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师政治学社
其他
回顾丨第三十二期“学与思”读书会——《关系中的国家》第二卷
2021年4月15日晚七点,第三十二期“学与思”读书会在华南师范大学大学城校区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楼221室隆重举行,本次活动以《关系中的国家》第二卷读书交流分享为主题。莅临本次活动的嘉宾有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政治学与行政学系主任阮思余老师。参与本次分享会的还有2018级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博士研究生李水胜同学、2019级政治学理论硕士研究生陈春润同学、2019级政治学理论硕士研究生邝思铜同学、2020级政治学理论硕士研究生李欢同学、2020级政治学理论硕士研究生李超同学和2020级政治学理论硕士研究生陆燕娟同学。
其他
回顾丨第三十一期“学与思”读书会 ——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吗?
3月21日晚,海国图智研究院与华南师范大学政治学社联席读书会在海国图智研究院举行。本次读书会的分享书目是由美国学者格雷厄姆·艾利森编著,陈定定与傅强翻译的《注定一战:中美能避免修昔底德陷阱吗?》。
2021年3月29日
其他
回顾 | 第二十期“理想国”大讲堂——大变局下的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
2020年12月17日晚,暨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暨南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华侨华人研究院院长、21世纪丝绸之路研究院院长、《东南亚研究》杂志社社长兼主编、中国东南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华侨历史学会副会长张振江老师应邀于华南师范大学石牌校区第一教学楼南507室开展“大变局下的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主题讲座。莅临本次活动的嘉宾有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万晓宏老师,以及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璐老师。讲座伊始,张振江老师以疫情为引,简明扼要地为我们描述了当今世界的变动局势,指出国际关系变化趋势由来已久,而此次疫情加速了这个过程。随后张振江老师开始围绕主题阐述观点。解析世界变局张振江老师首先围绕新冠肺炎大流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这三个话题为我们解析了大变局下的国际环境的变化。张振江老师认为,新冠疫情不仅使中外相互认知误差扩大,也加速了大变局的转换。在国际关系中,大变局的重要标志是国际格局中的权力结构正在发生变化,同时国际公共产品的维护者也正在转变。而从历史视角出发,大变局的一大重要标志是新兴国家的崛起正在冲击西方国家主导的体系。虽然现今西方仍占据主导地位,但国际格局中的相对力量呈现出东升西降的态势。
其他
桌见第三期 | 错位的正义——鲍毓明事件反思
关于桌见以拙见看长远,于桌见论风云。桌见是政治学社举办的以平等对话、学术交流为主的圆桌论坛,旨在提供观点表达、思想碰撞的学术讨论平台。“只有不同的思维相互交锋,才会碰撞出接近真理的闪光”,我们希望在桌见之辩中,明晰己见,窥视真理。本期桌见为政治学社的第三期桌见,主题是:错位的正义——鲍毓明事件反思。2020年4月以来,媒体网络报道鲍毓明涉嫌性侵未成年“养女”韩婷婷,引起社会极大关注。2020年9月事件反转,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联合督导组通报鲍毓明涉嫌性侵韩婷婷案调查情况,其中部分事实如下:韩婷婷年龄造假;2015年10月两人以“收养”名义开始交往并发展为两性关系,存在同居行为,期间鲍毓明不知道韩婷婷真实年龄;两人未办理收养手续;韩婷婷曾由于与鲍毓明感情出现矛盾而多次报案,一旦两人关系恢复便撤案;现有证据不能认定鲍毓明的行为构成强奸罪。鲍毓明身为美国籍而在中国从事法律工作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公安部决定对鲍毓明驱逐出境。一则争议性事件兼新闻反转剧折射出社会百态,也同样引发了政治学社学术部部员的思考,各位部员于桌见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其他
