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识骨寻宗 | 印度野牛骨架背后的故事


印度野牛骨架

背后的故事




今天给大家特别介绍的展品

是专题展览中

一具亚洲体形最大的一种野牛

——印度野牛骨架



PART 1

藏品的来源



这件印度野牛1959年采自云南西双版纳,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建所初期的第一次野外考察捕获,制作成野牛骨架捐赠给北京自然博物馆,作为建国10周年的献礼。



PART 2

印度野牛介绍


印度野牛(学名:Bos gaurus),别名白肢野牛、野黄牛、白袜子等,偶蹄目牛科牛属动物,分布于南亚和东南亚。



体型巨大,公牛的体形较母牛要大些,是亚洲体形最大的一种野牛。头额上部有一块白色的斑。肩部到前背有一个像瘤子一样的隆起。体长2米5~3米3,尾长90厘米~1米,正常体重800公斤左右,肩高1.9米~2.2米。体毛大都是棕褐色、黑色,鼻子和嘴唇呈灰白色,四肢膝盖以下的毛白色,故又名“白袜子”。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



PART 3

印度野牛在中国的第一次分布记录


由寿振黄、蔡希陶两位先生署名,在1958年科学通报第4期上发表的“云南西双版纳发现野牛”一文,报道了印度野牛第一次在中国的发现。这种野牛与家养黄牛的亲缘关系较近,身体的毛生长细密,前额的毛灰白色,额头两侧生长着两只向内弯曲的大角。



PART 4

雌性和雄性印度野牛角的差别



雄性和雌性印度野牛均有角,但雌性的较小。角的基部侧扁呈黄褐色、有明显的环形雕纹,尖端圆而呈光亮的黑褐色。雄性的双角弯度很大,由额骨高起的棱上长出,先垂直上升,再向外弯,复又向上,最后角尖又向内并略向后弯转。


作者 | 北京自然博物馆 曾朝辉 副研究馆员


本次展览展至9月1日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生物演化的知识

就来深圳博物馆(历史民俗馆)

我们还提供

学校团体预约与定点导览服务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了解更多详情)


定点导览

1.时间安排:6月25日-9月1日,每周六日 下午15:30-16:30。

2.如何参加:想听导览的观众,请提前5分钟,在一楼大厅展览入口处集合即可

3.人数:每场20人以内。





深圳博物馆

你与深博只差一个关注呦~



—展馆地址—


历史民俗馆:深圳市福田区市民中心A区


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深圳市福田区福中路184号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四楼、五楼)


东江游击队指挥部旧址纪念馆:深圳市罗湖区南庆街13号



—开放时间—


深圳博物馆历史民俗馆、东江游击队指挥部旧址纪念馆、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

开放时间10:00-18:00(17:30停止入场,周一闭馆,重要节假日期间开放,重要节假日后的第一天闭馆)

深圳博物馆古代艺术馆暂时闭馆



—官方微信—


订阅号

深圳博物馆

订阅号

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


—官方微博—

@深圳博物馆


—官方网站—

https://www.shenzhenmuseum.com/




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详情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