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回顾 | 政道论坛——看扶贫工作队队长眼中的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


11月1日下午

处于扶贫第一线的工作队队长们

带着自己的经验与思考来到华南师范大学

共同参与由政治学社主办的政道论坛

交流分享他们眼中的精准扶贫乡村振兴


前来参与的嘉宾有:

广东省税务局副处、省税务局驻梅州扶贫工作队长华关广东省税务局副调研员驻梅州扶贫工作队副队长谢沁华,深圳市税务局驻汕尾市扶贫工作队长麦柏强,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驻汕尾市扶贫工作队毛正富

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刘志鹏老师,政治学社指导老师阮思余副教授,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杨和焰老师、副教授陆小媛老师,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茅根红老师。



光是嘉宾阵容就足以展现本次论坛一大亮点——

实践经验与学术思维的碰撞与融合。

下面就让我们具体看看队长们都分享了些什么吧



队长们主讲——身处扶贫第一线,经历体会同分享


华师学子,沉稳理性有情怀——麦柏强

     一开始,麦队就结合自身实践经验,一点一评,从“落实三保障,一担当”,到“党建促扶贫,全力推广精准扶贫”;从“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到“一村一品,助推脱贫致富”,最后谈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将扶贫要点依次展开。

     从一名“税官”到一名“村官”,麦队谈到自己的感受,当父亲病卧于床身为儿子却不能在其身旁尽孝,他也有过无奈;但比起小家的亲情,国家的扶贫大计更为重要。他谈到,扶贫要靠情怀又不止于情怀。接着麦队总结自己工作以来的体会——既要有甘于奉献舍小家为大家的大爱,又要在实际工作中有方法有技巧进行精准扶贫,基于此,脱贫之时方指日可待。



军人出身,一身正气担道义——毛正富

     毛正富队长首先为大家介绍了三位贫困户,其生活艰难程度,旁人若无经历难以想象,有位贫困户在距毛队长认识还不到一年之际就已经不在人世,令人唏嘘,但随着扶贫工作开展,贫困户的生活面貌逐渐改观。

      接下来他讲到扶贫的四个重点。一是“抓好教育”,通过经济资助的形式让孩子们都去读书。二是“加强对基层组织的监督和管理”,坚持反腐和打黑除恶,营造一个相对公平的社会。三是“重视基础生活物资的保障”,保障水、电、教育、医疗等生活必备物资。四是“发展产业,着眼于长远发展”,不断研读政策,让产业活得下去。

     毛队长谈到,自己在搞产业扶贫选厂址时跑坏了三双皮鞋,其中艰辛旁人难以知晓。但正是这种攻坚耐劳的精神,使得他成功在当地开办起了养猪厂。“别人都说在这企业是绝对办不起来的,但我想试试看。如果真不行,我也得亲眼看到它是怎么死的。”毛队长的话引人发笑之余,又让我们见到扶贫工作者的坚韧和担当。



北大学子,名校出身甘奉献——华关

     华关处长作为省直机关派到地方的扶贫队长,虽拥有良好的资源,但如何真正有效帮助脱贫,也需要付诸巨大心力。他总结扶贫的几大重点。一是“重视教育”,不仅要改善学校的硬件设施,还要提高学校的师资水平。二是“获得领导的重视”,多请领导来视察情况。三是“采取正确的扶贫策略”,把扶贫队长、村干部和领导串在一起,用不同身份开展不同工作。四是“重视乡村道德文化建设”,开创性举办好家风活动,建设文化公园,组织文艺晚会。增加人民的文化活动,也提升村民生活满意度,更好地开展扶贫工作。五是“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开展各种特色产业。华队谈到他在当地开办果园办起农家乐,周末会让自己的孩子也过来参与,同时跟群众打成一片。六是“做好基建”,改善交通和水源情况。

     “早上在村内陪着村民一起吵吵嚷嚷,晚上回去得跟教授文绉绉探讨学术”,华队长这样讲述自己日常的状态。不难看出他们的辛劳,身兼多种角色。但他们都有一个最重要的身份,那就是扶贫第一线的战士。



论坛沙龙围坐探讨——扶贫模式如何持续?

“扶贫战友”交流会


学生提问交流


先“输血”再“造血”


“抓党建促公平,抓资源促发展”


Q

阮老师首先向队长们提出疑问:扶贫过程中有何重要的扶贫经验?为什么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使乡村发生巨变?作为扶贫队长,如何使扶贫工作真正按照自己的思路展开?

       对此,几位队长各抒己见:毛队认为:当路线方针确定后,领导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然而麦队则提出,当地村干部应厘清自己的的主体责任,积极配合扶贫工作安排;华队谈到,中央层面的关注与推动是关键,其次也应充分尊重乡村的实际情况,坚持因地制宜地考虑问题,谢队长认为:应提升村干部的文化素质和政策执行力,同时需要强大的扶贫队伍支持,当然也离不开扶贫工作人员自身的奉献精神。

Q

刘老师引申发问:就产业扶贫来看,扶贫工作队和地方的合作机制是否存在着某些问题?又应如何应对?

       毛队长回答道,产业扶贫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人才技术资金等各方面支持,需要扶贫工作者协调各方充分利用人脉资源,以合法途径为产业扶贫提供物质基础;同时,作为帮扶者,扶贫工作队应自觉研究产业政策,积极推动政策落实,纠正为了扶贫补贴而发展产业的错误思想。华队长对这个问题也有看法。在他看来,目前消除村民疑虑,促进土地流转,实现农业的产业化发展是关键所在;同时农村缺少致富的带头人,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不高也是产业扶贫的难点之一;但更为重要的是,产业扶贫也不能违背当地意愿“硬搞”,而应在充分尊重扶贫对象的基础上进行落实。

Q

听了上面几位队长的回答,16级政行学院本科生乡智洋同学提出了两个问题:扶贫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不是一种人脉扶贫?此外,扶贫工作队的离开会不会引发投资的出走,即扶贫成果不具有长期可持续性?

       毛队长主动接过问题,针对人脉扶贫,他首先提出利益交往型和情感联系型人脉这两种不同概念,并指出领导干部的价值观正确与否深刻影响到其对人脉资源的选择和培养,为此领导队伍应自觉避免为了扶贫业绩而进行的钱权交易,而要以合法方式获取扶贫资源;其次,就保持扶贫成果的可持续性而言,扶贫工作中所吸引的投资者出于自身经济利益不会轻易出走。同时,如果能在扶贫工作中形成品牌产业,有可观经济效益,反而会进一步带动投资,由此可见,扶贫成果不仅可持续,还是可以扩大的。


       在本次论坛中,扶贫队长用自身经历和工作感悟与师生们深入剖析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政策。回顾他们的对话,总结一下,不难发现,扶贫工作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三个要素:中央层面的重视、扶贫工作队的灵活帮扶以及村委干部的积极配合,这其中扶贫工作队更是起到联系上下的纽带作用:一方面,扶贫工作队应积极响应落实中央层面的号召;另一方面,则需要充分调动村委层面的主体意识,协助扶贫工作有序开展,为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而不懈努力!


— END —

文案|王雨晨

排版|宣编部

监制|王思宁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