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民俗 | 深圳人的清明节,一定要有这些仪式感!
清嘉庆《新安县志》卷之二“舆地图”之“风俗”中记载:“重阳扫墓,与清明同。”说明深圳本地人清明节、重阳节扫墓的习俗由来已久。
1997年出版的《宝安县志》对深圳本地人清明节旧俗有专门的记载:“有做清明茶果的习惯,用艾叶或鸡屎藤捣碎与米粉搓匀,芝麻、花生、糖作馅制成,也有其他材料作馅或无馅,款式多种。农家大门门楣上挂大艾或柳条避邪。清明是春祭日,本县多在这一天上山扫墓,俗称‘拜山’,先除草,后用三牲、饭菜、果品、茶酒等拜祭。”
拜山
墓祭
扫墓祭祖,深圳人俗称拜山。清明节拜山,深圳人一般以家庭为单位,祭拜血缘关系较近的上溯三到五代以内的祖先。也有以房为单位(大宗族里的一个分支)进行墓祭。而对开基祖的祭祀,俗称拜太公,一般会放到重阳节或节后,多以单姓村为单位,或同一个开基祖的几个村联合祭祀。
过去深圳人祭祖后太公分猪肉场面
清明节祭祀,其实不仅限于清明节当天,它一般从清明节当天开始往前倒推,深圳人提前大半个月便陆续开始了各种节俗活动的安排。在农村地区,大多数家庭会安排在清明节前进行扫墓。安排在清明节正日子的,以市民群体的公墓(墓园)祭扫居多。
下沙祭祖习俗
深圳福田区下沙村黄氏的祭祖习俗,传承了八百年,仪式规范、完整、严密,保存了一些濒临失传的传统礼仪,2011年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南宋时期,黄默堂到下沙开基立村,成为下沙村黄氏一世祖。黄默堂墓位于现深圳市内莲花山西北坡。该墓建于南宋理宗淳佑八年(公元1248年),2002年该墓被公布为广东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下沙村黄氏从黄默堂算起,现已传至第30代(目前健在的最高辈分为第24代)。
南宋黄默堂墓
2009年重修,照片为修缮前原貌
在清明节前,下沙黄氏陆续以家庭为单位,对祖先进行扫墓祭祀。
他们清明节前最重要的一项祭祀活动,是在祠堂举行隆重的春祭,祭祀九世祖黄思铭公。重阳节后举行秋祭,下沙村黄氏和上梅林村黄氏、上合村黄氏一起到黄默堂墓前进行祭祀,然后还要在祠堂进行祭祀。
到了明朝中叶,第九世祖黄思铭时期,下沙进入重要发展时期,农耕和养蚝业已接近近代规模,现在六个自然村的雏形也于那时形成。
黄思铭去世后,其后人于明朝末年在村内建“黄思铭公世祠”纪念他(黄思铭公世祠几经重建,现存为三进三开间二天井的清式建筑结构)。墓祭、祠祭的祭祀仪式也臻于完善、成熟,并代代延续至今。
下沙村春祭供品
2021年3月22日
下沙村民为即将开始的春祭准备供品
祭祖开始前,要先在祖宗牌位前摆列供品。供品为金猪(烤猪)、大盆菜、全鸡、烤鸭、鱼、米饭、酒、水果、自制糕点、香烛、纸钱和鲜花等。
下沙村春祭供品
下沙村春祭仪式
举行祭祖仪式时,全族男丁都要参加。拜祠堂时,年满60岁以上的男丁才能进入祠堂,进入祠堂祭祀者均须身着长衫。部分未满60岁的男丁可以执事人员身份入内,身着黄色中式对襟衫。
执事人员有司仪一人,宣读祭文一人,传递供品二人,搀扶者一人,放炮二人,乐队若干人,还有立于三个殿的中门旁,负责开门的执事人员。
下沙村春祭——黄思铭公世祠清明唱礼(榜文)
下沙村春祭——净手用的柚子叶水
整个祭祀过程有专门的祭祀音乐伴奏。奏大乐是擂鼓鸣锣,奏小乐是用唢呐和笛子。
祠堂祭祀时,所有祭祀人员全部站列于中殿。长房嫡孙、族长、宗亲会会长为主祭人,站在第一排。
下沙村春祭仪式之叩拜
60岁以上的男丁为陪祭者,依次站列于后。在中殿三跪九叩之后,主祭人依次进入正殿叩拜、上香、进酒等。由长房嫡孙行初献礼,族长行亚献礼,宗亲会会长行三献礼。
下沙村春祭仪式之上香
祠堂祭拜后,要舞龙舞狮。龙狮队由下沙村民和原籍下沙、现居香港的黄氏后裔共同组成。
下沙村春祭——舞狮祭祖