桌见第二期丨执行偏差下地方政府的政策逻辑
关于桌见以拙见看长远,于桌见论风云。桌见是政治学社举办的以平等对话、学术交流为主的圆桌论坛,旨在提供观点表达、思想碰撞的学术讨论平台。“只有不同的思维相互交锋,才会碰撞出接近真理的闪光”,我们希望在桌见之辩中,明晰己见,窥视真理。本期桌见为政治学社的第二期桌见,主题是:“节约粮食”还是“形式主义”?“执行偏差”下地方政策逻辑。近期,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制止餐饮浪费行为作出重要指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和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多次强调要制止餐饮浪费行为。各地方政府积极响应,出台一系列关于“节约粮食”的相关政策,但诸如“N-1”、“N-2”等消费政策引起网友热议,更有地方出台“称体重点餐”引发公众反感,如何切实有效的“节约粮食”,成为当下民众讨论的热点。各地方政府的政策同样引发同学们的思考,各位小伙伴在“桌见”环节上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发表对此次事件的看法。论点一:“节约”还是“作秀”?作为主持桌见的季同学,从地方政府为何出台这些政策,率先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近日,国家节约粮食的倡议引发公众议论,的确,各类“吃播”视频、“大胃王”称号与疫情当下粮食紧张的现状格格不入,但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各地方政府对应出台的“N-1、N-2”政策,“规定点多少菜”,“按体重点菜”等等奇葩政策。正如王骁所言,节约粮食的症结在于“运输”和“储存”,而各地方政府对于管理层面的改进却寥若晨星。海洋同学认为,形式主义政策的背后,更多的是各地方政府的一次作秀表演,某些省份的防疫不力让各地方政府倍感压力,而这次快速响应中央政府节约粮食的号召,不禁让人觉得有一种“负荆请罪”之嫌;其次,各地方政府的反应之快,让这次“节约粮食之战”有“运动式治理”的缩影,不同于扫黑除恶的一刀切,节约粮食政策的出台更多需要得是地方政府的自行推敲和揣摩,而直接在消费者层面限制浪费,是各地方政府最快,最有效率的“办法”,而如此“谄媚”之举,更是能直接博得中央政府的青睐和信任,何乐而不为?而提到的运输,储存——即核心管理层面,地方政府部门却少有作为,其直接原因大概是在管理层面的动刀显得既拖沓而又没有直接的成效,同时,前段时间出现的:前脚国家监督检查,后脚就有粮仓失火的“意外”,不得不让人怀疑其中的猫腻,地方政府没有直接在管理层面“开刀”,也就可以理解了。无论如何,希望各地方政府出台的政策更加务实和具有人文关怀。以“节约粮食”之名,却不行“务实”之风的情况,可以休矣。长沙一餐饮店推行先称体重后点餐引争议观点讨论潘同学:因为这些奇怪的政策的刀尖不是向里的,而是向外的,政策目标群体是群众,对于他们自身而言直接影响不大,“奇怪”些又何妨?季同学:确实,个人也是觉得地方政府应该是知晓管理层面的问题的,但是碍于各种原因才出台这些奇怪政策。潘同学:而且,我认为政策制定流程也值得注意,这些奇怪政策制定时有没有听取民众意见?有没有基层调研?我们不得而知,但从政策及效果来看,还是要打上问号的。论点二:短期效果难掩未来反弹余同学则从未来发展层面发表了自己的想法:应该少干些让领导满意而人民不满的蠢事。这次政策的制定明显带有形式主义和运动式治理的特点,高喊节约却没有找到病症,短期效果可能好,但是容易引发反弹。顾客在河北省邯郸市丛台区一家自助餐厅取餐观点讨论潘同学:但是事实告诉我们,短期效果也不算很好。而且奇怪的是,为什么领导满意和群众满意总是会不在一条战线上呢?是不是上级也有着一些表演的需求?季同学:确实,我觉得带有运动式治理的原因之一就是觉得只具有短期效果,会有反弹的结果。就正如前些年的光盘行动,近些年的声音也越来越微弱了,我前面也是分析了这种表演产生的原因,但从民众层面看来,可谓是一次失败的“表演”。潘同学:本来这些政策群众就不满意,群众觉得失败好像也不是很大的问题?关键是让上级知道他们有这样的努力就可以了,这大概就是所谓的“官僚主义吧。