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珠玑巷、客家围屋,这里有属于你的情结吗?

古代深圳

古代移民

///


深圳是现代移民城市,但在历史上也有过多次移民潮。

秦始皇“南平百越”,在岭南建立南海等三郡,并“以谪徙民,与越杂处”;汉武帝灭南越国,设立南海等九郡,汉卒20余万留驻岭南;西晋时期,因中原战乱频繁,衣冠望族,多有南迁;宋元之际,寄居南雄“珠玑巷”的中土移民为避战乱而南迁,或南宋抗元军民溃散流落珠江三角洲地区;清朝初年因“迁海”“复界”,导致大批客家人徙居深圳。


历次徙居深圳地区的移民与原住民相融合,为深圳的早期开发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01

广府民系


岭南“南越人”是形成广府民系的一个重要源头。广府民系使用的粤方言,由秦汉时期的“南越人”接受汉语而萌生,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进一步发展,直至唐宋,最终形成。


南雄珠玑巷


现今广府民系各姓氏的族谱大都记载其先祖是来自中原的汉族人,他们在唐宋时期经大庾岭通道南下,落户于南雄珠玑巷,宋元时期再迁播于环珠江口地区。南迁移民世代不忘其宗族本源,由此形成了一种文化现象:“珠玑巷情结”。


陈氏宗祠场景

深圳西部大多广府民系中的陈氏,祖居河南颍水,故堂号为“颍川堂”。北宋末年,为避战乱,陈氏经福建侯官迁入南雄珠玑巷。南宋中期,陈朝举(1131年—1213年)迁入归德盐场(今沙井、松岗一带)涌口里,子孙繁衍,分布沙井、松岗、南山、横岗荷坳等地。沙井、松岗等地陈氏族人奉陈朝举为一世祖。


广府式民居——笋岗围(元勋旧址)模型

明朝洪武年间,何氏由东莞迁居深圳笋岗开村立业,至今已有600余年,发展成旧村、老围、祠堂村和新村4个何氏村落,约500余人。笋岗老围是何真后裔与明初兴建的典型的广府式围村,被称为“元勋旧址”。笋岗围位于罗湖区笋岗村,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68米,南北宽63米,占地面积4000多平方米。围墙高5米,厚1.2米,墙外有壕沟环绕。围内有前后门楼,后有龙母宫,四角建有碉楼。居民建筑布局井然有序,单元为一天井一正房。这是深圳地区保存较为完整的一座广府式古围村。



02

客家民系


客家是汉民族中的一支重要民系。东晋至唐宋时期(公元317—1279年),中原汉族人民为逃避战乱和灾荒,南迁到赣、闽、粤三省交界地区,与当地居民逐渐融合而形成了客家人。

客家方言保留了大量古代汉语雅音成分。客家人不仅继承了汉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也吸收了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精华,其文化特质大约形成于宋元时期。深圳、香港地区的客家人大部分是清朝“迁海”“复界”后定居于此的。他们白手起家,艰苦奋斗,写下了一部延续数百年的创业史。

城堡式围屋是深圳清代客家人建造的最具特色的民居建筑,客家围屋与北京“四合院”、陕西“窑洞”、广西“干栏式吊脚楼”、云南“一颗印”合称为中国民居五大传统建筑形式。深圳的客家人保持着客家民系聚族而居的传统习惯,“聚族于斯”四个字明明白白地刻在龙岗“鹤湖新居”内的门额上,一语道破了客家围屋的性质。客家围屋把生活起居、劳作和饲养加工等功能合而为一。既防盗又防火,其厅堂建造保留着中原汉族以中轴线为主体的四合院式的传统建筑,这种建筑形式充分反映出客家人移民文化的特征。

深圳东部现存100多座建筑面积几千平方米至一万多平方米不等,平面近方形的带炮楼城堡式围屋,是客家土楼、围龙屋、四角楼(四点金)与广府民居相融合的产物,是一种有继承、有发展和有创新的独特类型的客家围。这是客家民居和客家文化中又一朵绽放的奇葩。客家围文化内涵丰富,展示了深圳清代历史文化中辉煌的一面。深圳客家围是一种重要的历史遗迹和文化现象,是客家民系的创造和标识之一,是客家人聚族而居的躯壳、小农经济的基地、传统文化的宝库。一个“聚族于斯”的客家围就是一本“夯土的史书”,是研究民族、民俗、社会人文历史和中国传统文化的“活化石”。


龙岗坪山客家曾氏大万世居模型

客家曾氏大万世居位于深圳市坪山区。曾氏始祖祖传为孔子高徒曾参,汉王莽之乱时其后裔由山东避居江西庐陵,北宋政和年间(公元1111年—公元1115年)迁福建宁化石壁村,明朝初年迁五华县,清康熙年间迁坪山,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建成大万世居。大万世居占地面积22680平方米,建筑面积15600平方米,建筑结构为一望楼、三堂、二横、二枕杠、内外二围楼、八碉楼的城堡式围楼,是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鹤湖新居全貌

客家罗氏鹤湖新居位于龙岗区龙岗街道罗瑞合村。罗氏祖居福建宁化石壁村,南宋景定年间(公元1260年—公元1264年)迁兴宁县,清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罗瑞凤迁居龙岗。罗氏子孙三代历数十年建成占地面积24816平方米,建筑面积14530平方米的城堡式围楼。鹤湖新居建筑结构为二围、二望楼、八碉楼、三堂、二横。已辟为客家民俗博物馆,现为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约有五六千万客家人分布在全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他们对当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内容来源:"古代深圳"展览



戳这里为我加颗小星星★

“星标”我才能更方便接收我的消息哦



编辑/统筹|教育推广部 赖聪琳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告知删除

转载请注明以上信息




—官方微信—


深圳博物馆

深圳改革开放

展览馆

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官方微博—

@深圳博物馆


—官方网站—

https://www.shenzhenmuseum.com/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