舞狮结束后,燃放鞭炮、烧纸钱和“金银财宝”。然后全村参与祭祀的男丁列队领取“太公”(祖先)派的红包和分的猪肉。
下沙村春祭——太公派红包、分猪肉
此习俗应源自于民间古老的“食公尝”惯例,它在过去代表着男性继嗣所享有的权利,到了今天,村民们其实更看重这个习俗背后的吉祥寓意——来自祖先的庇佑和福荫。
分到太公猪肉的下沙黄姓村民笑逐颜开
祭祖仪式的最后一项是全族男丁在祠堂前的广场上共进大盆菜宴,这是下沙祭祖的一项独特礼仪。
下沙村大盆菜宴
大盆菜宴结束后,夜幕降临,白天不能参加祭祖仪式的妇女们来到祠堂前的广场上,平行铺上两条10来米长的沙土,将点燃的香烛,按一只香一只烛的顺序插在沙土上。
妇女们排成两排,相对跪在两条沙土的外侧,对着香烛跪拜后再烧化纸钱,以表达对祖先的缅怀之情。
时令食品
深圳本地人在清明节会做一些特别的时令食品,用于拜神、自食、馈赠亲友。一般就地取材,用植物的藤、叶与糯米做成糕点,可热食可冷食,较为普遍的有“清明仔”“鸡屎藤粄”“艾粄”“苎叶粄”等。
深圳有广府人吃“清明仔”、客家人吃“清明粄(米糕)”的习俗。按民间说法,这些植物有清祛湿毒、健脾胃之功效,在即将来临的酷夏,不会生发疮疖,因此清明节的时令食品还具有食疗的作用。
艾叶
苎麻叶
用艾草叶做的叫“艾粄”,用苎麻叶做的叫“苎叶粄”,颜色天然草绿,清香耐嚼可口,风味独特而有益健康。
罗湖、福田、南山和宝安一带的广府人吃“清明仔”,采摘“鸡屎藤”和桑叶等植物茎叶,与洗净的糯米、粳米一起放进石碓臼中碾碎,轧出来的粉带上浓浓的青绿,然后拌上少量的糖或盐,再搓成汤圆大小的粉团,7至10颗一组放在芭蕉叶上,再撒上一些碎花生,放进锅内蒸熟就可食用和作为祭品。
罗湖向西村的广府人,清明节每家每户会在大门口,砍两枝桃枝和新鲜的蒜苗粘上“清明仔”,挂在门的两边,以祈吉祥。
鸡屎藤
“鸡屎藤”,也写作“鸡矢藤”,是一种野生的藤草植物,和艾草、苎麻叶、白头翁、狗耳草一样均可食用。
鸡屎藤粄
每年过了立春,万物更新,清明前后,草叶新绿,深圳客家人上山将“鸡屎藤”等植物采摘回来,洗干净,晾干水,剁烂成浆滤渣后,拌在一定比例的糯粳米粉和红糖中搓匀,捏成团排列在巴掌大的蕉叶上,用蒸笼蒸熟,就制作成甜“鸡屎藤粄”,如果拌上盐就是咸“鸡屎藤粄”。
下沙村民制作的茶果(上)
石榴仔(左下)
清明仔(右下)
“茶果”也是深圳人过清明节很常见的糕点,做法和糍粑差不多,将糯米舂成粉,和水搓成粉团,像做肉包子一样,放入萝卜虾米和眉豆蓉、花生粒馅料,放在芭蕉叶上用大锅蒸熟。
茶果适用于绝大多数节俗拜祭场合(不限于清明),平时也做来食用。深圳广府人在祭祖时还喜欢把茶果做成石榴的形状,叫“石榴仔”,取其多子多福的寓意。
本文部分资料参考深圳市非遗保护中心办公室提供的资料和廖虹雷著《深圳民间节俗》。
供图:吴翠明、廖虹雷、王昌武、刘轩尔、深圳市非遗保护中心办公室
可点击关注本微信公众号,回复【开放时间】【场馆地址】【预约】【讲解服务】获取相关信息
深圳博物馆
你与深博只差一个关注呦~
—展馆地址—
:深圳市福田区同心路6号
:深圳市福田区市民中心A区
:深圳市福田区福中路184号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深圳市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四楼、五楼)
:深圳市罗湖区南庆街13号
—开放时间—
深圳博物馆历史民俗馆、古代艺术馆:
开放时间10:00-18:00(17:30停止入场,周一闭馆,重要节假日期间开放,重要节假日后的第一天闭馆)
深圳改革开放展览馆:
开放时间10:30-17:30(17:00停止入场,周一闭馆,重要节假日期间开放,重要节假日后的第一天闭馆)
东江游击队指挥部旧址暂时闭馆
—官方新媒体平台—
订阅号
深圳博物馆
订阅号
深圳市非遗
保护中心
喜马拉雅
听见深博
微博
深圳博物馆
—官方网站—
https://www.shenzhenmuseum.com/