惑表达出来,本学期在章永乐老师主讲的第四专题部分,老师还特意在课程当中设置了提问环节,同学们和助教都可以提问,老师会在课上简要回答,关于一些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老师还会在课后给予书面回答。当然,鉴于老师们上课会比较辛苦而从作业中表达可能存在反馈不够及时的问题,建议大家采用上述前两种方式——只要有好奇心和疑问,总有一个寻求解释的方法。
△从耶林到霍姆斯,课堂上重启法律之门
心得三:
不要盲目抄板书,抓住老师讲的问题
强老师上课几乎不用ppt,板书是一大奇观,因此有同学喜欢用抄书或拍照的方式把所有“叹为观止”的内容都记录下来,但一边忙着抄板书一边听课效果未必好。我觉得,听法理课的关键是抓住老师讲的问题,将每次课的主题作为一个“大问题”,跟上老师的思路一起“庖丁解牛”,比如老师讲到灵魂与政体的关系问题,就大可将其分为灵魂问题、政体问题、灵魂与政体的关系(古典与现代)问题几个相互关联的“小问题”,抓住老师在各部分中讲授的关键内容——记住,板书是老师的思路,而对问题的重新整理则是我们自己的思考,应该更有益处些。
“碾压”:作为一位助教
贰
最后一次讨论课上,同学们对本学期的讨论课给出的评价是“成功在智识容量上碾压了其他组”,这真令我感到意外:一则“成功”是过誉了,我并不熟悉先前法理课的助教如何带讨论、评作业,只能结合着自己在本科、硕士阶段做总课代表、助教的经验摸索着做,因此这个学期算是“做实验”;二则“碾压”一词霸气侧漏,是有“代沟”的表达方式,记得先前听过一位师姐谈助教心得时说不要在讨论课上给同学们“开小灶”,但我总想着能利用讨论课的时间带领组里的同学们稍微扩宽一下视野,也强化一下自己的表达和写作技能,这不能不算是我的私心。就像在申请攻读博士研究生的“自述”里所写,我一直认为教育是神圣的事业,也希望能全身心投入其中,尽力做得更好。以下总结本学期助教工作一二,希望对自己也对以后的助教们有所助益吧。
心得一:
制定比较合理的时间表,巧用讨论课、课堂、课程论坛、小组微信群平台
作为助教,比其他同学看材料更认真只是最最基本的要求,助教应该安排好“议事日程”,在讨论课上当好“议院主席”。助教首先要考虑的是讨论课的定位问题:究竟用讨论课来做什么,是预习课还是复习课?讨论课的时间安排在什么时候合适?如何利用不同的平台调动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针对这些问题,本学期我结合同学们课业情况做出如下安排:1.将讨论课设计为预习课,一来是检查同学们的读书情况,二来是希望大家能够一起坐下来讨论文本,发现其中问题,带着问题进入读书报告的写作和课程学习环节,这一环节安排在周六上午9:00-11:00,陈明楼502教室;2.提交读书报告和专题论文的截止时间一般安排在周日(读书报告提前一周,专题论文则在该专题结束一周后),个别周因为要同时交两种作业,小论文的提交时间会错开一天,改在周一,这样同学们可以在周六的讨论课后“趁热打铁”,将自己的阅读收获与讨论课心得融入读书报告的写作之中,加深印象;3.周三课后,我会在小组微信群上大致讲讲当天的听课感受,也欢迎同学们分享,偶尔也会提到讨论课上的问题,鼓励大家利用小论文写作的机会深化自己的想法,并在有讨论课的周五晚上利用微信群提醒大家做好准备。以上过程,以周为单位循环进行,好处在于大家一周之内都有时间去思考相关专题的问题,读书也抓得比较紧,问题可能在于先讨论后交作业,许多同学可能将自己先前一些有趣的想法隐藏起来(或许是认为“图样图森破”?),读书笔记趋同性在无形中提高了。
△亦师亦友,教学相长
心得二:
紧盯核心文本、核心问题,讨论课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讨论课该讨论什么,如何讨论?这可能是每个助教在上讨论课前最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我先前没有做这门课助教的经验,只能从看大纲和阅读材料以及听老师上课中摸索方法。我发现老师们上课都有一个特点:围绕核心问题,结合核心文本展开讨论,强老师偶尔也会主动询问同学们读书时对哪些问题、哪些词句印象最深,从同学们最感兴趣的问题出发讲授课程。依葫芦画瓢,我会在讨论课前对照大纲中的问题和阅读材料,努力发掘问题与各材料间的联系,整理出一些问题供大家讨论,也会在讨论课前询问同学们的阅读感受和疑问之处,将这些疑问与问题的讨论结合起来,让同学们积极参与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充分调动大家的发言积极性,最终达到“跟着问题走”的效果。另一方面,要做到讨论课“形散而神不散”,助教也应尽量掌控讨论局面,有些同学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过多地把自己先前的阅读或经验带入进来,最后变成自说自话;也有些同学则沉默寡言,“做思考状”,要让同学们“有的说,说到点子上”。我的一点点建议是:事先与同学们“约法三章”,每个人的发言尽量控制在3分钟以内,先表明自己对某一问题的观点,再结合我们当周的阅读材料中具体的文字给出自己观点的理由,最后才是结合自己的经验加以引申或提出关于这个问题的其他疑惑。这样一来,只要是认真读过材料(不能苛求他们都读完,但一定要认真对待自己读过的部分),人人都有话说,所说之话亦可避免沦为泛泛之论。偶尔会遇到一些两相对立的观点,相同立场上的同学互为补充,对立立场上的同学也可以在思想的碰撞中有所收获,而他们对该问题的思考又往往能超出讨论课的时间限制,我就鼓励他们在专题论文中继续思考,如此一来,对特定问题的思考往往能转化为知识的产出,也没有增加同学们的课业负担。
心得三:
知识扩展,取长补短
法律硕士的同学们来自不同的专业,但在面对法理学课时也有一些共同的“焦虑”:1.已经读了好多年书,怎么一看到霍姆斯的文章就不懂呢,感觉文本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差距太大,看不懂咋办?2.看不懂阅读材料如何参加讨论、如何写读书报告?3.读书报告和小论文有啥区别,小论文要写成啥样?这都是些非常实际的问题,我也不敢说一个学期的学习会对大家产生多么深刻的影响,但就第五组来说,我还是试图去做了一些改变,比如:1.从第一次讨论课开始,除了按照课程内容进行讨论,我还会利用课前或课后的时间一点一点地带着大家进入阅读和写作之中,第一次课读霍姆斯的文本比较短,我就事先分好段落标出大意,将我的“悦读版”材料发给大家,讨论课上一段一段地找同学读出来,围绕段落大意和文中的关键词进行讨论,将这种阅读方法也共享给大家;2.讨论课后有几个理工科背景的同学主动找到我说不会写读书报告,于是我在第二次讨论课上又抽时间讲了一下读书笔记的写作,概括文本大意、分析作者提出的问题和论述思路,谈自己关于该问题的认识和疑问等等,慢慢形成写作读书报告的规矩;3.第一次写小论文之前的讨论课上,我帮大家简单回顾了一下前两个专题中的问题,也鼓励同学们将我们在讨论课中曾一度“争执不下”的问题写出来,围绕一个问题,首先结合阅读材料,其次结合自己先前的学科背景和人生经历进行论证。如此几次下来,同学们在写作上也有了提高,而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相信大家在一门课上掌握的方法,也可以用到其他地方,这样最好。
△法理学课堂上师生亲切交流