余同学:群众对这种政治表演已经感到疲惫了,这两年的创文、创卫、素质教育改革等,和这次的【N-1】吃饭公式有“异曲同工之妙”吧。林同学:我觉得这些运动式的政策背后都是为了政治宣传。每一项“哗众取宠”式的或者说“显而易见奇怪”的政策都有增加一次曝光、引发一次关注的机会,这种政策在百姓看来是“无用”的,但也让实际问题摆上台面引发讨论(不论是正面还是负面,都是引起了社会的重视);“无用功”在上级看来就是“努力”过的证明,以及一项项所谓“功绩”的证明,说明基层有重视,在努力干活了。季同学:我很认可林同学的观点,也是解答了我前面觉得这种作秀是不是在上级看起来愚昧而幼稚的想法。潘同学:如果上级政府没有这样的需求,下级政府又何必这样做呢?这说明上级政府的政绩观也需要进行相对的调整吧。余同学:就像前段时间有关于“双创事件”出台的政策,也具有类似此次“节约粮食”政策的粗暴性特征,对于疫情之前的地摊都要清除,城市道路需要绿化,公共设施要做好,城乡文化设施必须随处可见等等。潘同学:节约粮食其实一开始就是道德层面的东西,结果,在地方政府开始作妖的时候就变成了政治层面的东西。黄同学:不然,节约粮食本来就是其性质所要求的任务,是为了引导和构建良好的社会规范。郑同学:但这种规范引领其实可以先从宣传做起,并不是一定要制定出某些较为强制或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方案来执行才能引导和构建。黄同学:所以我们反对的不是节约粮食,而是节约粮食只节约末端的消费部分,而不关注全环节。余同学:现在也在宣传和制定政策两手进行吧,但是现在的宣传就像饭堂里的【光盘行动,从我做起】一样苍白无力。郑同学:
其他
病毒的全球时刻:逆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对话华南师范大学唐昊教授
导读: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在全球的造成了大范围的传播与流行,如今仍未结束。其影响之一,便是逆全球化的抬头。在这个病毒的全球时刻,我们重新燃起对人类社会全球化的思考:这次疫情会对全球化造成怎样的影响?逆全球化时代是否已经到来?如何在历史视域中看待这次危机?中国又该如何应对疫情带来的逆全球化影响?唐昊教授认为,全球化的进程虽然在本次疫情中受挫却终将重启,这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同时,唐昊教授也指出,比照人类历史,今天的危机与二十世纪上半叶有着相似之处,但历史不是简单的重复,它也取决于人类对过去的反思和对未来的选择。在这次危机中,我们应当意识到:中国对世界的依赖可能远大于世界对中国的依赖。面对危机,中国的选择应是尽力避免中美脱钩乃至退出全球化,苦练内功,占据科技、金融乃至制度文化的高点,引领未来的全球化。栏目简介南方时事论坛是华师政治学社的新栏目,旨在邀请专家、学者通过访谈的方式对国内外时事热点进行分析与讨论,从而开拓学生学术视野,培养政治情怀。
其他
桌见第一期丨论东西方社会承载力之差异
关于桌见政治学社的第一次桌见,主题是“从疫情出发,试论东西方社会承载力之差异”。以拙见看长远,于桌见论风云。桌见是政治学社举办的以平等对话、学术交流为主的圆桌论坛,旨在提供观点表达、思想碰撞的学术讨论平台。“只有不同的思维相互交锋,才会碰撞出接近真理的闪光”,我们希望在桌见之辩中,明晰己见,窥视真理。近期,环球时报主编胡锡进发表《美欧的抗疫搞得一塌糊涂,社会承受力为什么还挺强?》文章,突出美欧国家低效率抗疫与社会民众的高容忍度和中国高效率抗疫和民众较低容忍度的反差,并呼吁政府“让一切尽量回归真实”。胡锡进的观点引发华师政治学社学术部成员的思考,部员在“桌见”环节上畅所欲言,各抒己见。季海洋主持桌见的季海洋同学,率先发表了意见:这次中西方民众社会承受力的不同,原因在于中西方民众对政治范围-即政治活动的边界的界定是不一样的,崇尚民主自由的美欧人民严格的划分公域和私域,政治则被严格限定为国家自身的活动以及公共机构适承受的责任,因为在他们看来,将个人完全纳入政治是极权主义的象征,这也就意味着,美欧的人民并不会要求政府在所有事情上负责,而仅仅强调公域上的尽心尽力,所以美欧人民“似乎”看起来社会承受力高,当然,当私域收利益受到严重损害时,他们也会反抗,就像超500名学者上书反对群体免疫那样。而一向以政府为大的中国民众和相对于西方来说权力涵盖面更广更深的中国政府就像一个“无限责任制”的公司,“一言不合”就找政府似乎成为了中国人的习惯,过去深受贪官污吏迫害的中国人民在固有观念和疫情下,中外媒体的大肆烘托中持续的高标准要求政府,使得政府即使犯了一点点小错误,中国人民要求政府兜底的社会承受力就经受不住,因而,两域群众社会承受力的大相径庭也就可以理解了。