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
孙竞超丨“慢下来,静下来,重要的是认识自我”
【写在前面的话】
1.《纽约州政党政治与美国第二政党体制的起源(1812-1824)》,杨钊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9年6月。
关于美国第二政党体制时期的英文研究著作颇多,但就中文专著而言,我仅看到了这一本,非常难得。此外,我想,对于广大的非专业研究者来说,这本书也为理解当下的美国政党政治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历史视角,它能更好地帮助我们理解今日美式“选主”的形成过程和后台运作机制——即将到来的2020年美国大选中,包括特朗普在内的多名候选人都与纽约有所关联,谁又能确定来自这个州的古老经验不会成为整个国家政党政治命运的先知呢?毕竟老话说得好,历史总是“惊人地相似”?
2.《代表制研究》,赵晓力著,当代世界出版社,2019年4月。
赵晓力老师是一位“慢工出细活”的学者,深耕“代表制”领域十数年时间,最终将其呈现为一个“世界故事”,完成了他的第一部著作。这本书中的许多内容或是已在期刊上发表的论文,或是通过网络广为流传的讲稿和发言,如果仅仅是为了“获取信息”,我们完全可以通过搜索关键词“赵晓力”找到许多阅读替代品。然而这本书的不可替代之处恰恰在于,它以“代表制”作为交互平台,打通了“霍布斯研究”“托克维尔研究”“美国宪法史”“言论自由”“法律与文学”等若干信息茧房,为我们提供了仅窥一斑不可见的问题意识的全貌。同时,这本书也处处都带着鲜明的“赵晓力风格”:文本细读,刨根问底,直言不讳,决不拖泥带水。
这样的例子太多,比如他那直截了当到甚至不带副标题的书名,他在全书导言便开门见山点明全书核心,“代表制是‘不在场’的政制。代表制产生的前提,是人的自然身份和他的政治身份的分离”。(第1页)又如他对于文本的解读,就抓住核心人物的核心文本,运用各种解读方法将之掰开揉碎,于细节处厘清不同文本针对同一问题在论述内容和方式上的联系与差异。再如他对于二手文献的使用,就像他曾在课堂上向学生们传授得那样,力求掌握对每一个问题讨论最为深入的文献,决不能像吃自助餐一样随意取用,据我粗疏的统计,这本书每一章所引用的文献(论文、著作、判例等)均没有超过20篇,且其中有些文献被反复提及,文献密度不高,但已然高效地榨干了其中的精华。通过这本书,赵晓力老师又在学识和智识上给我上了一课,让我明白:学者也可以慢,但求慢的功夫要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3.《时而艺术:史学九章》,[美]伯纳德·贝林著,孙宏哲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9年5月。
启示之一在于如何看待历史和历史学研究。贝林在九篇文章中,从观念到行动都传递了历史学研究的三重境界——“历史有时是一门艺术,总是一项技艺,但从来不是一门科学”。这是一个倒序的过程,对于我们这些“外行人”来说,我们常常会怀疑用历史研究的建立起我们与古代世界的联系,如何提出一套客观的标准,不带自己后见之明地理解古人的世界?当我们站在“历史的门”前时,我们想象中的历史研究者似乎总是戴着厚厚的眼睛,在浩如烟海的史料中贪婪地吸收凝练,浑身带着一股匠气。当我们面对一位成功的历史学家时,他却告诉我们,历史有时还是一门艺术,它需要人们点燃灵感之火,在研究中不断创新。
启示之二在于如何摆正自己的研究题目,并将其放在合适的学术谱系中去。全书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的五篇文章涉及历史的本质与历史研究的系统性局限,细数了近期史学研究的三种新趋势和杰出成就,是贝林对于整个美国史学界的一个“大而宽”的认识;第二部分的四篇文章是贝林自己最为熟悉的领域,亦即早期英帝国边缘的文化,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贝林对于历史研究中空间观念的引入,个人内在观念与世界的广泛联系等历史研究新理论的运用。贝林的上篇如数家珍,在下篇以身作则,为我们展现了历史学总是依据不完整的资料做出推断,进行大胆想象,形成叙事的完整过程。读完这本书,我只觉自己已然站在了一位巨人的肩膀上得见整个美国历史学研究之全貌,何其幸运!
4.《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美]塔拉·韦斯特弗著,任爱红译,南海出版公司,2019年10月。(英文版:Educated: A Memoir, by Tara Westover, 2018.)
5.The Privileged Poor: How Elite Colleges Are Failing Disadvantaged Students, by Anthony Abraham Jack,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2019.
对于教育者而言,杰克的书至少提示了两个重要的问题。其一在于,教育是一个一以贯之的完整过程,我们今日看到的诸多不平等现象,除了经济因素的影响之外,还有自始至终的教育资源分配和获取的不均问题——每个来到大学校园的幸运儿都有其独特的成长路径。为此,针对各个环节,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应该在补齐短板的基础上实现共同提高。其二针对的是大学校园内的决策者和管理者们,在面对校园内的不平等问题时,特别是在制定相关政策时,不要盲目地根据学生的收入水平一刀切,以为给予了经济支持就万事大吉了,还应当考虑到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无形的“校园规矩”的政策,让他们更好地利用教育资源,更顺利地成就自我。
作者简介:孙竞超,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学理论专业博士。兴趣方向:美国宪法理论,美国两党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