写作是一关,缩小阅读材料和我们之间的距离又是一关,而且是更为关键的一关。鉴于我们第五组同学中有很多学语言的同学,管理学、人类学、历史学的同学也有,做过律师、有不同社会经验的同学也有,在讨论不同问题时,我倾向于让同学们“发挥专长”。例如,在讨论卢梭“公意”和“众意”概念时,我便鼓励组里学法语、德语、西班牙语的同学给大家说一说这两个词在不同语言中都是什么、区别在哪里,加深大家的理解;在讲“意志”一词时也是一样,大家对比了几种语言中的“意志”,挖掘出德语中“意志”不同于英语的意含,实话实话,我自己也是受益良多。此外,为了帮助大家理解文本中一些比较抽象的概念,有时我也会带入一些他们比较熟悉的东西,以帮助同学们思考,如在讨论韦伯《以政治为业》和《支配社会学》时正巧在播《琅琊榜》,我就借剧中人物和情节给大家讲讲政治家的伦理、支配的类型,使大家有了一些比较直观的印象;讲到“天下”作为地理概念的时候,我又引入了《花千骨》里面关于长留山与蛮荒之地的情节,中心与边缘、文明与野蛮,看得就分明了许多。但这个方法也不是对每一次讨论课的内容都有效,因时制宜很重要。总之,一切行动的目的在于调动大家的生活经验,尽可能地理解文本和文本中的问题,“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
心得四:
“各庄有各庄的高招”,多向他人学习
当助教一方面要面对同学们,想他们之所需;另一方面也要多和老师及其他助教沟通,借鉴课程学习和讨论组管理的经验。其他助教的经验对于新任助教简直是至宝!其实这一点算不上心得,而是每个新任助教应该做的事情,遇到不会带讨论、不会回答的问题,或者希望知道之前课上老师是如何讲某一问题时,一定要求助于老助教们。另外,一定要把握好老师来参加讨论课的机会,我的建议是:哪一个专题中的特定问题,在反复读过材料也觉得没办法提炼出关键问题时,一定要退回到“旁听生”的位置,果断、提早求助老师,邀请他来到组里参加讨论。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向他人学习也要注意避免“拿来主义”的问题,比如别的组讨论课可能会找几个同学事先就阅读材料准备一个报告,我们在借鉴这个方法的时候就要考虑我们组的同学是否有精力、有能力接受这种方式;是预习课作报告好,还是复习课好;什么样的材料适合作报告,哪位同学适合做特定内容的报告;如果需要报告,报告的形式是什么,时间多长,预计效果如何——这些问题,助教都要做到心里有数,不能盲目借鉴,若真的不适合组里的同学,则一定要慎重。
忐忑:作为见习助教组长
叁
本学期几位当助教的博士师兄师姐都在写博士论文或准备开题报告,可想其任务量之大,着实辛苦。承蒙老师和六益师兄的信任,将联络老师和各位助教的工作交与我负责,但也由于不熟悉助教组长工作的“先例”,一时不知如何开展工作,难免要经常叨扰六益师兄,因此只能算是“见习助教组长”。作为“被赶上架子的鸭子”跌跌撞撞度过一学期后,我也对“助教组长”的工作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坦白从宽”,将自己的教训(“经验”可参考六益师兄在《法理学课程报告·2014年春季学期》中的总结)分享出来,希望给今后的助教组长们提个醒,大家做到心里有数。
教训一:
开课前准备,切忌手忙脚乱
助教组长的工作是从拿到初步选课名单后的分讨论组开始的,面对人数众多的选课名单,第一件事是提醒自己要淡定,按部就班做事,切忌手忙脚乱。分组的标准可以有很多,一个比较常规的做法是按照学号位数从“0”到“9”分为10组,继而微调以平衡专业和男女比例。然后,根据课程大纲(每个学期都会略有不同)和分组修改一个关于课程介绍的ppt(这个不用担心,有六益师兄传下来的模板),在第一次课临下课的时候上台讲一下新学期法理学课的课程要求等,以及邀请各组助教上台与同学们见面,鉴于本学期第一次课见面的场面有些混乱,建议今后的助教组长们可以事先为各组在教室中划定一个区域,让同学们到指定区域去与助教取得联系(各组建立一个微信群,助教告知提交作业的论坛网址和注册要求等等)。还有就是尽量在课前将本学期课程的阅读文献按照专题顺序整理好,统一上传到公共邮箱或公共网盘上。此外,开课的一周时间内还要尽量保持自己的手机信号通畅,因为助教组长可能需要随时面对同学选退课、调换讨论组、论坛登录故障处理等问题。