余子军余子军同学以中国人民的期望能力作为切入点,考虑到:中国的社会承受力弱反映了社会治理与人民的期望出现了矛盾。在当下的社会治理过程中,政府强调治理过程充分体现“人民性”,政治教化的礼仪化增强了民众对政府、国家的高度的信任以及依赖感。民众总会觉得天大的事政府会解决,而且是必须要解决得“我觉得好”才能显示出政府是有能力的。中国强调社会的大稳定,但这种过度追求稳定容易会忽略中国的现实环境的真实状态。在社会治理过程中,政治实践需要更多人民的声音而非政府的声音。政府需从人民的声音当中挖掘亟须割开的“脓包”而不是给其敷药消炎来呈现一个“健康的状态”。提高中国的社会治理能力需要治理效能的提高。目前的治理面对区域发展不协调、城乡差距大、国内社会矛盾以及国际形势复杂,对这些“难啃的硬骨头”,进行社会治理体制实实在在的改革或许比发现了缺口再去修补的做法更有效。中国社会承载力根植于政府的“人民性”王露寒王露寒同学进一步补充到:刚刚子军谈到社会治理与人民期望的张力,进一步探讨中国社会大稳定的脆弱之处,政民关系,尤其是政府信任度及其形成的央地信任格局也会作用于稳定全局。在中国这一统体制下,央地规划与执行分工的侧重和政治宣传的导向使得民众对基层政府/地方政府的信任度低于中央政府,中国社会的动态稳定正是由这种呈现“差序格局”的政治信任感影响的:总体而言,我国处在中央领导的稳定结构中,微观上有民众和政府的偶发摩擦和随着领导人撤职而消逝的短暂不信任。潘姿好潘姿好同学也从“期望和责任”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理解:中美方舆论对于政府的态度竟然有着那么大的差别,实在让人感觉有些诧异,因为按照中国百姓的逻辑,政府的反应如此迟钝、措施如此无力,国家被感染的患者和死亡人数那么多,难道政府不用为此负责吗?我不是很了解在美国人看来政府是不是真的要为此负责,但我知道在中国百姓看来这个问题的回答应该是肯定的。政府把医疗资源、人力资源等集中在手里,政府公开表示要积极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那么就理应负起相关的责任。想来也很简单,政府能发挥体制优势集中全国力量支援武汉不正好侧面反映了政府掌握的资源体量是相当庞大的吗?全国总体的资源是有限的,那么留在社会上的相关资源还有多少呢?中国“大政府,小社会”的特征与西方国家是很不一样的,百姓们对政府的依赖相对与西方而言也要更高一些,自然地对政府的期望也高一些,而政府出于“为人民服务”等思想,也不会推脱自己揽在身上的责任。如果政府做得好,自然威望很高,人民很满意;但是如果政府没有达到人民想要的期望和结果,就要遭受批评。郑志锋郑志锋同学亦从“期望与人民”的角度阐述自己的理解:与其说在这次疫情中中国社会的承受力太弱,不如说是中国社会、中国公众对政府的期望值很高,不容得政府在采取或执行应对策略时犯一丝错误。在现今科技水平高度发达的时代,民众认为中国政府在吸取了非典疫情的教训后,能够较好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控制住此次疫情,同时政府在此前一直宣传的
其他
回顾 | 第十期政道论坛——中美战略博弈和中美关系出路
时逢祖国70华诞,中美建交40载,在此关键节点,中美关系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9月25日晚,政治学社喜迎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学社成立15周年系列活动——“中美战略博弈与中美关系出路”主题讲座,于华师一课南座智慧教室开展。本次讲座的主讲人为著名国际战略和美国研究专家,哈佛大学访问教授,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唐小松老师开展题为“中美战略博弈与中美关系出路”的主题讲座,到场嘉宾有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万晓宏老师、阮思余老师,马克思主义学院曾璐老师。No.1中美关系博弈唐小松教授发言中唐小松教授从“中美关系不会太好,也不会太坏”这句话展开了对中美之间关系的分析,他分别分析了:(一)特朗普上台之前美国对华政策表现:在特朗普上台之前,美国的对华政策相对而言比较温和,没有全方位地对中国进行围堵;(二)特朗普上台后对中国做了什么;(三)特朗普对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质的变化:唐教授认为,美国的对华政策已经由“竞争”发展成为“围堵”;(四)中美关系未来走向等四个方面。