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鱼到人的生命之旅”:深博策展人给你讲展览背后的故事!
12
作者简介
韩蒙,女,1990年生,江苏徐州人。
“征程——从鱼到人的生命之旅”展览的内容策划;
中山大学理学博士,古生物学方向,美国佛罗里达大学访问学者,以第一作者发表多篇SCI论文,参与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
现为深圳博物馆自然科学研究部馆员,主要从事生命演化相关的研究、展览及科普工作。
展览名称:征程——从鱼到人的生命之旅
展览日期:2020年7月17日至2020年10月17日
展览地点:深圳博物馆历史民俗馆一层大厅及第二专题展厅
主办单位:深圳博物馆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目录
01. 这是个怎样的展览?
02. 这个展览讲了什么?
03. 两个不利:两个展场与两条线索
3.1 两个展场
3.2 两条线索
04. 恐龙应该在“哪里”?
05. “大开”与“小合”:化不利为有利
5.1 大开:两条线索,分开叙事
5.2 小合:两条线索,相互呼应
06. 形式设计:烘托展览内容、丰富展览层次
07. 余论:未尽之憾
P.S.文末有安装大型恐龙骨架的视频哦!!!
01
这是个怎样的展览?
一层大厅
二层展厅:第二专题展厅
展览分为六个篇章,清晰地展示了从寒武纪到第四纪5亿年间脊椎动物的发展脉络,特别是其演化过程中的九次重大革命性事件。
展览的六大篇章与九大事件
02
这个展览讲了什么?
4亿多年前,脊椎动物中首次出现了上下颌,标志着它们由滤食向更为主动的捕食方式的过渡。从无颌到有颌,鱼类更好地解决了进食的问题,增强了适应能力,古生代海洋从此成为鱼类的天下。
左:耳材村海口鱼(完整个体与复原雕塑)
世界已知最早、最原始的脊椎动物
右:初始全颌鱼(头部骨骼)
世界上发现的第一种具有硬骨鱼类颌骨特征的盾皮鱼类
随着羊膜卵的出现,脊椎动物彻底摆脱了对外界水体的依赖,成为真正的陆生动物——爬行动物。
左:埃氏肯氏鱼(头部骨骼)
两对外鼻孔中的一对向口腔内转移,内鼻孔是肺呼吸的重要基础
右:羊膜卵(复原雕塑)
羊膜卵使得胚胎的发育摆脱了对外界水体的依赖
左:圣贤孔子鸟(深圳博物馆藏)
圣贤孔子鸟是最早发现的具有角质喙的古鸟类
右:盘县混鱼龙(全身骨骼与复原雕塑)
返回水域的爬行类,四足已经演化成鳍
哺乳动物灵长类中的一支古猿,在生存环境的严酷挑战下,于700万年前从树上下到地面开始直立行走,历经一次次环境的巨变,一次次机遇的选择,逐步演化成为我们现在的人类。
左:水龙兽(完整骨架)
已经灭绝的似哺乳爬行动物,身体结构已具有若干哺乳动物的进步性状,但头部尚原始
右:撒海尔人(头部骨骼)
颅骨既带有人类特征,又具备黑猩猩的特点,一些科学家认为撒海尔人可能是最原始的人类
03
两个不利:两个展场与两条线索
这次的展览,有两个不利条件:
1. 两个“距离遥远”的展览场地;
2. 两条交织缠绕的叙事线索。
3.1
两个展场
于是乎,这个展览被分割在两个不同楼层的展场中,一个是一层的大厅,另一个是二层的第二专题展厅。正是因为这种原因,去年的“识骨寻宗”就出现了观众流失的现象。很多观众在看完一层的大厅后,就不再往二层继续参观了。这一次,我们虽然在扶手电梯上悬挂了提示二层还有展览的横幅,但这一现象肯定不可避免。
不同楼层两个展场之间的参观动线
如何弥补这一缺陷,是对策展团队的一次重要考验。
3.2
两条线索
一是地质史的线索,即展览中的六大篇章,讲述了从鱼到人的脊椎动物演化史。
二是九大革命性事件,即展览中的九大事件,是从鱼到人的脊椎动物进化史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要节点。
事实上,这并非是真正意义上的两条独立线索。第二条线索是依附于第一条线索的,是从第一条线索中派生出来的一种学术认知,两者在很大程度上是交织缠绕的,有很多重复相同的内容。
在之前的巡展中,有些场馆是直接将两条线索交叉推进的。去现场考察后,我们的策展团队有了如下两个印象:
其一,交叉推进的两条线索,使得展览的知识点缺乏有效整合,有一种“零散的叙事”的感觉;
其二,作为依附于第一条线索的九大事件,淹没于宏大的地质史叙事中,在展览中未能有效地重点突出。
“来自海洋”与“世界上的第一条鱼”分别是六大篇章的一、二级单元;“大事件01脊椎的出现”与“大事件02颌的出现”则是九大事件的其中两个。
这四个内容位于同一展墙,叙事线索与内容层级的区别并不凸显,观众容易出现认知混淆,知识点的介绍呈现零散状态。
如何合理安排两条叙事线索,也是策展团队面临的一个困境。
04
恐龙应该在“哪里”?