教训二:
与各助教及时沟通讨论课、作业安排,切忌“课无常法”
助教组长通常需要处理各助教间的沟通问题。往常大家各自负责本组事务就好,但遇到如讨论课时间安排、交作业时间及评价标准等涉及到“标准”的问题,为了能够“一碗水端平”,就要由助教组长出面,或遵循先例,或协商出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这个标准可以在2011年法理学课上的标准的基础上修改得出,师兄师姐们也贴心地做好了模板)。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助教组长要负责协调好各组的讨论时间、地点,做好登记——老师会参与小组讨论,各组助教都希望老师能来,但时间安排得过于集中又会使得老师很辛苦,这一点也是未来的助教组长需要注意的。
教训三:
向授课、教务老师反馈课程情况,切忌“上传下达不通畅”
各组有微信群,助教和老师之间也有微信群,助教组长要合理利用微信群进行通知的下达及意见的反馈工作,做到信息交流通畅。当然,助教组长也应与教务老师多沟通,腿要勤快些,例如开学时有退选课问题,选课名单常常会变动,这时就要和教务老师保持联系,及时更新选课名单;如遇期中期末考试,要提前(感觉一定要在课程结束前两周,结束前一周学院会组织所有监考人员开会)跟教务老师联系,沟通确定考试安排问题(时间、地点、监考人员、试卷等等),同时也要及时配合教务老师提醒授课老师有关考试(如考试日期前至少三天要将题目送到教务老师处)、成绩评定(考试结束一周内给出成绩,打印成绩单并签字交给教务老师)、录入(开学选课系统关闭前)工作的进度。
当然,这些仅仅是我一个学期见习组长工作的教训,主要是太没有时间概念,常常不太清楚接下来要完成的工作是什么,在此简单理顺一下,希望对未来的助教组长们有帮助,记得六益师兄曾说,“相信每一次都是最好的”,做助教组长需要心细,需要热情,更需要自信——我相信“下一次一定会更好”。
关于成长的祝福:初心与始终
肆
我们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不同的目标来到同一个法学院,热望着“成为法律人”。一个学期即将过去,大家也学到了许多“无用的”以及更多“有用的”知识,但是否真正领悟何谓“关于宇宙的想象力”?是否真能明白自己的灵魂与政治共同体的关系,明白从“旧邦新造”到“文明复兴”于国于己的意义?是否可以能感受到“陆地与海洋”之间政治文明的冲突背后那如心跳般的秩序律动,是否能做到“心怀天下”?或许时至今日,这样的问题依然让人觉得窘迫,因为没人知道确切的答案,更因为这样的问题在今日“显得过时”,无人问津。
的确,我们生活在一个“末人”的时代,大家守护着自己的小幸福,各自珍重。然而我们也总是会在人生中某个阶段或某个时刻停下脚步,思考一些与吃喝玩乐无关的问题。或许在若干年后的某一个上午,坐在办公桌前发呆的我们会突然开始思考生命的意义——我想,到了那时,我们一定会感谢今日的自己。因为曾经在那样一间教室里听过两个人的课,我们在面对这样突然蹦入脑中的问题时不会手足无措,敢于迎击问题背后可能(必然?)的虚无;我们甚至会感谢这样的问题曾在自己的生命中出现过,感谢曾有那么一群人,和自己一起思考过这些问题,提出许多营养丰富的见解。
我不是个擅长煽情的人,但算得上是个念旧的人吧。个人一直认为回忆之所以珍贵,贵在初心。既然这学期的法理学课终将成为大家美好回忆的一部分,我能送给大家的祝福唯有“珍惜初心,方能始终”,希望大家在追寻各自梦想的道路上带着一些重要问题和自己对于问题的独立思考,勇敢面对成长,无悔人生。
更多精彩课程请关注:
法意推荐 | 这是一趟心灵之旅——徐显国博士的沟通、管理与领导力课程
法意推荐 | 一流法学院的必修课——欧树军的法律与公共政策课程大纲
责任编辑:其乐 技术编辑:其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