No.2中国应对方略唐小松教授发言中唐小松教授认为,目前博弈局势凶险,中美双方的博弈已经暗流汹涌,面对着这样的国际环境,中国的应对首先要坚持一个总原则——避免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等上“硬碰硬”,斗智斗勇而不斗破;其次,中国对台湾、南海问题要做好应对准备,做好战略布局;灵活地调整“一带一路”策略,完成由战略到倡议的转变;再者,要稳定东亚局势,化解美国妄图联合亚洲国家与北约诸国共同对抗中国的策略。No.3粤港澳大湾区同学们认真做笔记中唐小松教授分析了中国目前为了深化改革做出的多项措施,如雄安新区、一带一路倡议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他认为,现有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重中之重、是粤港澳合作新阶段——聚焦高质量发展、是将港澳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国经济增长红利转换的过程。No.4深圳先行示范区唐小松教授发言中唐教授认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首先有利于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形成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扩大开放新格局。第二是有利于更好实施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丰富“一国两制”事业发展。第三是有利于率先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路径,深圳是一座国际化创新型城市,全国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很大可能在深圳最先出现。同学们认真听讲中提问环节<
其他
回顾 | 政道论坛——看扶贫工作队队长眼中的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
11月1日下午处于扶贫第一线的工作队队长们带着自己的经验与思考来到华南师范大学共同参与由政治学社主办的政道论坛交流分享他们眼中的精准扶贫与乡村振兴前来参与的嘉宾有:广东省税务局副处、省税务局驻梅州扶贫工作队长华关,广东省税务局副调研员驻梅州扶贫工作队副队长谢沁华,深圳市税务局驻汕尾市扶贫工作队长麦柏强,深圳市交通运输委员会驻汕尾市扶贫工作队毛正富。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刘志鹏老师,政治学社指导老师阮思余副教授,政治与行政学院副教授杨和焰老师、副教授陆小媛老师,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茅根红老师。光是嘉宾阵容就足以展现本次论坛一大亮点——实践经验与学术思维的碰撞与融合。下面就让我们具体看看队长们都分享了些什么吧一队长们主讲——身处扶贫第一线,经历体会同分享
其他
谈谈政治学社的指导老师们
2011年3月至2012年3月,中加学者交流项目(CCSEP)访问学者,先后在加拿大卡尔里大学政治科学系和历史系、多伦多大学政治科学系和蒙克国际事务学院从事研究与学术交流。
2017年9月11日
其他
回顾 | 第十九期“学与思”读书交流会—— 《乌合之众》
经过一番讨论,阮思余老师总结指出,一般意义上的群体容易受暗示,缺少独立判断。“非理性”的特征使他们盲目崇拜领袖。如果上升到政治学的高度,执政者通常会利用群体心理来构建政治上的权威性和合法性。
2016年12月22日
其他
回顾 | 第十二届粤港澳国际关系论坛
对毒贩跨国引渡问题存在争议,国际上对于毒贩的引渡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各国政府争论不休的焦点。甚至会导致两国关系因此恶化。因此在引渡上达成共识有助于各国进行更加深入有效的合作。
2016年12月9日
其他
暖心 | 天冷了,帮一下这位老人吧
一场秋雨一场寒,眼看气温降得厉害,现在连起床都需要莫大的勇气,只能感慨“湿冷”真的是最可怕的天气,即使是雨停了,那种阴冷也让人难以忍受。
2016年11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