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们家有钱吗?”你的回答会影响孩子一生!
点击关注我们
▲来源:妈妈手册
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节俭,但有些父母节俭“过了度”,天天和孩子哭穷,不但锻炼不到孩子,反而会剥夺他内心的安全感,贫穷会沁入孩子的骨子里,侵蚀他的气质和风度。
1
妈妈,咱家有钱吗?
“妈妈,我们家有钱吗?”
“妈妈,你一个月挣多少钱呀?”
你家的孩子会问你这些问题吗?前几天,我就措不及防地遭遇了这个问题,作为一个并不富裕的妈妈,我有点尴尬,于是给孩子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小孩问他的爸爸:“我们家有钱吗?”
他的爸爸回答他:“我有钱,你没有。我的钱是我自己努力奋斗得来的,将来你也可以通过你的劳动获得金钱。”
另一个小孩问他的爸爸:“爸爸,我们家有钱吗?”
爸爸回答他:“我们家有很多钱,将来这些钱都是你的。”
然后我问辰辰:你觉得等这两个小孩长大后,会怎么样?他们谁会更有钱?
辰辰不假思索地回答:当然是第一个会更有钱,他因为没钱才会努力去挣钱,而第二个,他觉得自己已经很有钱了,花起来就大手大脚,时间长了,就会变成穷光蛋。
我笑道:嗯,你说得有道理。父母再有钱,和自己也没关系,真正有本事的人,都是靠自己。
其实我们可以做这样的分析
第一个小孩听了爸爸的话会获得以下几方面的信息:
自己的爸爸很有钱,但爸爸的钱是爸爸的;
爸爸的钱是通过努力得来的;
我如果想有钱,也得通过劳力和努力获得。
获得了这些信息,这个孩子就会想着要努力,对人生也会有很多期许。他也想通过努力像爸爸一样获得财富,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财富,精神财富会让孩子受益一生。
第二个小孩听了爸爸的话获得的信息是:
我爸是有钱人,我们家有的是钱;
我爸的钱就是我的钱;
我不用努力就已经有很多钱了!
于是,当孩子长大接手父亲的财富以后,便不会知道珍惜和努力,应了古语的“富不过三代”!这位爸爸传给自己孩子的仅仅是物质财富,没有精神财富作依托,物质财富是一把“双刃剑”。
不同的回答决定不同的教育,不一样的教育决定不一样的人生。
很显然,第一位爸爸的回答可以帮助一个孩子建立正确的财富观和人生观,使其成为一个自食其力的实干家,而第二位爸爸的回答只能让孩子成为软弱无能的“啃老族”。
作为父母,要学会放手,让孩子了解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在履行这些责任和义务中成长。与其想着把最好的一切提供给孩子,不如培养孩子追求最好一切的能力。
教孩子怎么成为一个有钱人,而不是只给他钱。
2
如何从小正确培养孩子的财商?
财商与智商、情商一样重要,应该从小培养儿童的理财能力。
3岁:辨认钱币,认识币值、纸币和硬币。
4岁:学会用钱买简单的用品,如画笔、小玩具、小食品。最好有家长在场,以防商家哄骗小孩。
5岁:弄明白钱是劳动得到的报酬,并正确进行钱货交换活动。
6岁:能数较大数目的钱,开始学习攒钱,培养“自己的钱”意识。
7岁:能观看商品价格标签,并和自己的钱比较,确认自己有无购买能力。
8岁:懂得在银行开户存钱,并想办法自己挣零花钱,如卖报、通过简单的劳动获得报酬。
9岁:可制定自己的用钱计划,能和商店讨价还价,学会买卖交易。
10岁:懂得节约零钱,在必要时可购买较贵的商品,如溜冰鞋、滑板车等。
11岁:学习评价商业广告,从中发现价廉物美的商品,并有打折、优惠的概念。
12岁:懂得珍惜钱,知道来之不易,有节约观念。
12岁以后,则完全可以参与成人社会的商业活动和理财、交易等活动。
3
孩子要树立哪些正确的金钱观?
钱和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孩子的观察和学习能力很强,只要带孩子逛几次商店,钱的用处便会树立在孩子心中,所以一味限制孩子用钱是没有用的。
家长们可以定期给孩子一些钱,鼓励孩子们合理地消费掉。在孩子每次消费后,和孩子及时地交流一下购物的感受。
如问一下孩子:这次消费是否必要、是否合理、自己是否满意?通过交流,帮助孩子总结经验和教训,慢慢地帮助孩子梳理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
钱的知识与道德教育有紧密联系
孩子懂得钱应该经过劳动赚得后,便产生爱惜钱的心理,引起储蓄行为,避免浪费。
懂得计划开支,养成良好习惯
美国洛克菲勒财团的创始人洛克菲勒在童年时代,祖父每周给他10美分零用钱,到周末检查是否减少,迫使小洛克菲勒到街头卖报,养成劳动赚钱的观念。
而股神巴菲特6岁开始储蓄,每月30块,13岁时,他有了3000块,买了第一只股票。
在金钱方面给予孩子安全感
有一些家长为了杜绝孩子养成大脚大手的坏习惯,于是就在孩子面前“藏富”“哭穷”,但是这种做法需要适度。大家想,一个整日看着父母为钱发愁、抱怨的孩子,能专心致志地学习吗?内心会非常自信吗?
所以在孩子成年以前,家长要以坚定的语气告诉孩子:
“爸爸妈妈一定会保证你上学、生活的费用,你不用担心。但长大了你就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创造财富。”
这种承诺对孩子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当孩子的内心安定了,智能才能得到良好的发挥。
很多家长认为教育孩子不看重金钱是一种美德,这没有错,但需要明确的是,教育孩子不看重金钱的根本目的是减少攀比心和虚荣心,而不是让孩子不在乎金钱,大手大脚,更不是让孩子坐享其成,让孩子变成啃老族!
金钱
是每个人进入社会的一门必修课
请教给孩子,宜早不宜迟!
往期精彩回顾
◇【拍案】丈夫借款200万,妻子莫名背上债?这种情况不算“夫妻共同债务”
◇27岁妈妈深夜猝死!被发现时眼睛还盯着……越来越多人染上这个习惯!
◇【警惕】女子借贷8千元陷“套路贷”负债35万!面临倾家荡产
编辑 | 李丽萍
来源丨河南省教育厅、妈妈手册、家长微课堂
温馨提示:如果本公号转载的稿件涉及您的版权、名誉权等问题,请尽快与本公号联系,本公号将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妥善安排处理。请致电:020—8310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