合川马门溪龙的庞大身躯
然而,这一建议的问题也显而易见。如果以恐龙为主要展品的第三篇章“爬行帝国”位于一层大厅,它就会变成独立于展览叙事线索的另外一个部分;也会因为缺少了这一部分,二层展厅的展览叙事就会出现缺环、不再完整连贯。
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前文所述的观众流失。若观众只参观了一层大厅而未去二层展厅,他会以为这只是一个恐龙展。这可是一个讲述从鱼到人跨越5亿年演化的展览,怎么能让观众只记住恐龙呢?
05
“大开”与“小合”:化不利为有利
基于这样的考虑,在经过多次论证后,我们找到了将两个不利条件转化为有利因素的办法:将展览的两条叙事线索分开,在两个展场分别展示。
5.1
大开:两条线索,分开叙事
那么,哪条线索应该在大厅,哪条又该在二层展厅呢?
第一条关于地质史的线索,即展览中的六大篇章,是全世界公认的生命演化的历程;第二条线索,即九大事件,是中科院古脊椎所的专家依据其研究成果提炼出的生命演化过程中的九个重要节点,远不如六大篇章的内容被更广泛地认知与接受。
但是,九大事件作为从鱼到人的脊椎动物演化脉络中的重要节点,对展览的理解可以起到“以点穿线”的索引与提示作用。
将九大事件放在一层大厅,一层大厅就好像是整个展览的前言序厅或索引目录;将六大篇章置于二层展厅,将脊椎动物的演化史逐一铺开,是对一层大厅内容的进一步深化与细化。
一层大厅:九大事件,九组展品;一组展品,解读一个事件
二层展厅:一个篇章,若干件展品,解读一系列事件
二层展厅中的恐龙
通过两个展场的分开、两条线索的分开,既解决了两条线索交叉推进带来的混淆与困扰,又解决了观众流失现象中观众不能窥知展览全貌的问题。
5.2
小合:两条线索,相互呼应
既然如此,展览的内容策划,应该要考虑两条叙事线索之间的相互呼应。
如,一层大厅展示了九组标本,分别代表九大事件。每组展品的介绍中,除了与九大事件相关的内容,还指出了这件展品属于地质史线索的六大篇章的第几篇章,提示观众可以去二层展厅了解更详细的内容。
一层大厅对二层展厅的呼应
二层展厅对一层大厅的呼应
06
形式设计:烘托展览内容、丰富展览层次
这样会不会使得一层大厅太空旷呢?怎么解决?
嗯……古脊椎动物的演化历程……进化树?
没错,进化树的概念常见于自然科普类展览的辅助展示中。它是用树状分支图形来表示各物种的进化关系,也可以显示各类生物属种之间或基因之间亲缘关系的远近。只是,这些展览中的进化树多是一种平面展示。
进化树概念的辅助展示
北京自然博物馆(左)与上海自然博物馆(右)
“集合啦,动物森友会”游戏中的进化树
一层大厅进化树的设计
设计稿(左)与展场实景(右)
与一层大厅色彩单一的风格不同,二层展厅则采用了多元且极具象征意涵的色彩与线条,既可以帮助观众去感受不同的单元主题,又能吸引小朋友的眼球,引导他们参观。
如,“来自海洋”和“登陆先锋”都有蓝色的背景,前者使用了象征波浪的线条,后者增加的土黄色块则象征海底陆地,能让人联想到由海洋向陆地登陆的过渡场景。“爬行帝国”的土黄色块由“登陆先锋”延伸过来,将蓝色挤出了整个版面,寓意着动物的完全登陆。
二层展厅的色调
第一篇章“来自海洋”(左)与第二、三篇章“登陆先锋”与“爬行帝国”(右)
二层展厅的色调
第四篇章“羽翼飞天”(左)与第五篇章“哺乳为王”(右)
“爬行帝国”和“羽翼飞天”之间走廊的灯光装饰
二层展厅的结尾处
07
余论:未尽之憾
现如今,各地考古所如火如荼地开展“公众考古”活动,让公众了解不为人知、甚至被误解的考古工作。而因为博物馆本身就是一个向公众开放的机构,相反就较少开展这类活动。其实,对于策划、设计、布展等展览背后的故事,公众虽不了解却有着极大的兴趣。
深圳博物馆曾在公众号上发表过一篇文章——《【策展】别笑!我们在深度探讨博物馆的海报设计:深博“道生万物”海报的求变》,该文还原了展览海报设计的背后故事,引起了读者的思考与共鸣;举办过的《展览是怎样炼成的?》讲座,不仅现场气氛热烈,观众事后也纷纷留言给予较高的评价。
观众在深圳博物馆公众号上的部分留言
不过还好,我们拍摄了马门溪龙骨架安装的延时视频,虽不能在现场观看,但至少也能让观众管窥一番。
视频:合川马门溪龙骨架复制品的安装
从去年的“识骨寻宗”到今年的“从鱼到人”,隐约可以见到一个以“生命演化”为主题的品牌展览系列,正在深圳博物馆的自然科学类展览中形成、壮大。在此,我们也诚邀各地的自然馆、博物馆、高校与科研院所,一起合作举办更多能吸引观众、传递正确知识、更有意思的自然科学类展览。
文中图片与视频均由作者提供
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稽古维新
戳这里为我加颗小星星★
“星标”我才能更方便接收我的消息哦
长
按
关
注
—官方微信—
深圳博物馆
深圳改革开放
展览馆
深圳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官方微博—
@深圳博物馆
—官方网站—
https://www.shenzhenmuseum.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